青藏公路安多公路段14工區,早期的109道班,又稱“天下第一道班”,38名職工,守護著青藏公路唐古拉山口附近40公裡的青藏公路。最高海拔5231米,平均海拔5100米左右,這是被醫學上稱為“生命禁區”的高度。
新華社“同走進藏路”採訪團隊剛剛踏進“天下第一道班”辦公區,剛才還是艷陽高照的天氣,突然間黃豆大的冰雹從天而降,在狂風的肆虐下打在院子的地上。然而,站在院子裡與記者交流的兩名職工並未躲閃,他們依舊坦然地站在冰雹中,悠然地抽著煙,憨笑著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
在高寒缺氧、天氣變化無常的“生命禁區”裡工作的“天下第一道班”的職工們,在工作中同樣如此坦然,而且樂在其中。
在“生命禁區”裡守護“天路”
20日下午,雖然冰雹依舊肆虐,但與道班負責人交流獲悉,記者想採訪的工人已經到青藏公路唐古拉山口K3332路段補路去了。記者決定到他們的工作現場去看一看。
到達后記者發現,二三十名工人正在現場緊張工作,或清理坑槽、或鋪設瀝青、或打掃路面,一片忙碌的景象。附近,是連綿的雪山。
一個滿身油污的黝黑漢子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他的臉上,有幾處明顯的黑色印跡,像胎記一般。交談得知,他叫旺求朗杰,已經在道班工作了3年。
“去年七八月份的時候,我們在一個路段補坑槽,在往瀝青裡邊加柴油時,瀝青濺了出來,把臉燙傷了,后來,就成了這樣子。”旺求朗杰說。
距離旺求朗杰不遠處,28歲的才卓正在用鐵锨平整坑槽填充的補路材料。“這裡海拔高,氧氣也就是內地的一半左右,她的心臟有問題,去年干活的時候暈倒在路上了。”一旁的同事告訴記者。
雖然是9月份,但現場仍然寒風刺骨。與職工交談了一會兒,記者的手便幾乎凍僵,無法記錄採訪內容。
工區長巴布告訴記者,他們負責養護的路段天氣非常惡劣,職工們差不多天天工作在風霜雨雪中,他們已經習慣了。據介紹,這裡年平均氣溫在零下8攝氏度,最低達零下40攝氏度,空氣含氧量僅為海平面的一半左右,一年中有120天以上刮八級大風。
“去年11月份,因為降雪這個路段堵車堵了差不多20公裡,為了清雪保暢通,好多職工連續在這干了三天三夜沒合眼,一些人的手、腳、耳朵都凍壞了。人們又餓又冷,有的都忍不住哭了,但為了盡快通車,沒有一個人下去。”巴布說。
因為喜歡,他們樂觀地“堅守”
在記者的眼裡,養路工是個苦差事,尤其是在最高海拔5231米,被認為是中國海拔最高的國道公路段上。平常人在這裡走路都會胸悶氣短,甚至心跳加速,而他們卻要在這裡干“體力活”。
然而,對於“天下第一道班”的職工來說,這確是一個給他們滿足、快樂的職業。
“我想在這一直干到退休,我確實喜歡公路。” 巴布說。48歲的巴布已經在道班工作了22年。
巴布介紹,他的父親、母親、哥哥、弟弟都是養路工,他從小就在“路上”長大,五六歲的時候就跟著父母在路上“干活”,他和這個工作非常有感情。
除此之外,巴布還覺得他的工作是“神聖”的。
“這是一條民族團結路,聯系著漢藏民族的感情。我們在海拔最高的地方養護公路,就是在維護這種感情。”巴布說。
而貢嘎的快樂,是在於這份工作能讓他幫到別人。
2012年11月份,他們養護的路段下了雪。在唐古拉山口巡路時,貢嘎發現一個司機因為缺氧產生了嚴重的高反。當時,他背上司機,徒步在雪地裡走了10多公裡,才把司機背到了道班,讓他得到了及時救助。
“第二年3月份,那個司機專門到道班來,說我救了他的命,給我送了一個錦旗。” 說這話時,貢嘎有點不好意思,但可以看出他內心的快樂。
夢想,仍寄托在“天下第一道班”
因為心臟不好,28歲的才卓本來有機會調走,可她不想離開。
“我的父親原先就在這個道班工作,我現在是一名合同工人,我的夢想是成為‘天下第一道班’一名真正的養路工。”才卓說。
而巴布的夢想,則是希望道班“有好房子、有氧氣、通上電和暖氣”。
“我們現在的房子雖然年年修,但是不少還是經常漏雨。這邊海拔高,職工需要吸氧,大家的氧氣瓶一周就得充一次,如果有制氧機就好了。”他說。
不僅如此,巴布還希望盡快開通京藏高速公路。
“高速開通了,我們道班就可以養護高速公路了。”巴布帶著些許自豪感說,仿佛他已經成為了一名高速公路養護工人。
青藏公路分局黨委書記趙偉文告訴記者,近年來,為了改善養路工人的工作環境,西藏公路養護體制改革實施了“大工區制”,盡量把養路工區設在城鎮或靠近城鎮的地方。109道班地處唐古拉山口附近,這裡經常下雪結冰,需要在路面積雪結冰后第一時間保暢通。同時,經常出現的一些交通事故,也需要得到及時救助,所以在改革后這個道班作為青藏公路的一個重要保通點保留了下來。
“唐古拉山這個路段離不開‘天下第一道班’,我們願意在這裡養路護路,保路暢通、服務路人。”巴布和他的同事們說。(新華網西藏那曲9月21日電 記者劉詩平、范世輝、曹婷 中國交通報記者楊青山)
相關專題 |
· 2014·網絡媒體“兩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