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彥萍
上世紀30年代,中國現代著名學者林語堂先生在《東方》雜志上發表了《夢想的中國》一文,文中寫道“希望中國有第一流政治領袖出現,希望中國政治人才輩出,希望政府保護百姓,希望建設全國道路”。80多年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本質內涵的中國夢。80多年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林語堂先生的夢想中國已經基本實現,而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已經起航。一代文人與一代政治家的夢想遙相呼應,見証了中國歷史的風雲激蕩和興衰榮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凝聚力量、提振精神,需要不斷讀書學習思考。帶著對知識的探究和夢想的期待,我閱讀了習近平總書記於7年前寫就的《之江新語》一書,去體會新任領導人的心路歷程,去感受新語新風,去體驗親民為民,以此夯實筑夢圓夢的基礎。
《之江新語》一書取自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由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以筆名“哲欣”(取“浙江創新”之意)為《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撰寫的232篇短評,2007年5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四年的時間裡,習近平同志平均每周寫一篇,可見勤奮有加。每篇文章少則300字,多則500字,題目精辟犀利、一語中的,文字精煉簡約,言之有物,用習近平同志的話來講,就叫“要講真話、講新話、講管用的話,講老百姓聽得懂的話,將問題說清、說深、說透”,用盡可能少的篇幅,表達出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文章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正如習近平同志在多個場合展現的那份從容淡定、平實自信。作為理論工作者,筆者從書中讀出了一種定力、一種魄力、一種魅力,讀罷全書,感受最深的兩個字,一個“實”字,一個“民”字。
一、品新語新風,樹實干精神
《之江新語》中,以“實”字作為標題的就達到20余篇,無論是談領導能力或是工作方法還是“三農”工作等都貫穿了“實”字。如2003年2月25日發表的第一篇文章題目就叫《調研工作務求“深、實、細、准、效”》,要求調研工作一定要保持求真務實的作風。在《抓而不實,等於白抓》一文中提出“抓而不緊,等於不抓﹔抓而不實,等於白抓”。而《抓落實如敲釘子》一文則生動形象地指出,“抓落實好比在牆上敲釘子,首先要抓到點上、以點帶面,推動全局,避免‘撒胡椒面’式地這裡抓一下,那裡敲一點,淺嘗輒止,朝三暮四,也不能光憑著一股蠻力,逢牆亂釘,要打好敲釘子的基礎”。“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實干精神,推進各項事業的發展同樣需要各級領導干部真抓實干,求真務實。每個領導者,要以科學的態度、敢闖的勇氣、百折不撓的韌勁、敢於擔當的氣概、不等不靠的為先精神,抓緊先干起來,積小成而至大勝。夢想已經起航,但是如果沒有實干作為保障,再好的藍圖也隻能是空中樓閣。
二、倡親民為民,走群眾路線
“民”是《之江新語》另一個突出體現的字。全書多次提到群眾路線,群眾工作,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可見群眾路線在習近平同志心中的位置。在《樹立五種崇高情感》中,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培養和增強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努力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在《善於同群眾說話》中指出:“有少數干部不會同群眾說話,在群眾面前處於失語狀態,不會說話是表象,本質還是嚴重脫離群眾。”針對少數領導干部與群眾越來越遠的問題,習近平同志在《領導干部要放下“架子”、做好“樣子”》一文中告誡大家“我們要時刻牢記,心系群眾魚得水,背離群眾樹斷根”。《辦法就在群眾中》又說“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我們一定要認真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拜群眾為師”。這些話語,既批評,又鼓勵,指明方向,形象親切,語重心長。“民”是《之江新語》貫穿始終的字,而在全國人民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新形勢下,在全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培養生命的根基和血脈,就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中國夢”而凝心聚力。
“功高惟志、業廣唯勤”,“實”字和“民”字是《之江新語》的兩個核心字,也是當代中國人應時刻銘記於心的兩個字。黨員干部作為實現中國夢的領路人,對實現中國夢起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要始終做到“為民、務實、清廉”,要敢於做夢、勇於追夢、努力圓夢,匯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力量,推動國家、社會不斷前進。作為理論工作者,更應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保持“三個自信”,切實做到“四個講清楚”。既要仰望星空,又要多接地氣,帶頭學、深入學、持久學,愛讀書、勤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將自己的職業做到極致、做得出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傳遞更多的正能量。
(作者單位:中共汾陽市委黨校)
(山西《前進》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