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惠清
近年來,西藏民族服裝服飾產業發展迅速,傳統藏裝不斷吸納現代時尚元素,獲得當地群眾和外地游客的青睞。第三次西藏工作會議后,社會發展和諧穩定,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民族服飾等手工藝產品引領文化潮流,越來越多的西藏人民走上了致富路。
“我不想讓父輩的傳統技藝流失。”談及創業的初衷,巴桑次仁目光堅定,“我始終堅持自己的想法,認為傳統的手藝總歸是有市場的。隻要自己努力,沒有干不成的事。”
汽車從拉薩出發一路向南,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崗巴拉山,途經仙境一般的羊湖及巍峨壯麗的冰川,最終進入了日喀則地區。
到達白朗縣的時候,夜幕已經降臨。天空下起淅淅瀝瀝的小雨。在雨中,記者一行走入了一家名為“皇后”的藏族茶館,在這裡見到了白朗縣嘎東鎮興旺傳統服飾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黨支部書記巴桑次仁。
今年38歲的巴桑次仁,有著古銅色的皮膚,瘦削的臉龐,與記者打招呼時,臉上帶著腼腆的笑容。由於他不會說漢語,隨行的白朗縣團委的工作人員便幫忙翻譯。他的言談舉止始終都流露出朋友般的質朴與真誠。
作為藏靴這一古老民族手藝的傳承人,2012年,走南闖北后的巴桑次仁在白朗縣嘎東鎮成立了興旺傳統服飾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群眾一起走向致富的道路,越來越多的村民跟他學會了手藝,將嘎東藏靴制作技藝傳承和發揚。目前,合作社生產的藏靴等一系列手工服飾造型考究,質量上乘,來自全區各地,甚至國內外的訂單絡繹不絕。
在巴桑次仁的帶領下,興旺民族傳統農民專業合作社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2012年,被指定為“共青團日喀則地區委員會青年創業見習基地”﹔2013年先后參加了“第八個文化遺產日展演”和“中國光彩事業西藏行”……巴桑次仁本人也被評為“白朗縣嘎東鎮致富帶頭人”。
當談到這些成績時,巴桑次仁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他說:“這些都是靠黨的好政策帶來的。”
14歲去拉薩拜師學藝
嘎東鎮素有“藏靴之鄉”的美譽。這裡的村民們祖祖輩輩以縫制做工考究、經久耐用的手工藏靴而聞名西藏。
巴桑次仁的父親便是村裡遠近聞名的能工巧匠。在他年幼的記憶中,經常能看到父親在酥油燈下認真縫制藏靴的背影。“無論任何材料,在父親的手中經過裁剪縫制,就會變成精美的藏靴。”說這話的時候,他的臉上流露出崇拜的神情。
在環境的耳濡目染下,巴桑次仁從小的夢想就是繼承父親的藏靴技術。然而,9歲那年,突如其來的不幸降臨了這個貧困而溫馨的家庭:父親去世了。迫於生活的壓力,身為長子的巴桑次仁過早地結束了學業,幫助家裡維持生計。14歲時便承擔家庭所有的重任。
成長的過程中,面對村裡貧瘠的土地,巴桑次仁不想再走父輩們“靠天吃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路。聽到別人說起關於父親的故事,看到父親制作皮靴留下來的制作用品,巴桑次仁內心的“藏靴夢”被重新喚起。
1989年,巴桑次仁尋遍了嘎東地區傳統靴子的能工巧匠,開始學習靴子手藝。舅舅深知他的家庭狀況,知道他有上進心,就帶他去拉薩學習。
1991年,巴桑次仁在拉薩皮鞋廠遇見了嘎東傳統靴子的單傳弟子米瑪大師,便拜師求藝。那段日子裡,他對學習藏靴的興趣“簡直達到痴迷的程度”。在米瑪大師的細心指導下,他勤加練習,手藝技能得到飛速進步,一年多后就已經掌握了各種各樣的皮靴和藏帽制作技術,並在不少的農戶家裡展現了自己的手工產品,得到當地群眾的極大贊譽。他還曾經在嘎東鎮辦過一間家庭式的藏帽加工生產廠房,暢銷一時,生產的狐皮藏帽成為當地居民們在那個時代永久的回憶。
但巴桑次仁並沒有為此驕傲和自滿。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思想觀念的改變,西藏各地激起了服飾領域的新浪潮,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1994年他毅然離開家鄉去拉薩,在拉薩皮革廠等地進行了一年多的學習和積累經驗,使他的手工技藝得以脫胎換骨,給傳統的嘎東靴子注入了新的血液。
期間,他還去過北京、上海、蘇州、杭州等地,不僅開闊了眼界,也增長了知識。經過多年的學習和制作經驗,他不僅精通嘎東靴子和藏靴,而且對西藏地區的各類服飾可謂是無所不通。樣樣拿得出手,成為當地特殊的民族服飾領域和制作藏靴技術的能工巧匠。
嘎東致富帶頭人
學成之后,巴桑次仁並沒有選擇留在更廣闊的世界發展,而是堅持回到並不富裕的家鄉創業。
這些年走南闖北的經歷使他深深意識到,“手工藝”是一種很好的資源,在西藏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手工藝”資源的開發利用,完全可以成為當地農牧民群眾致富奔小康的一條通道,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帶動全村經濟發展。
“我不想讓父輩的傳統技藝流失。”談及創業的初衷,巴桑次仁目光堅定,“我始終堅持自己的想法,認為傳統的手藝總歸是有市場的。隻要自己努力,沒有干不成的事。”
在籌集資金的近十年時間裡,巴桑次仁利用家裡成員制作藏靴賺來的錢,先后買了手扶拖拉機、大車、翻動車,后來還買了大型客車,自己擔任司機往來於拉薩與日喀則。
這些年間,巴桑次仁深切地感受到,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和對西藏各族人民的親切關懷下,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特別是第三次西藏工作會議后,社會發展和諧穩定,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漸漸地,手工藝產品在市場上掀起了一陣文化的潮流。
為了滿足人民日益發展的物質文化需求,鞏固和發展歷史悠久的傳統民族手工藝,2012年,巴桑次仁下定決心賣掉了客車,並在白朗縣團委的支持下,在白朗縣嘎東鎮瑪義村成立了佔地面積2107平方米的興旺傳統民族服飾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貧困戶就業。目前合作社成員已經由最初的25人發展到了現在的45人。
創業初期,由於合作社成員多,平均每人工資為3000元,資金問題成了巴桑次仁的難題。資金周轉不過來,農行又貸不到那麼多款,巴桑次仁就東奔西跑,頂著極大的壓力到處借錢將工資按時發放給每一位員工。
談及當時的困難與挫折,巴桑次仁似乎並不放在心上。“我是一名黨員,就應該擔當責任與義務,發揮帶頭作用,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在合作社成立的同時,巴桑次仁也光榮地入黨,並於次年建立了合作社黨支部。自擔任黨支部書記以來,他把黨建工作融入到促進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嚴格執行發展黨員工作制度,不斷優化黨員隊伍結構,重點培養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生產一線骨干中的優秀人才入黨。
他牢記一名黨員的責任與使命,努力發揮黨組織帶頭能力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增強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和影響力,為貧困黨員早日脫貧致富,帶動更多的貧困群眾學習手工技術,繼承和發揚祖輩們傳下來的精湛的手工技藝,不斷增加員工收入,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
讓藏民俗文化發揚光大
藏民族傳統服飾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歷史可以追溯到西藏吐蕃王朝時期。靴子在法王赤鬆德贊時期開始盛行於雪域大地,當時“賈青”是贊布酷愛的靴子。后來逐漸繁衍成十幾種類型,是百萬農奴解放前西藏高級官員和上層人士的裝飾。如今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每逢重大節日,藏族百姓都會為自己准備一雙這款靴子作為節日服飾之一。
在巴桑次仁眼中,它不僅是一種商品,更是一種藏民俗文化。“藏靴工藝精巧、色彩鮮艷、防寒保暖、結實耐穿,不分左右,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制作藏靴,必須具備很好的功底和精湛的制作技術。”
隨著時代的發展,巴桑次仁開始嘗試將創新的元素融入到藏靴制作技術中,利用靈活的頭腦和豐富的想象力,制作一些老一輩不曾做過也不曾想過的藏靴產品。
他經常到市場上開闊眼界和尋找靈感,隻要看到市面上流行的藏靴,就買回家仔細研究,拆開再縫上,縫上再拆開。正是憑借著這股子韌勁和毅力,終於做出了精美的藏帽和多種款式的藏靴。當客戶訂購貨物時,他還會根據每個人獨特的想法量身定制,注入新的流行元素。他認為,藏族手工藝技術為人民群眾生產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巴桑次仁感恩於自己成長的時代。他經常聽經歷過舊社會的師傅米瑪提起不堪回首的往事。在舊西藏,這裡的藏靴專門供給三大庄主,而制作藏靴的窮苦手藝人卻穿不上自己制作的藏靴,生活十分潦倒。
與師傅的時代相比,巴桑次仁說自己是幸運的。他不僅出生在新西藏,而且遇上了改革開放。
今年是第三次西藏工作會議召開20周年,巴桑次仁真誠地說:“感謝國家的好政策,感謝一批批援藏干部支援建設我們的家園,經濟發展,城鄉面貌改變,人民的日子變得富裕起來,這些變化都是自己親眼看到的。西藏的發展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在這樣的好時代下,巴桑次仁認為,西藏青年應該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不移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旗幟鮮明反分裂,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聽黨的話、跟黨走,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遵紀守法,做對社會有用的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奮發向上。
談起自己的“中國夢”,巴桑次仁說,他希望帶動貧困戶發展,讓這些傳統技術一代代傳承與發揚。“越多的人學會嘎東藏靴的手工技藝,就越能將嘎東藏靴發揚下去,也能讓大家脫離貧困,找到致富出路。”巴桑次仁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中華兒女》雜志 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