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董穎
2011年,西藏自治區7000多名干部陸續走進1700多所寺廟,和僧尼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參與寺廟的管理,為僧尼們提供服務。他們以自己的熱情和愛心,為西藏的團結穩定做出了貢獻。
高挑的身材、微紅的臉龐、明亮的眼睛……藏族姑娘次仁曲宗笑意盈盈地站在我們面前,儼然歌曲《卓瑪》中所唱的姑娘走了出來。雙手一直擺在身前,不時拽著衣角,態度真誠卻不善言辭。曲宗話少,少到聊天中途幾乎進展不下去,談及她的選擇、成績和工作,她都會說“這是我的職責”,隻有聊到她所服務的尼姑,她會心生歡喜,“我們就像家人一樣,過年都在一起”。
從學生時代到參加工作,曲宗的夢想一直是當一名女警,剛參加工作時還因為願望沒有實現而低落難過,可自從她2011年成為西藏第一批駐寺干部,終於在工作中找到了快樂,“我很喜歡現在這份工作,能給尼姑們解決實際困難我很高興”。
初上任心裡沒底
2011年,作為加強和創新寺廟管理工作的新舉措,西藏自治區7000多名干部陸續走進全區1700多座寺廟,和僧尼們同吃、同住、同行,參與寺廟的管理,為僧尼們提供服務。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駐寺干部”。次仁曲宗就是一位“80后”的藏族駐寺女干部,她被派駐到日喀則地區的江孜縣拉則寺尼姑寺。
從拉薩出發經過羊卓雍湖一路向西便進入日喀則地區江孜縣,這裡因為有著鼎鼎有名的白居寺而被人們熟知,很多人或許不清楚,就在白居寺的后面還有一座拉則尼姑寺。這是一座尼姑寺,生活著40多名尼姑。
在進入江孜縣委統戰部工作之前,學經濟與管理學企業管理的次仁曲宗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辦公地點會是在寺廟,服務的對象是尼姑,而且從事的是一項她從未想過的工作,駐寺服務管理。加強和創新寺廟管理工作是自治區黨委、政府的一項重大政治舉措,因此剛接到任職通知后,曲宗明知道這份工作生活條件差、任務重,還是欣然地接受了組織安排,很快地進入新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寺廟的工作中。
雖然事先了解了一些宗教知識、宗教禮儀,但是對於絲毫沒有宗教背景的她,如何和尼姑們打交道,最初心裡是一點底也沒有。“雖然上面出了好多政策文件,包括我們應該履行的義務,但是不知道怎麼落地,每天都在思考。”曲宗說,對於習慣了晨鐘暮鼓、孤燈清影生活的尼姑們來說,能不能接受駐寺工作還是個未知數。
寺廟管委會工作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也是民族團結工作的重要陣地,通過學習和思考,次仁曲宗腦海中形成了符合實際的工作思路。“剛到的時候跟尼姑聯系不是很方便,后來通過開展六個一,建檔案、成立領導班子,挂領袖像……打開了局面。”提起與尼姑日漸熟悉和融合的過程,曲宗記憶猶新,她所說的“六個一”,是指為每位尼姑建立一套檔案、交一個朋友、辦一件實事、開展一次家訪、暢通一條渠道、形成一套機制。這個過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要一步一步來,不能過急也不能怠慢。
曲宗通過開展家訪活動和尼姑談心,還經常拿出自己的駐寺補助,到生活困難尼姑家中慰問,她把拉則寺尼姑當成自己的親姐妹一樣,每天與大家“同吃、同住、同行”,了解尼姑修行、生活、健康、家庭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及時幫助解決,有時還主動幫助生活條件差的尼姑購買日常生活用品。
之前拉則寺面臨最大的困難之一就是飲水問題,尼姑們每天的生活用水都是從山頂上提下來,管委會也組織工作人員與尼姑們一起去提水,冬天下雪時山上的水管凍結無法排水時,管委會還要專門派車去縣裡為尼姑們運送生活用水,極不方便。為了解決這個實際困難,夏天曲宗與寺廟尼姑一起多次爬到山頂檢查管道,解決排水隱患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曲宗和尼姑們慢慢加深了了解,得到了尼姑一直好評,也提升了寺廟管理水平。
想尼姑之所想
拉則寺的規模不大,前前后后轉一圈不過20分鐘,遠不像布達拉宮那麼聞名和壯麗,但是記者了解到,在西藏的1700多座寺廟中,像拉則寺這樣規模的小寺廟佔了90%左右,而這些寺廟也是7000多名駐寺干部分散最廣泛的地方。它們雖然地處偏遠,卻更直接地服務於廣大農牧民,因此,管理和服務好這些寺廟意義重大。
“穩定是福,動亂是禍。在西藏,寺廟和諧穩定了,才能有力保障西藏和諧穩定。”曲宗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她把維護寺廟穩定做為第一責任,幫助寺廟建立完善了《僧尼請銷假制度》、《學習制度》等十項規章制度,利用各種機會向僧尼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法制宣傳教育。在重要敏感日,曲宗格外重視值班巡邏,常常半夜還要起來把寺廟周圍再檢查一遍。此前,尼姑出去轉經要到縣裡跟領導請假,管委會的進駐為她們省去了流程,由駐寺干部替他們請假,很受尼姑歡迎。
從2011年11月份到今年5月份,曲宗一直堅守在拉則寺當一名普通的駐寺干部,三年時間寺廟裡發生了大大小小許多事情,但對於曲宗和她的同事們來講印象最深刻的事發生在2012年藏歷新年的夜裡。那天曲宗正在宿舍睡覺,寺廟的副主任尼姑突然打來電話,說阿旺曲靖尼姑身體不舒服。當時是凌晨4點,曲宗和同事們連忙起來,將80多歲的老尼姑送到縣醫院,經過初步診治,情況比較嚴重必須到地區大醫院去治療,“當時特別急,那晚我們第一時間安排管委會的車子,並且派一名駐寺民警把她送到拉薩。”在寺管委的努力下,老尼姑的病及時得到治療。如今已經康復的阿旺曲靖仍對曲宗感激不已,常常說“沒有你們我就活不到今天”。
除此,曲宗還惦記著長期生病住院、經濟困難的個別僧尼,為了幫她們解決燃眉之急,四處奔走聯系有關單位預借住院費用,安排人員和車輛,幫助大家醫療報銷等,“沒錢的時候幫他們跟領導溝通,去民政局借點錢。”在曲宗眼裡,這都是平常不過的小事,不值得一提,可她也承認“借錢不容易”。正是這一點一滴真誠的關心,讓尼姑們感到溫暖和貼心。讓曲宗感到成就感的是,如今拉則寺通水、通路、有了停車場、浴室,每位尼姑都上了保險,“這些以前都沒有”。
在駐寺3年中,拉則寺實現了“三不出”,在2012年拉則寺被評為自治區級和諧模范寺廟、地區級和諧模范寺廟,拉則寺的36名尼姑被評為地區級愛國守法先進僧尼。曲宗本人也在2012年榮獲自治區級優秀駐寺干部稱號、2013年榮獲自治區五四青年獎章、2014年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是工作更是朋友
曲宗出生在西藏日喀則地區南木林縣一個干部家庭,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在姐妹四人中排行老二。小時候曲宗羨慕警察,理想是做一名公安,2006年從西藏大學企業管理班畢業,那一年不包分配,第一批公務員沒考上,情緒低落的她報考三支一扶,當了三年教師。在達居鄉小學任教期間學校很困難,沒有電、沒有路,公安夢沒有實現,曲宗的心情也仿佛沒了電一樣,常常感到失落。2010年曲宗考上自治區公務員,分到日喀則地區江孜縣年堆鄉,一年后被統戰部選上,被選派為第一批駐寺干部。
由於曲宗在拉則寺駐寺工作中的突出表現,今年5月組織將她從拉則寺提拔從一個普通科員到任副主任分到炯堆寺,新的工作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炯堆寺位於江孜縣納如鄉沖錯村境內的山腰處,海拔4800多米,與縣城距約70多公裡,是該縣海拔最高的寺廟。這座寺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噶舉派寺廟,佔地面積一萬三千平方米,與拉則寺“還算可以”的條件相比,這裡由於路途遠、海拔高,供奉的人少,沒什麼經濟來源。曲宗還記得3年前去過那裡,“和別處相差特別大,尼姑吃飯基本沒什麼菜,看了很心酸”。后來炯堆寺的尼姑來縣裡的時候,曲宗就自己掏錢給他們買菜帶回去。
自從有了駐寺干部,尼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從過去中午隻吃糌粑到現在可以吃上菜了。由於曲宗已經懷孕5個月,目前不方便到海拔那麼高的地方常駐,隻在有事的時候過去跟尼姑一起學習、開會。因此她心裡很著急,“感覺壓力很大”。最近一次過去,看到尼姑們吃的住的都有了,由以前四個尼姑住一間屋子,到現在每個尼姑都有宿舍,曲宗感到很欣慰。
在藏區,人們對宗教的信仰就像生活離不開鹽巴,日常生活中的煩惱憂愁、快樂悲傷,都希望通過念經的方式,訴諸於自己信仰的神靈,以求超脫。尼姑或僧人,連接著人們和自己所信的神。這大概也是為什麼,藏區一些人家把自家最聰明的孩子送到寺裡當僧人或尼姑。近年來想入寺當尼姑的女子很多,但寺裡房屋及設施有限,隻能實行嚴格的考試制度,通過背誦經書挑選優秀的人才入寺。目前曲宗所在的寺,最小的尼姑20歲,大部分二三十歲,和他們同齡的曲宗看到他們每日辛苦的誦經,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她們解決實際困難。服務、教育、指導三大功能,服務始終排在第一。藏傳佛教“愛國愛教、遵規守法、棄惡揚善、崇尚和諧、祈求和平”的精神,與黨和政府倡導構建和諧社會是相通相融的,國富則民強,民富則僧安。
最近一年來,曲宗的生活收獲了很多,結婚、懷孕、升職,她的中國夢也關乎此,“希望自己的小家合合美美,西藏這個大家庭穩定和諧”。這個夢,離不開曲宗和全體駐寺干部的無私奉獻。
(《中華兒女》雜志 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