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江蘇新入職的中小幼教師中,近10%來自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這讓不少人很驚訝。江蘇有很多老牌師范大學,南京師大泰州學院作為一所獨立學院,為何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如此份額?熟悉該學院的幾位專家告訴記者,學院一貫強調學以致用,既注重夯實基礎,又著力培養學生實踐技能,取得這一成績並不奇怪。
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這個清晰的培養目標,讓這所隻有10年歷史的學院獲得飛速發展。同時,許多教育專家提出“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是一所真正的應用型大學”,他們認為,該學院以學生能力為導向的做法,與應用型大學的辦學宗旨不謀而合。
向應用型大學轉型是一場“逆向革命”
今年3月,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教育部副部長魯昕表示,教育部將促使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職業教育類型轉變。一語激起千層浪,各地隨即啟動應用型大學試點。
“建設應用型大學的呼聲一直很高,這次教育部的表態,正式將應用型大學推向舞台中央。”南京師大泰州學院院長李晏墅說。在他看來,建設應用型大學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當下社會需要既會動腦又會動手的人才,大學要適應這個需要,培養有較高知識水平和較強技能的人才。另一方面,我國高等教育已走向大眾化、普及化,高校必須從單一的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和普及教育,要突破單一的研究型模式,轉向應用型。
“應用型大學和高職院校都強調培養學生技能,但兩者又有本質區別。”南京師大泰州學院青年教師彭小輝做了個形象的比喻,他說,同樣是造機器,應用型大學的學生不僅要像高職院校的學生,會使用和修理機器,還要掌握機器設計原理,具備研發和改良機器的能力。
李晏墅告訴記者:“向應用型大學轉型,是一場‘逆向革命’。過去,先設學科,再選專業,最后就業,而現在,要先明確學生就業方向,再設置專業,最后組成專業群或學科群。‘逆向革命’的結果是,學生能力大幅提高,出了校門就能勝任工作。”
十年磨一劍的教學改革
南京師大泰州學院從2004年建院起,就明確了建設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辦學目標,並在各二級學院達成共識。10年間,學院先后3次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增加提升實踐能力的環節。
二級學院人文傳媒學院院長何亞南用做“加法”“減法”和“乘法”來形容師范類專業課程改革。“加法”,即適度增加教師教育課程,例如將“教學設計”“粉筆楷書”等選修課列為必修課。“減法”,即適度減少理論課程,降低脫離中小學教學實際的理論課程比重。“乘法”即通過對課程板塊的優化組合,實現累積效應。
此外,南京師大泰州學院還在師范專業實行“4+1”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從大三起,每周四天在校學習專業知識,一天在基礎教育機構見習。“這種方式,能讓學生迅速適應教師角色。”南京師大泰州學院黨委書記郭寧生說。
這一課程設置上的“革命”,帶來的是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2011年畢業的朱熒熒,就職於海門市東洲國際學校,多次獲得校青年教師優課評比一等獎,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班主任”。
應用型大學實踐的三點啟示
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點明確提出,要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高校轉型。如何轉型?南京師大泰州學院十年辦學經驗,給我們三點啟示。
啟示之一,堅守應用型大學的定位。江蘇省教育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雖然江蘇已開始應用型大學試點,但不少高校仍對“轉型”存在顧慮。南京一所公辦高校的負責人說,不知道是否該貼上“應用技術型本科”的標簽,因為當前高校評價體系依舊單一,主要看學術論文發表、科研立項等情況,一個學術性的優勢學科,每年能得到上千萬經費,如果轉成應用型,就意味著學校得到的資源會減少。也有人認為,實踐教學的難度比理論教學更大,一方面由於傳統上實踐教學從屬於理論教學,其教學地位低,另一方面是還未形成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此外,師資、實踐基地等因素,也是轉型的“攔路虎”。而面對這些困難,南京師大泰州學院卻沒有放棄,不改初衷,不斷改進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方案,以產業引導專業,專業服務行業,行業促進就業,形成良性循環。
啟示之二,圍繞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改進培養模式。連續四年獲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二等獎,連續兩屆獲江蘇省“師范生基本技能”競賽一等獎……成績的背后,離不開南京師大泰州學院別具匠心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學院推出“3+1+2”培養模式、“六雙”人才培養模式、師范專業“4+1”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等,把學生需要的每項能力具體化為一個個教學模塊。
啟示之三,圍繞產業發展和文化建設需求設置專業,圍繞專業需求配置資源。泰州是全國著名的醫藥城,看准這一產業需求,南京師大泰州學院在法學專業下設立了醫藥法專業,該專業學生不僅掌握法律,還知曉藥學,很好滿足了企業對專門人才的需求。學院還緊緊圍繞專業配置資源,啟動“雙百”計劃,即根據專業和課程性質,聘請100多名各行業專家學者任學院兼職教師,同時向泰州及其他地區企事業單位派出100多名青年教師挂職鍛煉,在專任教師中培養雙師型教師,提高應用型師資隊伍的質量。(記者 鄭晉鳴 通訊員 韓靈麗)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