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福滿萬山之州——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60年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2014年09月18日09:23   來源:新疆日報

原標題:福滿萬山之州——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60年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六十年彈指一揮間,萬山之州滄桑巨變﹔六十年甲子一輪回,帕米爾高原奏華章。

1954年7月,在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克孜勒蘇成立了以柯爾克孜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聚居自治州,從此掀開了歷史發展的新紀元。 60年來,沐浴著黨的民族政策的陽光雨露,“萬山之州”克孜勒蘇在波瀾壯闊的改革發展進程中砥礪前行,開創了民族團結、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各族人民安居樂業的盛景。

艾買提江老人的見証

8月28日下午,在阿圖什市上阿圖什鎮堯勒其村,記者見到了58歲的村民艾買提江·司馬義,老人頭戴黑色禮帽,身穿筆挺西裝,談吐溫文爾雅。

說起現在的幸福生活,老人連連說:“共產黨亞克西,黨的好政策亞克西!”他見証了村裡從貧窮落后到現在70%家庭都出大學生的變化,見証了昔日靠牛耕馬拉生產生活,到現在拖拉機、小轎車滿村跑的變化。

老人高興地說,今天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每天都跟過年一樣,巴扎上什麼都有,什麼都可以買得到。”

建州初期的克州,受自然環境、交通條件、科學技術以及社會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社會面貌落后,人民生活貧窮。

如今,克州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巨大改善。說起這些,艾買提江老人如數家珍:“我們再也不用靠天吃飯了,村裡打了機井、修了防滲渠,條件好的農戶還鋪設了滴管系統,拖拉機成了主要生產工具,村裡還建起種植養殖合作社,農民除了種地又多了一份收入。”

近年來,克州圍繞“強基礎、調結構、增收入”,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惠農政策措施,不斷鞏固提升種植業水平,推進設施農業發展,突出發展現代畜牧業,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逐步加強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農業生產條件逐步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邁進,科技興農成為主旋律,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60年來,克州農業生產穩步發展,農產品供應持續增加。全州農業總產值由1954年的1496萬元增加到2013年的24.96億元。改革開放以來,畜牧業生產明顯加快,牲畜存欄頭數比1978年增加70.6萬頭隻﹔園藝業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之一,2013年園藝面積達到33.05萬畝,是1962年的72.4倍,年產量達19.53萬噸。

工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出阿圖什市向西,汽車駛上314國道,不到10分鐘就會看到公路邊的戈壁灘上聳立著寬大的廠房,重型車輛進進出出。這就是阿圖什工業園區。園區管委會人員介紹,園區建於2006年,2010年11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升級為自治區級工業園區。

在園區內的克州青鬆水泥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公司黨總支書記許強。他介紹,公司2008年入駐阿圖什工業園區,公司一期投入3.72億建成日產熟料2500噸干法水泥生產線一條,2012年又建成第二條日產熟料6000噸干法水泥生產線。

“今年8月,阿圖什市招商局組織園區水泥企業前往吉爾吉斯斯坦洽談水泥出口事宜,克州青鬆水泥有限公司與吉國相關部門簽訂了水泥出口意向書,為企業產品打開了新的市場。”許強興奮地說。

阿圖什工業園區是克州工業迅猛發展的一個縮影。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后,特別是中央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之后,克州搶抓機遇,強化招商引資,上速度,上規模,深入推進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努力提升工業化建設水平。目前,園區已引進各類企業100余家,其中投資超10億元的企業5家、超5億元的企業7家、超1億元的企業9家,成為承載大企業大項目的有效平台和載體。水能資源、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稀貴金屬、建筑材料、煤炭及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鐵選、水電、水泥等一批大型工業企業和項目已進入穩定生產期和開發建設期,克州工業新的增長點迅速培育起來。

克州工業經濟總量在1996年突破5000萬元之后,2005年跨越1億元,2008年超越3億元,到2013年達到15.16億元,比1954年增長327.8倍,年均增長10.3%。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由1954年3.4%提高到2013年的19.8%。經過六十年的改革與發展,克州工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增強。

民生建設惠及百姓

8月26日下午,記者見到了阿克陶縣教育局局長艾尼瓦爾·阿西木,談到高中入學率,他如數家珍,今年該縣共有2761人參加升學考試,將有2347人進入高中就讀。其中237人考入內地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30人考入內地新疆高中班。“過去三年來高中階段升學率分別為65.5%、70.6%、74.9%,這些變化與國家及援疆省市的幫助是密不可分的。”艾尼瓦爾說。

2013年克州中等專業學校、普通中學、小學總數223所,較1954年增加169所,增長2.8倍﹔教師隊伍由392人發展到2013年的10521人,增長了25.8倍﹔在校學生95093人,較1954年增長5.6倍,為克州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

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克州把現代文化建設作為推進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強大精神動力,積極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由居素甫·瑪瑪依演唱的《瑪納斯》一至八部漢文的翻譯整理工作已基本完成,柯爾克孜史詩《瑪納斯》研究保護中心已經挂牌。

克州衛生事業發展邁出了新的可喜步伐。2013年克州衛生機構發展到348個,比1978年增加269個,增長3.4倍﹔床位總數達3111張,比1978年多1998張,增長1.8倍。衛生技術人員由1978年的818人增加到3288人,各族人民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大大提高,人口死亡率由建州初期的23.14‰下降到3.74‰。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2001年的1071元增長到2013年的3963元,年均增長11.5%。這一時期,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收入來源渠道更加多元化,收入結構明顯優化,居民錢袋更加殷實﹔消費內容更加豐富、消費質量全面提高,住房條件明顯改善,城鄉居民生活向全面小康社會邁出扎實一步。(姚剛 楊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