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將在天安門周邊立體花壇中擺放的小型花卉。記者 孫戉攝
昨天下午,天安門廣場上,維修人員搭乘長臂吊車來到33米高的高杆燈燈盤下方,在空中作業平台上對燈具進行檢測和維護。記者 和冠欣攝
初秋,本市東北郊已微冷,但順義趙全營花卉基地裡大片大片的鮮花正在吐艷。一片片的紅,一片片的黃,五星紅旗上的雙色,看得人心漸漸暖了。
“快看看。”昨天一早,一個穿著半截袖襯衫、正彎腰摘掉枯葉的年輕人直起身來。他遞來一盆底座隻有巴掌大小、冠蓋卻如小傘般呈現出完整弧形的黃色菊花。“這就是今年國慶時天安門廣場將擺放的新品種——絢秋金輝!”
他叫高尚,是這盆花的園丁,也是這個領域內少有的博士生。2011年博士畢業之后,他花了3年時間,培育出這種有著五星紅旗上國旗黃的黃色菊花。這盆花,將和其他100多種、70萬盆鮮花一起,在新中國成立65周年之際,裝扮北京城。
3年始得“絢秋金輝”
年輕姑娘易夢2009年起就在荷蘭一家知名育種公司研發新品種,2011年時被出差到荷蘭的北京城建集團旗下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總經理於學斌一句“回家吧”,就“挖”回了國內。
每逢慶典,菊花就會佔到天安門廣場擺花數量的近一半,如果長期購買荷蘭、日本的菊花花種在北京種植,那在技術上無法實現創新和復制。“我們必須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優品種。”市花木公司董事長張蘭年說。
為今年65周年國慶培育自主研發新菊花的任務,落在了高尚和易夢身上。
“我們決定選擇國外觀賞性最好的菊花與中國土生土長的野菊花雜交,來培育出新菊花。”高尚說,有著艷麗色彩且能適應本土氣候,是國慶花卉必備的特點。
2011年,高尚、易夢等一批年輕人數次進入川藏尋找那盛開在最艱苦地區的野菊花。
色澤與國旗黃完全一致的“絢秋金輝”是這樣培育出來的——2011年,他們用野菊花和外國品種雜交收獲10萬粒種子,種植了4萬多株第一批菊花﹔這批菊花收獲的種子,在2012年再次培育,從中選擇出了最符合國旗中黃色的一株菊花﹔2013年,高尚再次培育20株,並留存了它們的種子﹔今年,2萬株已經穩定顏色的“絢秋金輝”,將出現在天安門廣場上。
“你看它多好,又耐熱、又耐寒。長勢強不說,還抗病。顏色多麼正。”高尚說起這些花,像個自賣自夸的賣瓜老農,又像是看自家孩子怎麼也看不夠的慈父。
為了一片“國旗紅”
趙全營的花卉基地有多大?偏居一角的4萬多株一品紅,需要4天才能觀察完一遍,若要計算距離,這一遍就是16公裡。
市花木公司天卉苑花卉研究所副所長鮑青鬆不知道跑了多少遍。“50厘米的植株要控制在35厘米高,隨時都得盯著,光、水、溫度,一絲一毫都不能懈怠。”鮑青鬆像著了魔。
和其他花圃不同,這個為國慶提供花卉的研發和培育團隊,平均年齡隻有32歲。技術質量監督部部長陳菊憐愛地看著這些孩子。她想起,上個世紀80年代時,老一輩人引進、推廣了豐花月季、日本小菊,這些花朵曾經裝扮過北京城﹔這個世紀頭10年,他們向市場上推出了天竺葵、木茼蒿等庭院扦插新品種。今年是廣場擺花的第29個年頭,這些年輕人,要繼續走培養正紅的路。
在所有花朵中,串紅和一品紅的顏色與國旗紅最為相近,而一品紅的大花瓣,又更適合表現波瀾壯闊的場景。
“在廣場上擺放,太高的植株愛倒,不易觀賞。”35厘米的高度齊著鮑青鬆的小腿肚,遠看上去,正紅的花朵如綿延的絨毯一般,將綠葉蓋得嚴嚴實實。
一品紅,是典型的短日照植物。在莖葉生長期需充足陽光,促使莖葉生長迅速繁茂。要使苞片提前變紅,就得將光照控制得嚴嚴實實,促使花芽分化。為了讓苞片顏色為正紅,植株又得控制高度,還得讓苞片顏色延長到十一甚至APEC會議之后,每盆花裡配上的土壤,都有著嚴格的配方講究。
“這是專利,這是秘密。”鮑青鬆賣了個關子,“但你看著吧,今年的花,就是這麼紅。”
流水線產出70萬盆國慶花
在花卉業內一直都有傳聞,市花木公司是用“高科技”養出了70萬盆國慶花卉和250萬株小植株,這技術到底有多“高”?
在趙全營花卉基地一條從北向南的流水線上,一名工人推上了一盤盒子,盒子裡有方方正正的凹槽,似乎將可可漿倒進去,就能凝固出成排的巧克力來。
但這台機器倒入的是營養土。一個滾軸先將營養土從托盤中抹平,再用狼牙棒式的滾軸,在每個凹槽中戳出一個淺坑。最后一個有著小洞的滾軸,將種子從托盤中吸住,再依次放在托盤中。
隨后,托盤經過“麥片機”,撒入幾粒肥料,過兩遍清水洗滌,就直接進入架子車,進入培育室。
這名工人再將培育室中的托盤車拉出來,放入另外一台機器的流水線上。設備上的電腦自動識別出哪些種苗生長得不盡如人意,兩隻機械手忙個不停,一隻負責挑選出不好的種苗,另外一隻機械手則從備用盤中選取好的種苗,栽種在剛才的空位上。
這樣一台播種機的工作效率,能抵得上240名園丁。
等到花苗大了一點兒,就要進入溫室培育。有著像工廠一樣結構、面積達到2.5公頃的溫室,讓人覺得很熟悉。“抬頭看,這是ETFE膜,透光保溫效果都是目前國內最好的。”鮑青鬆向上一指,記者抬眼看,看到了類似水立方外表的“皮膚”。
“這樣的科學養植,再加上所有人的精心,今年的國慶花卉,就是這樣培育出來的。”張蘭年說。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