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一位普通中學老師蒙光偉和他的學生們的故事

杜穎

2014年09月16日09:14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我就想讓孩子們多些笑聲

9月15日,蒙光偉在布置當天全班的各項工作。

9月15日,蒙光偉在輔導學生功課。

9月15日,蒙光偉帶領大家去電教室上課,看得出他與學生相處十分融洽。

363篇日記,1080張照片,娓娓道來一個當了11年班主任酸甜苦辣的心路歷程。

蒙光偉,獲評2014年度教育部表彰的“全國優秀教師”,在海口十中,他被稱是中學教育的一個“傳奇”。

說他特別,因為他帶出了一個又一個十分優秀的畢業班,這優秀不表現為分數的“高人一等”,相反,有些還讓人覺得“另類”,他帶的班,是全校唯一一個班裡所有女生都酷愛打籃球的集體,是一個每年都有環島騎行經歷的團隊,是一個有“基金會”互助的組織,是一個幾乎全班所有學生都當過班干的群體……如果從至今仍以分數作為升學考量標准的傳統教育角度來看,這,無疑更像是“走在岔路上的成功”。

從教15年來,在一所普通中學裡能夠獲評“國家級”,這無論如何都是“冒尖”的,他沒帶出海中、僑中班級那樣的頂級成績,該怎麼來評價他的教育?

我們疑惑也好奇,試圖走近他。蒙光偉並沒有從更多的言語裡來解釋他的教育想法,我們倒是從他一篇篇累積起來的日記,從他帶的班裡孩子們那一張張燦若星光的笑臉,從學生們喊著一聲聲“蒙哥”裡邊,感受到了他的與眾不同。

正如他對我們說的最坦誠的那句,“我最想給孩子們的,是快樂。”

一次關懷成人生轉折點

原是“落后分子”,他知道愛玩鬧的孩子對人生也有想法

校長邢福凱第一次見到蒙光偉到辦公室向他請假,原因竟是為了捐獻造血干細胞,這讓他的心裡跟著震了一下。

“在教育系統裡,還沒聽說過老師要捐獻造血干細胞救人的。”邢福凱說。應了小伙子的請求,邢福凱跟蒙光偉定下一個約定,“不宣傳,不讓學生知道。”

這是2008年4月14日捐獻前的一幕。蒙光偉成為海南第18例、海口教育戰線首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6年過去了,蒙光偉說不清當時為什麼想要去捐造血干細胞,“看到報紙報道上有那麼人急需,覺得得盡一分力。”

十多天后,初二(2)班的孩子們竟是從網上一條新聞裡看到了蒙老師的名字:“海南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昨晚乘機急送廣州,將海南捐獻者蒙光偉的100毫升造血干細胞,移植進一位白血病男青年體內。”

孩子們驚訝,在十中論壇當年的網頁上,記者找到很多孩子的留言:“不能夠用太多的言語去表達,隻覺得以前我那個好玩的計算機老師變了,變得讓我充滿敬意。”……

1999年,蒙光偉從海南師范學院大專班畢業后分配到海口十中,13至16歲的學生並沒有把這位21歲的男老師放在眼裡,隻要班裡學生看到他,就喊外號,“保安來了!”

“班裡有幾個調皮學生,氣哭過幾位女老師,卻氣不動我,反倒讓我想起小時候的自己。”蒙光偉笑說。

從海口九小、僑中、一中、海師一路讀書走來,蒙光偉中學很叛逆,曾是班裡被“留堂”最多的孩子,是沒人愛搭理的“落后分子”。

“直到海南僑中的吳連榮老師當我的啟蒙班主任,他對頑劣孩子的鼓勵才讓我改變。他曾說,愛玩鬧的孩子,也是對人生有想法的孩子,不能一棒子打倒。”蒙光偉對這句話終身難忘,給“弱勢”學生予以觸動心靈的關懷,和對尖子生錦上添花的鼓勵同樣重要,從那時起,蒙光偉第一次有了想當老師的理想。

2003年他首當班主任,一個叫王宏的孩子像極了兒時的自己。剛入學,成績讓人撓頭不已,語文50分,數學30分,戀網的程度驚人,甚至到了讓他父親多次去網吧揪出來打。可打,是打不出讀書之心的,蒙光偉登門家訪,對王宏的母親說:“把這孩子交給我,也給我兩年時間吧。”

從此,“看住”王宏的任務,蒙光偉擔了下來,放學就陪他回家,不是逼他看書,而是帶上他和幾個同學出去打球。對抗,碰撞,吶喊……久而久之,王宏開始迷戀起了籃球,網游的事一點點拋之腦后,成績竟來個180度大轉彎:不但獲得全校年級籃球賽冠軍,並且在中考時考出6A的成績。

“隻要你心情好,什麼都會好。”

“把你們像釘釘子一樣釘在學習上是沒用的,學會健康地玩,才會更懂學習。”

“肯定和鼓勵永遠是第一位,靠‘鎮壓’是不行的,哪怕是倒數第一的班級。”

……

愛玩,愛帶著學生們玩,他開始和孩子們親近了,沒人再叫他“保安”,他在學生的心裡有了位置。

一輪頂住重壓的教育嘗試

他不想灌注給孩子們定式和標准答案,而是獨立思維

新課改這麼多年來,怎麼才能放手培養學生的能力?

在普通中學非尖子班裡,想實現這樣的突破,難上加難。

可除了蒙光偉帶的班,我們再也找不出哪一個班級,可以讓幾乎所有孩子都當過班干,創造式成立了“大班委”。

2008年,蒙光偉在他帶的初二(2)班探索性嘗試“班委制”:一個班級,設8個班委、8個組長,所有班干要通過學生自己“競爭上崗”來獲得。

在蒙光偉的眼中,管學生,想要一個班團結進步,光靠班主任一人無濟於事,學生的突發情況很多,沒有“民間小助手”,老師焦頭爛額也沒用。

“那一年班委的競崗選拔很有趣,也反映當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個叫阿壯的男孩子競選班長,通篇演講完畢,進入了台下學生自由提問時間。

因為是第一次,學生們變得鴉雀無聲,蒙光偉鼓勵著,才有孩子澀澀地問:“請問你有信心當班長嗎?”“有。”“你喜歡當班干嗎?”“喜歡。”

蒙光偉此刻走到台上,笑著說,“孩子們,‘信心’、‘喜歡’,這些真的是你們內心想知道的嗎?還是因為腦子裡固定了最保險的、最不出錯的提問模式,這種虛假式提問你們喜歡嗎?”

老師的反問讓全場一片肅然。

過了許久,一個男孩子騰地站了起來,“老師,我想問問阿壯,喜不喜歡都不重要,關鍵是,阿壯當班長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台下一片掌聲。那一次,在反思中,孩子們展露出的真實和真誠讓蒙光偉十分動容。

教育不是灌注孩子定式和標准答案,應該是先有獨立思維才有答案。

一次競崗,53個學生涌出16個班干,再競崗,再出新班干,幾乎每個孩子都當過班干部,都得到過鍛煉,嬌生慣養、遇問題退縮的毛病在蒙光偉的班裡很鮮見。也因為有了一支精干的班委,一些連班主任都顧及不到的問題,孩子們就順手幫助解決了。班委每周定時主動打電話向組內的學生家長反映學生當周情況,還匯報學校的正常收費,甚至包括同學生活費的花銷情況,這讓一些家長頗感嘆,“老師不知道的東西,學生都知道。”

在傳統教育中,一個敏感的詞匯叫“早戀”,遇早戀必遭重壓,然而,在蒙光偉老師的班裡,這信條“失效”了。“如果當年不是蒙老師,我們內心不知道會遇到怎樣的挫折。”現已讀大學的蒙光偉學生阿儀感嘆說。2007年,阿儀讀初一(2)班,和班上同樣優秀的一個男孩子彼此欣賞。“如果重磅打壓,可能孩子會走向另一端,很多孩子是因為父母給的壓力大,需要發泄,需要有人理解,才早戀,這是單純而朦朧的。”蒙光偉“公開放行”,“有好感,不反對,多交朋友,不一葉障目。”在健康疏導下,阿儀和男孩子都順利考入名牌大學,高二時“分手”,后來成了好友,如今時常還在網上跟蒙光偉溝通心事。

蒙光偉鼓勵孩子寫作,也用最笨的方法“討好”孩子,“誰向我公開一份好日記,我請吃大餐!”新鮮花樣層出不窮,他在孩子們的眼裡那麼的親切,大家情不自禁地叫他“蒙哥”。

“蒙哥”也被家長“炮轟”過:“玩是玩了,可學習成績還是趕不上體育成績?”

蒙光偉總會笑著說,“沒有一個家長想孩子成為木木的‘學習仔’,會做人,口才好,膽子大,和擁有一份自由的天性,孩子會更感幸福。而教育,難道不是應該遵循孩子內心幸福的方向?”

一種傾囊捐助的無私

怕貧困生不接受他的資助連連“撒謊”,為困難生“借”來優秀生名額

在年級組長丘昭琪老師的眼裡,曾經她覺得這個大男孩太“硬”,可在知道學生許春召的事情后,她發覺這個年輕教師心底的一片溫柔。

2009年中秋節前夕,一次例行的家訪,蒙光偉來到他班一個從萬寧到海口讀書的學生許春召的家裡。在這個東門市場旁租下來的簡陋得隻有幾平方米的小屋裡,阿召和姐姐放學放下書包,就得到東門菜市場幫父母親賣菜。

阿召通常早上3點多鐘要幫父親進貨,然后清晨5點多鐘開始讀書,2個小時之后再到學校繼續早自習,生活很苦。“而如果不是靠雙腳去家訪,隻靠電話,是根本不知道這真實情況的。”蒙光偉回憶。

他第一次為身邊這麼好的孩子遭遇的貧困落了淚。阿召初中三年,蒙光偉每月從自己工資中拿出200元資助阿召,在阿召考入僑中后,怕他擔心學費,蒙光偉拿出了1萬元存款,給阿召用做高中三年的學費和生活費,阿召說什麼也不要,蒙光偉苦口婆心說服他收下:“你要拿著,這輩子老師可能隻有這一次,隻對你。”

蒙光偉對阿召撒謊了,和對其他孩子“說了謊”一樣。

多少年來,蒙光偉的學生何春梅,陳壯,文孔召,盧俊明,盧斌等等,這些家庭困難的學生,都受過他的資助。

初三(12)班班主任雲端老師回憶,為讓孩子不為貧困低頭,有自信面對生活,有一年,為了給困難生爭取多一個優秀學生名額,蒙光偉跑到他們班去“借”,后來雲端才知道,那個名額,他給了文孔召。文孔召后來為這寫了一篇《阿召日記》,蒙光偉看得眼圈紅了。

15年來發自心底的對教育由衷的愛,換回了孩子們的真心。

2014年教師節,學生何晴代表全班同學自發獻給蒙光偉一束鮮花,大聲說,“請蒙哥務必接受!2年了,我們想讓您也體驗一次當老師的滿足。”

蒙光偉激動地說,“有你們,我一直很知足,這輩子第一次收到花,不知該說什麼了……”

我們在蒙光偉收錄的學生日記裡,看到了這樣一首詩:“那些年,我莫名其妙地遇到了一個特有特點的班主任,你帶我們在假期裡打球,我們抽煙被你抓到,很高興能回頭﹔那些年,我們學習老是不積極,慶幸有你在旁……永遠、永遠都無法忘卻的優秀的領路人……”

蒙光偉坐在那裡,也看著那首詩,笑容中溢滿幸福的淚光……

孩子們眼中的蒙老師:他,“Hold住”我們

■ 記者 杜穎

“可能真正‘Hold住’他們的就隻有蒙老師了。”面對青春期的這群中學生們,一位初三(6)班學生的家長這樣感嘆。

初三(6)班班長陳盛聰是這個班所有孩子中,對蒙光偉的教育方式體會最深的一個孩子。陳盛聰說,體會深並不是源於蒙光偉的說教,而是因為“打過一架”。剛上初中一年級時,陳盛聰的脾氣是班上有名的,晚上愛打游戲,白天偏偏要在課堂睡,學習成績排在30名之外,尤為讓他父母苦惱的是,任何耐心的說教,都無法打動這個處於青春期的男孩。蒙光偉用“另類”方式改變了他。“在找我談了很多次均無果而終后,我們在校園的籃球場上,用男人的方式打了一架,那一次我輸了,我第一次開始聽進去他對我的教育。”陳盛聰說。相信和鼓勵,是孩子最能直接感知到老師是否抱有期許的方式,陳盛聰變了,鉚足了勁,他說:“后來我學習成績躍升至第一名,又成功競選班長,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不能讓蒙老師看扁了我。”

德育教育存在的“另類”方式,並不會讓所有孩子驚嘆,但讓學生們記憶尤深的,還有蒙光偉突破常態的教學方式。初三(2)班學生周淳說,“蒙老師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他曾經出了一道數學題,他給了ABCD四個答案,我們挨個回答,看老師臉色不對,猜來猜去,從A猜到D,結果,其實,蒙老師給的答案沒有一個是對的!這讓我們好感嘆,他第一次告訴了我們,今后做任何事,都不要抱有定式的思維,捆住自己,也就喪失了創造力。”

學生杜心怡說,“蒙老師還教會我們,要懂得將愛心的力量凝聚起來,辦大事。在蒙老師的發動下,我們准備成立一個‘二班基金’,定向使用同學們捐來的款物,用在最需要幫助的人和地方去。他的話真有道理。”

“另類”蒙老師 的啟示

■ 記者 杜穎

在海口十中教學樓前,從第一眼見到蒙光偉時,我們的心中有了一絲疑惑,這就是獲得“全國優秀教師”金色獎牌的老師嗎?眼前這個陽光大男孩,儼然從業經歷不算深厚,總是上揚的嘴角又與人們傳統觀念裡戴著眼鏡、端庄嚴謹的教師形象頗有出入,他真的能有什麼異於常人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們愛他、敬他,有如親人?

在辦公室和蒙光偉交談的過程中,課間接連不斷地有學生來向他請教問題,開始並沒有察覺有什麼不同,可學生越來越多,發現每個孩子向蒙光偉提問的科目都不相同,有數學,有歷史,有物理……而他本人教授的課程,僅僅是計算機而已。我們問了其中一個叫陳杰的孩子,你們也有自己的數學任課老師,為什麼卻喜歡湊到蒙老師這裡呢?陳杰想都沒想地回答,“喜歡他的解題方式,喜歡他的表達方式,更喜歡的,是他的為人,‘蒙哥’是有魅力的人!”

一句“蒙哥”,令人錯愕。當我們走進了初三(2)班的教室,和更多個孩子一起聊起“蒙哥”時,孩子們臉上綻放的笑意,讓我們瞬間明白,他在學生心中的分量是沉甸甸的,是有如陽光般金色的。孩子們有的說,“全校隻有我們班是校運動會集體九連冠!”有的說,“全校隻有我們班女生個個都會打籃球!”有的說,“去年和今年,蒙老師帶著我們環島騎行!”竟還有的說,“他還沒有女朋友,大齡剩男,上年紀的老師們都替他發愁”……笑聲不斷,我們知道,青春期孩子的調侃是有些口無遮攔,但心靈純潔無暇,至少,蒙老師在他們的眼裡,被當成了大哥哥,當成一個可以無話不說的,可以探討人生的,可以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鬧、一起成長的伙伴。

正如他對我們說的,15年來,他最想帶給孩子們的,是快樂。

快樂教育,在飽受升學率重壓的初中階段,是一個那麼難得的字眼。但誰能否認,讓學子們發自內心的快樂,不是教育的真諦!

圖片均由本報記者 蘇建強 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