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台灣老伯嘉興尋親,手上隻有一個名字和一個舊地址 嘉興紅十字會反復尋訪,終於在中秋前有了好消息

分隔兩岸65年,梅家兄弟找到了

黃娜

2014年09月09日08:46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分隔兩岸65年,梅家兄弟找到了

中秋佳節,萬家團圓夜。遠在台灣高雄市的梅德春先生再也不用望月興嘆了,他完成了父親的遺願——找到了海峽對岸的哥哥。

梅德春已經65歲了,是一位小學老師,多年來一直在尋找海峽對岸的親人,他曾跑過很多地方,卻一無所獲。

今年中秋前夕,他的尋親之旅有了轉機,在嘉興市紅十字會多方尋訪下,梅德春終於找到了遠在嘉興塘匯街道的兄長。

折不斷的尋親之路

父親“托夢”尋親

這次尋親,源於一個夢。

去世已44年的父親,出現在梅德春的夢裡,讓他再找找海峽對岸的家人。

其實,在父親臨終時,梅德春已經知道了這個秘密,在海峽對岸,父親有另外一個家庭,有妻有兒。

“聽父親說,哥哥名字叫梅艮堔。”梅德春說,父親是帶著遺憾離世的,他一直希望失散的親人終有一天可以團聚。

過去,梅德春曾多次打聽尋找,但都無果。這個夢,又讓他重燃起尋親熱情。

今年,他向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遞交了尋人表格,根據填寫的信息,這張表格通過省紅十字會轉到了嘉興市紅十字會。

嘉興市紅十字會立即著手進行尋訪,發動廣大志願者和愛心人士了解相關信息,並與嘉興市台辦聯系。然而,由於梅德春提供的信息極其有限,尋訪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嘉興市紅十字會多次主動聯絡梅德春,請其回憶並提供多一點的線索。后來,梅德春隱約記起父親曾說過老家似乎在一個叫“東匯鄉”的地方。

依據這條線索,嘉興市紅十字會立即進行查找,但嘉興歷史上並無“東匯鄉”這個地方,線索再次中斷。

沒有“東匯鄉”,那麼就從有“東”或“匯”的地名中查找梅姓人。終於,在嘉興市下屬的經開區塘匯街道找到了梅姓人,但由於相關的村庄都已拆遷,梅姓人早已分散各地。

經與街道、村、社區各級領導的反復聯系溝通和大量的熟人走訪,嘉興市紅十字會終於在新建的拆遷小區新禾佳苑找到了一個叫“梅根生”的老人,和“梅艮堔”讀音相似。

今年中秋好消息傳來

兩岸兄弟聯系上了

“梅根生”,會是梅德春尋找的“梅艮堔”嗎?

9月3日,冒著瓢潑大雨,嘉興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敲開了梅根生老人的家門。

梅根生已經72歲了,但他仍清楚地記得,父親名叫梅關生,在他7歲那年就離家了。

“我爸爸當年因為欠下賭債無法償還,就去國民黨軍隊當兵了,后來聽說解放前去了台灣……”梅根生回憶說。

遺憾的是,父親離家不到半年,母親就因病去世,梅根生是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長大的。

根據梅德春提供的信息,父親也叫“梅關生”,解放前去的台灣。

家庭成員、居住情況、生活經歷、生活細節……嘉興的梅根生與台灣的梅德春兩人的回憶居然一項項都能匹配起來,而社區干部也証明,根據登記材料,梅根生的父親在建國前去了台灣。

所有的信息都顯示,梅根生就是台胞梅德春苦心尋覓的長兄“梅艮堔”。

“終於知道父親的消息了,這一天我等了幾十年。”梅根生得知海峽對岸還有一個弟弟,非常開心,“我歲數大了,希望台灣的弟弟能來嘉興玩,親兄弟見個面,也了卻一樁心事。”

當嘉興紅十字會把好消息告訴梅德春時,電話那頭,聲音有點發顫,“真的嗎?終於找到了!”

梅德春說,“再過兩三年我就退休了,到時我一定來嘉興看我哥哥,親人團聚再續緣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