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煥宇
採訪人:記者/叢煥宇
被採訪人:畢加強 (“廟兒溝萬人坑”歷史專家、本溪市南芬區退休干部)
賈麗紅(南芬區委宣傳部副部長)
本溪市南芬區南芬廟兒溝,是本鋼原料主要供應地之一。百余年來,巨大的露天鐵礦源源不斷為鋼鐵工業輸送原料的同時,從未停止過對1.78萬多個無辜生命的追憶與憑吊。“萬人坑”紀念碑、紀念廣場、大型浮雕、紀念碑牆,無不訴說著這裡曾發生了罄竹難書的血淚故事。
記者:“廟兒溝萬人坑”死難者都是什麼人?
畢加強:二戰期間,日本帝國主義在南芬廟兒溝鐵礦實行 “要礦不要人”的野蠻開採。為擴大掠奪規模,以高壓手段將我抗日戰俘遣送到廟兒溝鐵山,投進“明生隊”監獄。通過“勞工協會”強抓和哄騙大批華北勞工及當地貧苦農民,一批批強迫上山開礦。勞工住的是陰暗潮濕的“大房子”,吃的是橡子面窩窩頭。春夏傷寒肆虐,一批批勞工死亡,有的被送進煉人爐,來不及火化的就被直接扔入廟兒溝東山的亂石坑中,甚至一些長期臥病,還在呻吟的勞工,也被監工、把頭強行扔入死尸堆中。截至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整個廟兒溝鐵山,被扔入萬人坑的死難者達1.7萬多人。
記者:“廟兒溝萬人坑”從何時起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
賈麗紅:為紀念死難同胞,有關部門分別於1966年和1996兩次為遺骨建堂並立碑祭奉,其中,第二次立碑名為“萬人坑紀念碑”,並被本溪市列為首批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8年,有關部門修建了南芬廟兒溝 “萬人坑”紀念碑,工程主體由紀念廣場、大型浮雕、紀念碑牆等部分組成,擔負開展憑吊活動的悼念區。 2009年“廟兒溝萬人坑”被命名為遼寧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記者:如何賦予“廟兒溝萬人坑”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多內涵?
賈麗紅:勿忘歷史,珍愛和平。南芬“廟兒溝萬人坑”遺址,為了賦予愛國主義教育更多的內涵,成為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歷史教科書和寶貴歷史遺跡,近年來,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職工在入黨、開展主題教育,中小學生入團、入隊、開展主題隊會等活動,都將“萬人坑”列為必選的教育基地。
1905年,日本財閥大倉喜八郎乘日俄戰爭爆發之際,開始非法掠奪本溪地區礦產資源。 “九一八事變”后,其獨佔本溪鋼鐵公司,將中國被俘人員、關內勞工和農民驅至廟兒溝礦山,超負荷的勞動強度致使大批礦工在此命喪黃泉,至日本戰敗投降,被遺棄的尸骨已達1.78萬多具,“萬人坑”因此而得名。
南芬廟兒溝“萬人坑”遺址,經本溪市文化局文物考古隊考古挖掘、探方200多平方米,累累白骨,形態慘不忍睹。這裡真實地記錄了日本帝國主義殘害中國勞工,奴役中國勞工的歷史真相,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瘋狂掠奪礦產資源的歷史罪証。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