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瑤山公仆 百姓心碑——追尋金秀扶貧辦原主任趙文強24載扶貧足跡

羅 俠

2014年09月02日09:36   來源:廣西日報

原標題:瑤山公仆 百姓心碑

趙文強的妻子和女兒在整理他寫了24年的86本工作筆記。記者 羅 俠/攝

“莫副主任到南寧,(我)處理工作文件……”農歷馬年正月十五晚,他在第86本工作筆記上寫下人生中最后一行文字后,一顆為大瑤山扶貧殫精竭慮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自治區扶貧工作先進個人、金秀瑤族自治縣扶貧辦原主任趙文強因突發心肌梗塞,永遠離開了他深情眷戀的瑤山。

他的遺物裡,兩樣東西,讓人感慨不已——

86本筆記,記載了他做官做人做事、自省自律自勉的感悟:為官之本在於造福一方,為官之理在於講求奉獻,為官之法在於清正廉潔﹔龍安屯是我在金秀見過的最窮的自然屯,要想辦法幫他們……

21張手繪貧困村草圖,詳細標明村屯位置、人數和產業情況。“這是趙主任用雙腳,一步步‘畫’出來的‘扶貧圖’。”縣扶貧辦黨組書記吳昊原說。

趙文強,45歲——

生如夏花之絢爛,

逝如秋葉之靜美。

這位一心扑在扶貧工作上的瑤族干部,宛如扎根大瑤山裡的一棵石崖茶,朴實無華,“情定”青山。他時刻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用實際行動踐行為民、務實、清廉的群眾路線,在金秀大瑤山的青山碧水中,在眾多瑤山鄉親的心裡,展示了一位對黨的扶貧事業無比忠誠、一心為民的公仆形象。

為民——

86本筆記銘記24載扶貧路

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扎根瑤鄉基層24年的趙文強主要精力傾注在一件事上——扶貧濟困。

趙文強有寫日記的習慣。1991年以來,他每天都會把當天的工作情況簡要記錄在日歷本上,整整24本日歷筆記,另有62本大大小小的筆記本,記錄的多是基層工作的點滴和做人做事的感悟。

六巷鄉,是金秀最偏遠的鄉,15年前,從六巷到縣城一個來回要10個小時。

當時,由於照顧家人不便,不少干部不願前往任職,即便去了,也呆不久。

15年前,趙文強來到六巷鄉工作,一干就是8年。“扶貧”、“救助”、“發展”成為他筆記裡的“熱詞”。

2005年6月21日,六巷鄉遭遇特大洪災,交通全部癱瘓。

時任鄉黨委書記的趙文強正在縣城開會,得知消息,立即趕回一線抗洪救災。

瑤山深處,山高林密,溝壑萬千,洪水橫流,他步行40多公裡艱難進山。

山洪將六巷村村民韋琦山家的房屋沖垮,人被埋在了廢墟下,一根鋼筋穿過腹部……情況萬分危急。

“趕快救人!”趙文強帶人用雙手挖開沙石瓦礫救出韋琦山。

鄉衛生院條件有限,通往縣城的公路又被洪水沖斷。大家找來木板扎成擔架,24個人深一腳淺一腳輪流抬著,翻山越嶺8個小時。最后,韋琦山成功獲救。

此后,趙文強多次看望韋琦山,鼓勵他重建家園,幫助他把生意又做了起來。

災后重建,千頭萬緒。趙文強帶領鄉、村干部走遍所有受災村屯,分發物資、恢復生產、建新房……全部時間都泡在工作上。

有7個村屯需要整體搬遷,其中六巷村遲遲找不到合適的新址。

趙文強決定把計劃給鄉政府的搬遷地讓給小村,盡管此時政府搬遷的圖紙已經做好。他給鄉干部的解釋是:“群眾建房重要,政府搬遷的事,今后再想辦法!”

妻子覃干鸞至今還記得那次洪災后進山看到丈夫時的情景:“連續幾日幾夜沒休息,澡也沒洗,面容憔悴、胡子拉碴,瘦了10多斤,連個人樣都沒了!”

經過多年的苦戰,六巷村終結了不通電和自來水的歷史,原本隻通到鄉政府的公路也延伸至各村屯。

王鉗村朗沖屯的瑤胞們充滿感激:“過去,出門運貨隻能靠馬﹔現在,汽車說來就來、說走就走,扶貧路引領我們走上致富路。”

趙文強對大瑤山的深情付出,獲得了鄉親們的禮贊:瑤山公仆,百姓心碑。

務實——

21張草圖描繪瑤村新畫卷

被譽為“世界瑤都”的金秀,是國家級貧困縣,貧困人口幾乎佔全縣人口的1/4。出路在哪裡?

2007年10月8日,趙文強被任命為縣扶貧辦主任。自此,幫貧扶困,既是工作,更是信仰。

高山雲霧出好茶。趙文強調研得知,石崖茶的收購價格是普通綠茶的3倍,一畝茶年收入超過5000元。不過,石崖茶扶貧前景雖好,卻面臨大面積推廣的資金難題。

為破解難題,爭取政策支持,趙文強走遍了大瑤山裡的21個貧困村,親手繪出21幅精確的貧困村地圖,並將調研成果做成幻燈片,幾次三番到上級部門匯報情況。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金秀石崖茶種植項目入選廣西“十百千”產業化扶貧示范工程,21個村也被列為整村推進的扶貧項目村。

“不要逼群眾做不願做的事,積極性高的則大力扶持,做出樣子,以點帶面促進全面發展。”對於扶貧工作,趙文強在日記中如此寫道。

三角鄉甲江村就是這樣一個扶貧典型。

扶貧產業到哪,基礎設施就要跟到哪。為估算從甲江村古少屯到茶葉基地的距離,趙文強每走100步便折一根小樹枝放在兜裡,一步大約75厘米。

一路下來,他兜裡裝了400多根小樹枝,3.5公裡長的茶葉基地路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測出來的。

得知扶貧辦准備在甲江村打造石崖茶種植基地,村民爭相拿出山地來爭取這個項目。從發動到種植,建成280畝的古少屯石崖茶基地隻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

2013年,甲江村種植石崖茶983畝。同時,縣扶貧辦還扶持甲江村修通了往3個自然屯和兩個石崖茶基地的路。如今,一條條蜿蜒的盤山路正將甲江村引上致富“快車道”。

甲江村的變化,是趙文強扶貧工作的縮影。

自擔任縣扶貧辦主任以來,他利用大瑤山獨特的生態環境,先后建成綠茶、石崖茶、香芋、水果、中草藥五個特色產業基地,全縣貧困人口以每年10%的比例遞減,扶貧路則以每年100公裡的速度向前延伸……

2009年,趙文強被評為“全區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先進個人”。

清廉——

“票決制”護緊千萬扶貧款

位不在高,廉潔則名﹔權不在大,為公則靈。斯是公仆,服務於民。腳步遍基層,民情入腦深。談笑有百姓,往來無私情。可以觀實況,察真情﹔無謊報之亂身,無偏頗之愛心。榜樣焦裕祿,贏得百民欽。眾人曰:“公仆精神。”

這是趙文強筆記中的一段話,也是他一生的總結。

2006年,趙文強打算在縣城買一套房子,由於沒錢付首付,隻好向銀行貸款6萬元。至今,這套房子還有8萬多元的房貸。

由於分管的基礎設施項目較多,經常有老板上門套近乎。趙文強便和另外3個領導集中一間辦公室辦公,既提高了辦事效率,又杜絕了人情辦事。

趙文強很少參加應酬。在大樟鄉扶貧助理李太林的印象中,沒有哪個老板能請到他吃一餐飯,對於村民的邀請,他也有些“不近人情”。

“你們不要來,能幫的我會盡力爭取,請吃飯的錢不如用來多為村裡做點事情。”三角鄉甲江村委會主任盤秀萍想在節日看望趙文強,直接被擋了回去。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金秀每年扶貧款有上千萬元。身居要職,掌管項目,僅靠自律還不行。

為防止有人侵吞挪用,趙文強指導制定出扶貧資金管理使用“九項制度”﹔為提高產業項目的效率,他實行“以獎代補”的扶貧資金模式﹔為避免在選擇項目施工單位時部分人說了算,他實行“票決制”。

2013年7月18日,大樟鄉王田河漲大水,洪水漫過橋面,路基全被掏空。村民們心想:完了,剛修好的扶貧橋保不住了!

水退后,大家卻驚訝地發現,扶貧橋因質量過硬而安然無恙。

今年8月27日,記者坐車在山路上顛簸幾個小時后,在大樟鄉黃田屯見到了這座“橋堅強”。

“我們擁有‘橋堅強’,是因為趙主任推行‘票決制’促進廉潔作風帶來的。”村民盤龍壽說,這樣的扶貧橋僅大樟鄉就有4座。

扶貧橋如此牢固,“票決制”功不可沒。它讓扶貧項目真正成為“陽光工程、廉政工程、惠民工程”。

去年,全區扶貧現場會在金秀召開。趙文強實行的扶貧項目票決制,在全區扶貧系統進行了推廣。

如今,趙文強悄然離去,留給妻女的是無盡的思念和不舍,留給鄉親們的是致富的產業,留給扶貧事業的是前行的力量。

走的時候,他的銀行卡裡隻有2500元,其中還要扣除每月800多元的房貸,以及還未匯給女兒的1000元生活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