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瑋琳
盛夏時節,記者走進靖宇縣赤鬆鎮青鬆村,一棟棟裝飾一新的民居,一條條干淨整潔的巷子,一架架橘紅色的太陽能熱水器在屋頂豎立,家家房前屋后蔬菜翠綠,戶戶屋內老幼笑聲陣陣。夜幕下,整個新村在太陽能路燈的照射下,顯得格外明亮、格外美麗……這一切不禁讓記者疑惑:誰說青鬆村窮?
青鬆村,過去的確窮。因為窮,鄉親們出門辦事兒為省下8塊錢的車費,幾十裡盤山道全靠步量,被人們戲稱“鐵腳板村”。如今,“鐵腳板村”在當地可是屈指可數的富裕村。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村裡的“福利”也越來越多。變化來源於哪兒呢?
記者來到村民張淑麗家。隻見寬敞明亮的客廳內,電視、功放音箱、新式沙發一應俱全。廚房裡,灶頭和廚櫃用潔白的瓷磚鑲嵌,洗漱間地面用防滑瓷磚鋪成,四周被暖色調瓷磚裝飾一新,水龍頭連接著太陽能輸水管,隨時能用上熱水。提起現在的變化,張淑麗打開了話匣子:“過去我們一家老小住的是3間土木結構老房子,不但擁擠,而且做飯、用水、用電、上廁所啥的都很不方便。現在項目掙錢了,村民得到了實惠,生活條件好了,每天干完農活后,還可以像城裡人一樣洗個熱水澡。”
青鬆村因為山區氣候的原因,農作物產量隻能達到平原地區的四分之一左右。以前,村裡的經濟作物處於空白狀態,所以窮也就不足為怪。
窮則思變。村委會一班人去柳河縣考察,又到集安市取經。借鑒外地經驗,他們下決心種山葡萄,村干部領著黨員打了一年“樣兒”。這回,鄉親們認准了山葡萄是棵搖錢樹,可又有人擔心葡萄種多了會沒有銷路。村班子決定,個人集資建果汁加工廠。這一招果然有效。村民馬恩高說:“俺們農民往往是見到好處了,才感覺這事兒能行。”
心往一處想,奔小康的思路也就越來越寬。在鄉親們的建議下,村裡又建起了存欄300頭的養鹿場。鹿茸能賣錢,鹿糞是有機肥,小山村逐漸形成了發家致富的良性循環。眼下,村裡又計劃著擴大山葡萄種植面積,搞精深加工,上流水線,讓村民年收入過萬元。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