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精神不朽 恆久傳承

2014年08月11日10:21   來源:湖南日報

原標題:精神不朽 恆久傳承

(一)三湘大地,老典型群星璀璨。

也許他們的事跡有些久遠,但從未走出我們的記憶﹔也許他們的背影有些模糊,但從未離開我們的視線。

在這片用熱血和忠誠鑄就的土地上,在湖南人民奮斗不息、蓬勃向上的壯麗事業裡,始終流淌著歷久彌新、代代傳承的偉大精神。

(二)從6月中旬開始,本報派出10余路記者,走進老典型,探尋他們昨日的輝煌與今天的發展。

為期1個多月的採訪,一個個壯懷激烈、感人肺腑的故事,讓我們時常淚流滿面。老典型的精神,給我們留下耀眼奪目的歲月之“金”。

它閃耀燦爛光芒穿越時空而來,成為三湘大地一首首催人奮進的長歌史詩﹔

它歷經風雨磨礪屹立時代潮頭,用熱血和堅韌樹起一面面永不褪色的光輝旗幟!

(三)走近老典型,就像在聽一首感人的老歌。

羅貽斌,安鄉縣老縣長。當年他有“3件寶”:單車、膠鞋加草帽。憑著這“3件寶”,他踏遍全縣。30年前他因病去世時,僅給家裡留下300元積蓄,全家擠在上世紀60年代搭建的2間茅屋裡。

桑植縣毛埡村的黨員干部們,為了把300多根、每根半噸重10多米長的水泥電杆抬進毛埡,在18年前的冬天,每人喝上一碗熱辣辣的包谷燒酒,咬著牙跳下冰冷的沙龍潭水,一根一根地將水泥電杆運過水潭。

時光荏苒,歲月崢嶸。那些鮮活的湖南人,生動的湖南事,匯聚成歲月長河中一個個讓人難以忘懷的音符,引發三湘兒女強烈的內心共鳴。

(四)走近老典型,就像在讀一本厚重的書。

這本書,詮釋出“堅韌與奮斗”的含義。上世紀60年代末,新田人民憑借一副副鐵肩和一雙雙勤勞的手,開百畝大丘,架千米引水槽,一舉改變了貧困落后面貌,幾多拼搏,幾多豪邁!

這本書,標注出“平凡與偉大”的坐標。1965年,18歲的湘鄉姑娘戴中桂剛剛訂婚就參加了修建韶山灌區的戰斗,她先后三次推遲婚禮,直到所有工程結束才步入婚姻殿堂。

這本書,分辨出“小我與大我”的價值。累倒在“挂壁天路”修筑工地上的吉首市十八灣村老黨員麻國任,臨終時沒有給妻兒叮囑家事,隻說出這樣的遺言:“把我埋在路邊,我生不能修好路,死也要看著公路進村!”

這本書,彰顯出“創新與圖強”的魅力。上世紀80年代開始,龍山縣塔臥鎮4000多位石匠跳出湘西大山,南征北戰闖市場,從塔臥走向世界,在路橋建筑工程上屢創奇跡!

(五)我們追尋老典型精神的現實意義,不僅是為了向那些曾感染一代人、激勵一代人的老典型致敬,更是要從中發現老典型歷經風雨、精神永駐的秘訣。

始終站在時代前沿,一個個老典型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勇於開拓,敢於爭先,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用行動書寫著生生不息的新故事。

我們追尋老典型精神的現實意義,不只是為了呈現一個可供學習借鑒的精神樣本,更是因為,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新時期,我們仍需要這種精神滋養和精神傳承。

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求變圖強……老典型所蘊含的崇高精神,既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閃爍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光輝,更是湖南精神的集中體現。

(六)今日湖湘,百舸爭流,萬馬奔騰。

這是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也是一個艱辛的探索時代。

我們直面推進改革開放、建成全面小康的諸多挑戰,世情、國情、省情深刻變化,改革攻堅、小康路上的硬骨頭還很多﹔

我們要回答好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這一重大命題,黨員干部應以什麼樣的優良作風把人民緊緊凝聚在一起,與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團結奮斗﹔

我們面臨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對思想道德領域的侵蝕,亟須在建構物質世界的激昂樂章中,唱響精神之歌的主旋律。

(七)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更要弘揚老典型精神——

我們要發揚老典型艱苦創業、奮力拼搏的奮斗精神,毫不動搖推進改革開放,迎難而上,求變圖強,在凝聚力量、攻堅克難上取得新突破,敢啃硬骨頭,敢涉險灘,信心百倍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和風險,奮力建成全面小康。

我們要發揚老典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奉獻精神,把實現個人追求與實現黨的奮斗目標、人民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顧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犧牲、勇於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

我們要發揚老典型牢記宗旨、心系群眾的公仆精神,著力破除“四風”之弊,密切聯系人民群眾,挂念百姓安危冷暖,真正做到經得起“四大考驗”,遠離“四大危險”。

(八)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

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途中,老典型的崇高品德薪火相傳,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引領著敢為人先的湖南人,勇擔時代重任,堅持改革創新, 奮力譜寫中國夢的湖南篇章!

( 王志紅 李勇 執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楊麗娜)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