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微信十條”發布 即時通信“整風”

張琦

2014年08月11日10:10   來源:山西日報

原標題:“微信十條”發布 即時通信“整風”

8月7日下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授權新華網發布《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全部十條規定對以微信自媒體為主的即時通信公眾信息服務的運營劃出“七條底線”,同時“鼓勵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各人民團體開設公眾賬號”。此次意在初步淨化微信自媒體生態。微信自媒體迎來了政府的首輪嚴管。輿論將此《規定》稱為“微信十條”,但並非隻針對微信,其他軟件如QQ、陌陌也包括在內。

治理謠言:“微信十條”出台正當其時

8月3日,雲南省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災區情況時刻牽動著同胞的心。地震發生后,“我叫×××,來自××,我是第×××位為災區祈福的人”這樣一條網頁應用在微信朋友圈內流行。隨后,多地警方官方微博稱,該信息存在泄露個人信息和詐騙風險。微信,在短短三年多時間,用戶數量已突破6億,人們通過 “朋友圈”“晒”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了解“家事、國事、天下事”。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聰明人”看到了微信背后的商機,微信逐漸失去了最初的純粹。所謂的“權威發布”,不過是一些人東拼西湊,惡意造謠﹔一些詛咒式的“祝福文章”或隱藏色情信息的垃圾軟文讓人不厭其煩,一些商家利用微信公眾賬號發布各種商業促銷,污染著移動網絡空間的空氣,影響著人們上網的心情。

“微信十條”的出台正當其時,它重申了網絡、即時通信需要遵守的“七條底線”。而“七條底線”中第七條便是“信息真實性底線”。“微信十條”的目的是為了讓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更好地發展。加強管理,推動發展,這是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依法制定“微信十條”的根本出發點。對此,微信方面表示,“微信十條”的出台是為了保護用戶更好地使用公眾信息服務。目前平台上存在少部分謠言、詐騙等現象,對平台和用戶造成了一定影響。微信對此高度關注,絕不允許這種現象肆意擴張。

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安庭認為,謠言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多通過“復制”“轉發”完成,配以圖片和視頻,傳播更易使受眾相信其真實性。新浪山西總編輯陳忠衛指出,微信相對於微博來說,空間較為封閉和隱秘,自淨能力差。對於即時通信來說,雖然“微信十條”和“七條底線”,不能根治謠言,但都是為其良好的生態設定方向。

保障權利:“微信十條”給網民發“紅利”

“微信十條”出台后,記者在新浪微博中搜索發現該詞條竟多達36萬。很多網民都歡欣鼓舞,認為此舉可以促進我國移動互聯網的健康發展,確保廣大網民能夠及時獲取到真實有效的信息。當然,也有少部分人正在憂愁。比如,開發即時通信工具的互聯網企業,其管理任務增加,責任加大﹔一些已經有一定影響力的“公眾號”或“訂閱號”再也無法像此前那樣為所欲為,如觸“底線”隨時都有被關閉的風險。也有網友擔心,“微信十條”會不會影響言論自由,實名認証會不會泄露個人隱私。新浪微博網友“站長之家”指出,實名制應該執行,但是應該確保用戶的信息安全,防止泄露,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

國家網信辦發言人姜軍表示,“微信十條”的出台有利於保護正當的言論自由。“七條底線”是管理的底線,是國家、社會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普通用戶在這“七條底線”之上享有充分言論自由。人民網山西頻道主編王建指出,人們在“微信”中的正常聊天,以及在“朋友圈”裡的正當交流,國家都不會干預,而對一些可能會對社會或者他人合法權益造成傷害的,比如污蔑、中傷、造謠、虛假新聞等等,則必須予以規范。對於隱私權的保護問題,陳忠衛認為,“實名”更多的是一種管理手段和對不當言論的震懾行為,而“后台實名、前台自願”在為網絡謠言追責提供基礎的同時,更有利於暢通網絡信息傳播渠道。

其實,國家出台“微信十條”,就是要使“微信”走出“虛擬世界”,將欺詐、誣蔑、中傷等有害信息摒棄於民眾視野外,讓民眾真正走進每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現實世界,讓“網絡社會”與“法治社會”實現兼容並行,這實是國家給網民發的“紅利”。

規范傳播:“微信十條”為媒體定方向

“微信十條”第七條中明確規定,即時通信工具服務使用者為從事公眾信息服務活動開設公眾賬號,應當經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審核,由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向互聯網信息內容主管部門分類備案。

首先公眾號的開通就麻煩了許多。在過去,公眾號開通申請隻需要騰訊審核通過便可以了,一般三個工作日可以搞定。但以后不一樣了,在騰訊審核通過之后還需要報互聯網信息內容主管部門分類備案。此外,未經批准的公眾號不得發表、轉載時政類新聞,這對公眾號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制約。時政是大多數人都關心的熱門話題,事實上之前很多公眾號就是通過和時政打擦邊球,或者主打時政內容來提高曝光率,吸引用戶關注,這當中大部分都屬於“無証經營”,並不具備相關資質。王安庭教授認為,這個規定總體上是適度的,對公眾號的管理更加嚴格,主要體現在對服務商的資質要求,和對公眾賬號發布和轉載新聞的設限,但對普通用戶影響並不大。

隨著傳媒業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近年來,新媒體領域的陣地越來越受到傳統媒體的重視,各級媒體都在積極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王建認為,主流媒體更要思考如何利用向網絡平台的自然延伸,掌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發布權威、公正的信息,最大程度擠壓謠言傳播空間,傳遞正能量,傳播好聲音。用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公信力有效影響網上輿論,使網絡輿論場、社會輿論場、媒體輿論場最大限度地重合起來,形成網上正面輿論強勢,佔領信息化條件下的輿論制高點。

來自騰訊的官方數據顯示,微信目前有580萬個公眾賬號,新聞發布類賬號最多不超過1%。也就是說,在茫茫的微信公眾號中,存在大量的自媒體發布者。新浪微博網友“三峽在線”表示,自媒體若想健康發展,傳遞出更多的正能量,首先要確立自己的主流意識形態,從正面和積極的立場出發,進行相關新聞解讀與信息傳播。新浪微博網友“王栩不文藝”認為,發布前先想一想可能產生的社會效果,從不同的角度對新聞事件進行解讀,弘揚正能量才能營造一個好的網絡環境。

“微信十條”的發布,對於即時通信來說,無異於是一場“整風”運動。對於打擊網絡謠言傳播、保障網民正當權益、規范各方傳播者而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但若要徹底切除網絡“毒瘤”,還網絡一片晴空,一方面要加強網民的責任感,提升網民的媒介素養﹔另一方面,在網絡安全關乎國家安全的時代,“七條底線”“微信十條”等一系列舉措順應了時代潮流,每位公民應對此感到欣慰。互聯網運營商也應以“微信十條”為警示,把它當做維護網絡晴空的重要契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楊麗娜)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