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雁門關生態區“畜”勢再發

張曉敏

2014年08月06日08:08   來源:山西日報

原標題:雁門關生態區“畜”勢再發

制圖:薛海鷗

新一輪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建設,橫跨大同、忻州、朔州、呂梁、太原等5個市,縣區由28個增加到了36個

閱讀提示

2001年,我省出台《關於建設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的意見》,全面啟動了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建設。2005年,為進一步加快生態畜牧區經濟建設,省委、省政府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快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建設的意見》。

經過13年的建設,雁門關區林草覆蓋率達到54.6%,入區集中養殖的散養戶達到1.5萬多個,牛羊存欄量分別佔到全省的46%和64.8%以上,牛奶和羊肉產量分別佔到全省的60%以上,畜牧業年總產值佔到農業年總產值的50%左右。

為進一步推進雁門關區現代畜牧業發展,在更高層次上建設生態畜牧經濟區,2014年6月,我省啟動了新一輪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建設,用6年時間,實現在2010年基礎上“翻兩番”。

范圍由28個縣區增加到36個縣區

區域內實現2020年肉蛋奶總產量翻兩番

7月的雁門關,綠草如茵、牛羊遍地。經過13年的建設,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肉蛋奶產量突破了150萬噸,牧業產值達到了146.1億元,畜禽規模飼養比重達到45.4%。

但是,由於區域內干旱少雨,自然氣候惡劣,加之資金投入不足、政策傾斜不夠等原因,區域內畜牧業生產基礎還很薄弱,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劣的狀況依然存在,農業和農村經濟實力與全省其他區域相比差距還很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任務仍然艱巨。

新一輪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建設,橫跨大同、忻州、朔州、呂梁、太原等5個市,縣區由28個增加到了36個。此輪建設,將堅持以牧為主的發展理念,積極調整農林牧結構,實現區域內“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按照以畜定草、以草定畜的要求,堅持草畜平衡、循環發展,大力推廣“畜-糧-菜-果”模式﹔通過招商引資,打造大集團、大集群的聯合體,形成龍頭帶基地的產業化市場運作生產格局﹔同時,堅持人才戰略、科技引領,提高科技對畜牧業發展的引領與支撐作用。

雁門關區,總面積6.35萬平方公裡,佔全省土地面積的40.5%。新一輪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建設,將通過兩個階段,到2020年實現肉蛋奶產量 “翻兩番”。第一階段為2014年至2015年,全區肉蛋奶總產量達到200萬噸,比2010年“翻一番”﹔第二階段為2016年至2020年,全區肉蛋奶總產量達到400萬噸,比2010年“翻兩番”。同時,圍繞“翻兩番”的總目標,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00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0%以上﹔退耕種草1500萬畝,佔現有耕地面積的60%以上﹔畜牧業產值達到280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70%﹔草林覆蓋率年均提高4個百分點,達到80%以上。

產業由“以農為主”向“以牧為主”轉變

八大畜禽優勢區形成產業新格局

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是我省畜產品的主產區,區域內牛羊存欄佔到全省的46%和54.5%。新一輪建設中,奶牛、肉牛、肉羊和絨山羊列入優勢產業布局,到2020年將實現奶牛存欄50萬頭以上,肉牛出欄60萬頭以上,肉羊出欄1500萬隻以上,絨山羊存欄650萬隻以上,牛奶、羊肉產量分別達到240萬噸、30萬噸以上。

其中,現代奶牛產業優勢區,主要圍繞“牛群結構優化,奶牛改良,TMR飼喂技術推行等”,鞏固壯大傳統生產核心區,打造6個存欄3萬頭以上的奶牛生產大縣。現代肉牛產業優勢區,則通過“優質高產凍精引進、優良牧草種植、粗飼料加工利用、奶公犢育肥”等,在渾源、五台等12縣區形成中高端肉牛生產帶。現代肉羊產業優勢區,主要是推進“標准化養殖園區建設,舍飼、半舍飼養殖推廣,母羊繁殖性能提高,羊肉品牌培育”等,打造10個年出欄100萬隻以上肉羊生產大縣。現代絨山羊產業優勢區,通過晉嵐絨山羊等優質種羊推廣,提高母羊繁殖性能、產絨量和絨細度等措施,實現2020年羊絨產量突破2000噸。

同時,優勢產業還包括生豬、蛋雞和肉雞產業。現代生豬產業優勢區包括天鎮、離石等10縣區,到2020年生豬出欄量突破1000萬頭。蛋雞和肉雞產業優勢區,將通過養殖模式變革、優質種雞推廣、生產設備推廣等,到2020年實現蛋雞存欄4000萬隻以上,肉雞出欄5000萬隻以上。

飼草飼料是畜牧發展的支撐體系。現代牧草產業優勢區,主要包括人工草地建植區和天然草地修復治理區。發展路徑是按照“連片種植”或“整村推進”模式,建設優良牧草生產基地﹔通過圍欄補播育草,鼠虫害防治等進行草地修復與保護。到2020年,草地建設面積達到4000萬畝,牧草總產量達到2200萬噸以上。

轉變生產方式提高經濟發展層次

七大重點工程推進產業發展強化生態建設

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建設,是保障京津地區生態安全的戰略性工程,是探索我省農業轉型發展、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路徑,也是加快雁門關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全省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的必由之路。此輪建設,啟動了飼草料基地建設、優質畜產品基地建設、畜禽良種工程、龍頭企業培育、物流體系建設、畜產品安全保障、生態建設等七大重點工程。

畜禽良種工程和飼草料基地建設是支撐。作為畜牧業的核心,良種建設將圍繞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50個種畜場、300個人工授精站,使牛羊豬雞的良種覆蓋率提高到75%、70%、95%和98%。飼草料基地建設,一是修復治理2500萬畝“三化”草地,使草地蓋度提高到80%以上,載畜量提高1倍以上﹔二是利用披鹼草等耐鹽鹼草種進行混播,以廢棄礦區為軸心建設礦區牧草基地﹔三是大力開發利用農作物秸稈資源,使秸稈利用率達到80%以上﹔四是調整飼料產品結構,使配合飼料的生產能力達到500萬噸。

優質畜產品基地、龍頭企業培育和物流體系建設是關鍵。到2020年,區域內將建成1000個規模大、標准高的畜牧養殖園區,同時使畜產品加工率達到60%以上。有了產品,還要拓寬流通渠道。建設50個以“畜產品集聚區、大中城市郊區、主要交通樞紐為中心”的大型畜產品物流企業,60個與銷地批發市場對應的畜產品儲備基地或活畜待宰場等,就是要為畜產品的生產、儲備、運輸和均衡供應提供保障。同時,雁門關區將以都市經濟圈為重點,通過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建設、畜禽生產性能測試站增建、畜產品質量安全標准制定、重大動物疫情預警指揮系統完善等,構建覆蓋城鄉一體化的畜產品安全保障體系。

生態建設是基礎。雁門關區干旱少雨,自然氣候惡劣,新一輪生態區建設將在加快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首都水資源保護、天然林保護、小流域治理等生態骨干工程的同時,實施通道綠化、交通沿線荒山綠化、村鎮綠化、廠礦區綠化、環城綠化、城市綠化等六大工程,進一步促進生態、人居與生產環境的改善,提高生態文明程度。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