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三代中國人的高考“戰記”

 

2014年06月10日10:37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三代中國人的高考“戰記”

中國高考剛剛落下帷幕,除了考生們吐槽各種“奇葩”考題外,不同年代的中國人也回憶起了各自當年的高考經歷,講述大時代下個人、社會乃至國家的滄桑變遷。

何欣杰是1977年剛恢復高考那年的首批考生。與現在苦讀十二年隻為高考不同,何欣杰小學四年級時趕上文化大革命,后來在學工、學農、拉練、挖地道中度過,中學畢業后當了工人。

“有一天,我從廣播裡忽然聽到恢復高考的消息,上大學的願望又重新燃起。在短短的時間裡,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有時白天上一天班,晚上看一宿書。”何欣杰說,很羨慕現在的學生從小就能系統地學習很多知識。

1977年參加高考的郭躍軍則是帶著“隨大流”的心態參加高考的。“一開始也沒有特別重視,后來看到周圍的同學、朋友都在突擊看書、復習,就跟著撿起了荒廢多年的功課。”他說。

當年的郭躍軍萬萬沒想到,“隨大流”的舉動居然成為他一生中最為重要的轉折點。

郭躍軍最終考取了軍校,不僅四年大學沒花家裡一分錢,還能每月拿津貼補貼家用。“當時上大學的人是‘稀有物種’,家裡有個大學生,啥都不用愁了。找工作、找對象時都是‘香餑餑’”。

1990年參加高考的“70后”李笠表示,那是一個大學生整體數量較少、高考錄取率較低、大學生受尊重程度較高的年代。

“自己十幾年的寒窗在那一刻得到結果,父母十幾年的期盼在那一刻得到反饋,雖然當時就業壓力不明顯,高考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無疑是最好的出路。”李笠說。

同為“70后”的張丹告訴記者,當時的復讀率很高,有的同學復習一年、兩年甚至三年才考上理想的大學,吃了很多苦,付出很多努力。“一個考生往往承載著全家乃至整個家族的希望,也能彌補父輩沒能考取大學的遺憾”。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普及與發展,曾經“物以稀為貴”的大學生現在遍地都是,“大學生”三個字失去了往日的光環。

“以前高考是未來生活的‘敲門磚’,現在覺得它只是條必經之路。”職場新人李茜瑤說。

李茜瑤回憶起自己的備考時光,覺得跟進入社會之后面臨的種種壓力相比,高考還是最為公平的一次考試,也是最為簡單的日子。

和許多接受採訪的“80后”“90后”相似,曾經覺得高考是唯一出路的李茜瑤多年后發現,人生有多種選擇,高考的成敗和未來不能直接畫等號。

“高考是一種選擇,高考也是一種工具,能改變命運,也可以影響命運。對窮鄉僻壤之地的莘莘學子來說,高考是窮則思變,通過地域的遷徙來實現知識和追求的最高效益﹔對我來說,高考讓我變得更優秀、更自信了。”2006年參加高考的李博說。

近年來,中國學生出國留學呈現出低齡化趨勢。越來越多的高中學生通過“洋高考”到國外著名大學讀本科,甚至中學階段就出國留學。對於越來越多中國中學生和家庭而言,高考不再是決定命運的“獨木橋”。(新華網長春6月10日電 記者趙夢卓 吳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