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一輩子對病人好——記解放軍153醫院婦產科主任張紅娟(下)

李爭平

2014年06月06日10:12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一輩子對病人好

在醫院駐地廣大患者眼裡,在汶川、玉樹地震災區群眾心中,解放軍第153中心醫院婦產科主任張紅娟是毋庸置疑的“最美軍醫”。眉宇間,傳遞著母親似的溫暖﹔笑容裡,洋溢著親人般的情意﹔眼神中,閃爍著人民軍醫的擔當。“我要一輩子對病人好”,輕描淡寫的一句話,緩緩從這位還很年輕的醫生口中說出來,由不得你不信,這是她堅守一生的承諾。

“有一種花兒名叫馬蘭,你要尋找它,請西出陽關。”張紅娟出生在馬蘭花盛開的戈壁灘,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為空軍事業獻出了生命。在她幼小的心靈裡,就種下了馬蘭花的種子,長大后要為勤勞的人們帶來幸福。1989年,她考取軍隊醫科院校,走進了治病救人的神聖殿堂。成為軍醫后,每一位前來就診的患者和待產孕婦,無論身份高低、家境貧富,在她心裡都是“要好好對待的人”。

2003年,河南原陽縣回族婦女楊秋艷身患重病,手術后化療沒多久,她因經濟困難放棄治療悄悄回了家。“不能眼睜睜看著她放棄生命。”電話打不通,張紅娟就直接登門拜訪,一句“大姐,我來接你了”,重新燃起楊秋艷對生命的渴望。

回到醫院,張紅娟為這位回族患者買來新鍋單獨開灶,熬雞湯、燉羊排,每個化療周期為她“報銷”來回路費,化療結束還向醫院申請減免了大部分醫藥費。“沒有張醫生就沒有我的今天啊!”如今,身體健康家庭幸福的楊秋艷依然常常向人講起張紅娟的救命之恩。

2012年5月的一個晚上,一名靠收廢品為生的孕婦被丈夫送到153醫院婦產科,因為他們聽說這裡有一位不嫌貧賤、對人特好的女軍醫。當時,婦產科人滿為患,連走廊裡都是待產孕婦。張紅娟把孕婦安排在自己辦公室裡,和護士一起幫她洗澡換衣,后來又親自為她接生。感動得這對“拾荒”夫妻逢人便說,“解放軍醫院的張紅娟醫生真是好人啊!”

“藥是用來治病的,醫術是用來救人的,不是用來賺錢的。”行醫22年,用確保療效的廉價藥,開足夠治療的小處方,能不做的檢查化驗盡量不做,能順產的孕婦一定順產,這是張紅娟的行醫准則。“她是最會給病人省錢的醫生”是患者們對張紅娟的由衷贊譽。

家住新疆的王亞茹老人,來鄭州探親時查出患了子宮癌,手術后需要化療。為減少老人路途辛勞,減輕化療痛苦,張紅娟專門為她制訂了化療方案,並建議她在新疆當地醫院化療。老人說,“路再遠我也要來,我就相信你!”

“看上去紅娟行醫謹小慎微,其實為患者解除病痛,她從來不怕擔風險。”醫院副院長王志敏告訴記者,在汶川抗震救災時,孕婦楊春波先后被送到4個醫療點,都因不具備接生條件而不得不轉診。被救援官兵抬到153醫院醫療隊時,她的羊水破裂已8個小時,胎兒胎心十分微弱。當時氣溫高達40多攝氏度,消毒和手術條件極差,做剖腹產手術要冒很大風險。兩條生命由不得張紅娟絲毫猶豫,她果斷指揮在簡易帳篷裡架起手術台,沒有吸痰管就用導尿管,沒有消毒箱就用高壓鍋,連續手術兩個多小時,終於迎來汶川特大地震中第一個新生命。這個消息在電視新聞裡播出后,讓牽挂汶川的全國人民為之振奮。

“你收過患者或家屬的紅包嗎?”面對這個幾乎所有醫生都會遇到的問題,張紅娟淡淡地笑了,“當面實在推脫不掉的,我們就先收下,然后存入患者住院費裡。這是我們婦產科每個人都會自覺遵守的規矩。”

去年8月,一位急診產婦因難產痛苦萬分,“不差錢”的丈夫心急如焚,塞給張紅娟和醫護人員每人一個大紅包,懇求確保母子平安。情急之下,大家收下了紅包。待母子平安出院時,產婦家屬收到了一張額外收據,原來紅包裡的錢已計入了住院費用。“軍醫不僅代表著自己和醫院,更代表著黨和軍隊,必須做讓人民群眾貼心暖心的好醫生。”張紅娟輕輕地說。

中國現代婦產醫學奠基人林巧稚是張紅娟心中的偶像。這些年,為了練就林巧稚那樣能在手術台上“繡花”的手,張紅娟甘願把原本細嫩光滑的手指,“折磨”得不忍示人。院長李曉瓊告訴記者,在追求精湛醫術的路上,張紅娟從未停歇。從醫22年,她接生上萬名嬰兒,接診10萬多患者,主刀上千例手術,沒有一次失誤,她是患者心中“最值得信任的好醫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人物事跡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