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領袖人物紀念館

論鄧小平理論的當代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

梁柱

2014年05月29日09:01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鄧小平在思考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歷史性課題時,不但依據國情和歷史經驗正確判定我國社會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並且還科學地概括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從而在帶根本性的層次上明確了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問題。這就使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中,既找准了歷史定位,又明確了前進的目標,正確體現了最高綱領同階段性綱領的辯証統一關系。這個重要思想,對於我們的事業顯然是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時期一再提出並反復思考的一個根本問題。在他看來,過去我們存在的諸如忽視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繼續搞“以階級斗爭為綱”等等問題,都同在這個根本問題上“沒有完全搞清楚”、“不是完全清醒的”相關聯著的。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隨著社會主義運動中正反兩方面經驗的積累,鄧小平也不斷深化對這個根本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他對十多年來的思考和探索作了總結性的理論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是把過去對社會主義基本特征的認識,提升到本質的層次,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對科學社會主義認識的進一步深化。這對於我們推進和指導社會主義改革、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從最高綱領同階段性綱領相統一的觀點看,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在以下相互關聯的兩個方面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

其一,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根本任務與終極目標相統一上明確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發展目標。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是相互聯系的、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這個新概括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既堅持和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又深入考察了實踐中的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和時代特征,從本質層面上把握和體現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特征、功能和目標。這個新概括的重要性,不僅表現在它極富創新精神的理論價值上,而且還突出地表現在它具有的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即對實踐的指導意義上。具體地說,它首先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作為社會主義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務,納入到社會主義本質之中。如果說發展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的共同要求,那末在私有制佔統治地位的社會,在發展生產力上又不能不具有歷史局限性,如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生產的社會性同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終歸會阻礙和破壞生產力的發展。而社會主義建立的公有制為主體的生產關系,基本上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而其不適應的方面能夠通過自身的調整和改革加以解決,因而能夠自覺地把發展生產力作為自己的目標,這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及其要求。同時,鄧小平又把“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容,體現了社會主義在生產關系方面的根本目標。很顯然,如果隻講發展生產,不講生產關系方面的目標,不講生產成果屬於誰和如何分配的問題,是不全面的。隻有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的目標統一起來,才能全面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在這裡,鄧小平非常重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個終極目標對社會主義的重要意義。他多次講到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他說:“社會主義財富屬於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為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指明了正確的發展方向、前進的目標。

其二,社會主義本質是它所確立的根本目標同逐步實現的發展過程的統一,要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動態發展中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我們知道,社會主義作為一個不斷鞏固和完善的過程,本身要經歷若干不同的發展階段,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既有其共性,又有不同的質的規定性,因而用僵化的觀點看待社會主義,不但在理論上是錯誤的,而且在實踐上也是有害的。同樣,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也不是把它作為完成式的定義,而是用“解放”、“發展”、“消滅”、“消除”和“達到”這樣的動詞,在動態中描述它的豐富內涵。這也就是說,社會主義本質是在社會主義的各個階段逐步展開和實現的,是根本目標和過程的統一。我們應該根據這樣的認識,來理解社會主義本質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體現,同時又要在主觀指導上善於根據初級階級的特點恰當而正確地體現社會主義本質。比如,我國生產力獲得了較大的解放和發展,但其發展水平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因此要更加自覺地把發展生產力作為首要的、根本的任務,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奠定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為向更高的階段發展准備條件。再如,即使在初級階段,也要朝著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否則就背離了社會主義﹔但又不能一蹴而就,立馬實現。鄧小平從我國不同地區、不同社會成員之間經濟發展和致富條件不平衡的實際出發,提倡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人在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的基礎上先富起來。這裡所說的“一部分”,就包括非公有制成分,也包括允許合法經營中一定程度的剝削﹔但又不允許由此而導致兩極分化,不允許損害勞動者的基本權益。這樣做,是符合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要求,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就業安排,有利於方便生活,歸根結底會有利於最終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總之,鄧小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深刻理解我們事業的出發點和歸宿,他鮮明指出:“我們是堅持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我們採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為了發展社會主義,為了將來實現共產主義。”因而正確理解和把握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所體現的立足現實同遠大目標的關系,對於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長遠的現實指導意義。

來源:《新視野》2004年06期

(責編:張湘憶、謝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