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這樣的干部,越多越好!”——趙亞夫先進事跡採訪側記

吳 瓊

2014年05月29日11:16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這樣的干部,越多越好!”

在鎮江農科所工作了大半輩子的趙亞夫,從不願主動走到鏡頭前。是當地領導的反復動員說服了他:這不是宣傳你個人,是宣傳你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先進理念和做法,應該讓這些理念在更大范圍內發揮作用。

趙亞夫這才走到了我們面前。

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出生於常州,個頭不高,話也不多,渾身散發著知識分子的儒雅。可一見到農民,一聊到農業,他總有說不完的話。

接受採訪的那天上午,他的手機一直在響,既有農民向他請教如何進行田間管理的,也有中國農科所的專家打來探討專業問題的。他總是不急不躁,語氣和緩,仔細問清情況后,才給出作答。那份耐心,讓人覺得初夏悶熱的風仿佛也變得如此溫柔。

幾天採訪下來,人民日報記者王偉健深受感動。“53年來,趙亞夫始終把一個‘農’字裝在心頭,他所做的一切,就是用自己的知識為農民服務,年過七旬仍然奔忙在田野上。他既是一名孔繁森式的共產黨員,53年如一日扎根茅山老區,幫助農民探索致富途徑,卻從不收農民一分錢﹔又是一名袁隆平式的農業科學家,24次到日本學習先進技術,18次奔赴四川綿竹,在當地建立高效農業示范園﹔還是一名楊善洲式的領導干部,2002年退休后,毅然選擇到句容市最窮的戴庄村,把最窮的村變成了小康村。這樣的干部,越多越好!”

採訪趙亞夫,一定要到他走過無數遍的田頭走走,和農民聊聊。

白兔鎮草莓種植戶紀榮喜1989年開始在趙亞夫的指導下種草莓,早就蓋起了樓房,開上了小汽車,去年還給兒子在常州買了房子和車子。“我們兩口子就靠5畝地,一年賺個30萬元沒問題。”他說,草莓品種是趙老推薦的,技術也是他親自教授的。一畝地產5000斤草莓,11月份剛上市時能賣到45元/斤,草莓空茬時就種有機水稻,一畝產600斤,賣10塊錢一斤,還早早就被訂光了。

“他是新時期中國大地上的活雷鋒!”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記者景明是位80后,聽完紀榮喜算賬,他感慨道:“有這樣的技術,幫這麼多農民實現了小康,自己卻甘守清貧,真是把論文寫在了大地上,把成果留在了人民心中。這種腳踏實地、默默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

小滿過后的丘陵山區,陽光有點灼人。中午時分,新華社記者孫彬的襯衣已經被汗水浸透,但他依然站在葡萄架下,入神地聽句容葡萄種植戶戴國平講述趙老師如何連續四個小時彎著腰,在悶熱的葡萄園裡查看葡萄生長情況,連一片葉子都不放過。“趙亞夫說到做到,真正為農民服務了一輩子。他身上至少有三點值得我們學習:情系農民,情牽農村﹔扎根農村,為農民做了大量工作﹔淡泊名利,把金錢看得很輕,把農民看得很重。”孫彬說,他希望通過這次的採訪報道,把趙亞夫的奉獻精神傳播出去,讓更多人知道並學習他,“讓社會上出現更多的趙亞夫。”

5月22日,在中央電視台《時代楷模》節目的錄制現場,當主持人敬一丹向觀眾展示趙亞夫每次下田背的普通雙肩包時,21歲的觀眾、大學生佔玉玲當場落淚,她看到,趙亞夫的包裡裝了幾大瓶的藥,還有寫滿農民名字和致富計劃的筆記本——其實,這樣的筆記本,趙亞夫有不下百余本。“趙老和我爺爺一樣大,同樣身體不好。看到趙老這樣忘我無私地為農民付出,我既感動,也很受觸動。希望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能向趙老學習,讓老人家可以放心地歇一歇,安享晚年,別這麼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楊麗娜)
相關專題
· 特寫·側記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