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向群 齊小英
在“東方第一哨”、“北極村邊防連”、“天涯第一連”等邊防哨所上,在“雷鋒團”、“臨汾旅”、“鋼鐵紅軍師”等英雄部隊裡,在航母“遼寧”艦、“常規導彈第一旅”、“英雄陸航團”等我軍新型作戰力量的序列中,有這樣一批優秀的政工干部,他們牢記強軍目標、堅定強軍信念、獻身強軍實踐,堪稱我軍“生命線”上的中流砥柱。他們中很多人的人生履歷裡都有這樣一個身份——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畢業學員。
組建於1977年11月的西安政治學院,是全軍政治工作專業門類最齊全、培訓對象覆蓋面最廣的部隊院校。建院37年來,他們秉承鑄魂強能、姓軍尚武的辦學理念,堅持面向戰場、面向部隊,圍繞實戰搞教學、著眼打贏育人才,持續開展軍事斗爭政治工作准備教學,累計向全軍部隊輸送了12萬多名政工干部,被譽為“新時期抗大”。
37年始終傳承一個理念——
政治院校必須培養軍政兼優的“舉旗人”
西安政治學院成立后的首期有300多名政治學員參加的那一堂軍事戰例課,被這樣寫進了院史:
1978年6月,在黃土高原中部的延安青化砭鎮,學員們站在山梁土峁上聆聽軍事教員李思齊講授著名的青化砭戰役。在“三戰三捷”舊址開展戰例研究現地教學,使學員身臨其境感受革命前輩的堅定信念、不怕犧牲、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進一步提高了軍事素養和指揮謀略能力。
這堂課,讓學員熱血沸騰,也讓院黨委“一班人”為之一振:政工干部不僅要做政治工作的明白人,還要做懂軍事、能打仗的指揮員。作為政治院校,就要把培養軍政兼優的政工人才作為堅定不移的辦學方向。
從此,無論國內外形勢如何變化,軍隊建設面臨多大挑戰,黨委班子怎麼調整,這一辦學方向始終不曾改變。
“軍人不能選擇戰爭的時機,卻要時刻做好迎接戰爭的准備。”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在學院上下掀起了一場“如何打贏未來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政治工作如何在未來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中有所作為”的大討論。隨著討論的深入,一系列以培養適應打贏高技術局部戰爭需要的合格政工干部為目標的辦學舉措接連出台:著眼高技術戰爭對政工人才的需求,組織專家教授深入總部機關、軍兵種部隊開展大調研,開設了《軍事斗爭准備中政治工作》、《現代戰爭中心理戰研究》等課程和專題講座,武裝沖突法、軍事心理學、外軍政治性工作等10多個新學科成為人才培養新的增長點。
世界新軍事革命風起雲涌,軍人使命責任在肩。面對新世紀以來的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時代課題,學院順勢而為、乘勢而上,確立了培養“政治強、業務精、懂軍事、善創新、紀律嚴、作風實”的高素質新型政工人才總目標,總結形成了“教為戰、學為戰、研為戰”的辦學理念,積極構建政治軍官任職教育模式、加強聯合作戰政治工作教學研究,開啟了培養適應履行我軍新的歷史使命需要的高素質政治工作指揮和參謀人才的大幕。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強軍目標后,學院聞令而動:圍繞培養能打仗、打勝仗的新型政工人才,迅速制定《關於構建強軍目標教學體系的實施意見》,形成由“舉旗鑄魂、強能制勝、職業養成”三大模塊構成的課程體系,創新了由戰例教學、想定作業、綜合演練組成的實踐教學模式,修訂了79門核心和主干課程標准,整合了聯合作戰政治工作、戰略思維培養等一系列教學內容,完善了教學、科研、管理、保障、考核、評估等“六位一體”的人才培養制度機制,強力推進院校教育向實戰聚焦、向部隊靠攏。
“37年的辦學經驗告訴我們,學院要把培養軍政兼優的堅定舉旗人、打贏接班人、優秀帶兵人作為教學的根本任務,一代代傳承接力下去。”學院政委薛保國擲地有聲地說。
37年始終瞄准一個目標——
緊貼軍事斗爭准備做教學改革的“探路者”
連綿的陰雨天,原本險峻的秦嶺山區變得更加奇譎,不時有山石滾落。
今年4月21日,入夏以來的一場大雨不期而至,西安政治學院組織的代號“秦嶺礪兵——2014”軍政綜合演練在這裡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全軍第五期基層政治工作(指導員)培訓班的130多名學員,在漫天風雨中活現了一幕幕信息化條件下的“鏖兵圖”。
接下來的5天4夜裡,在導演部的統一導調下,他們連續展開了伏擊戰中的組織動員、遭遇戰中的心理防護、搜剿行動中的法律運用等12個大項演練課題和42個戰時政治工作科目。
這是學院實戰化教學的一個生動場景。在構建軍政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上,學院不等不靠、大膽探索,趟出了一條演練教學新路。不因環境惡劣臨時改變,不消極保安全降低標准,這樣的演練已經連續搞了近10年。以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為主要軍事背景,以戰時政治工作為演練重點,面向所有培訓班次開設想定作業和模擬演練課程,既有千人應急機動演練,又有“百人、百裝、百公裡、百小時、百課目”綜合演練,演練依托北斗衛星系統實施遠程指揮,把研究和對抗貫穿始終,錘煉學員在近似實戰環境下的軍事素質和政治工作組織指揮能力。與“秦嶺”系列軍政綜合演練呼應的還有“使命”系列網上模擬對抗演練、“礪業”系列政治工作業務演練,三者相互銜接,被形象地稱為學院的“三大戰役”。
多年來,學院與陸海空、二炮等15個一線作戰部隊“聯姻”,建立常態化教學聯系點,開展現地體驗式教學。與此同時,與國防大學、南京陸軍指揮學院等全軍13所中高級指揮院校建立聯教聯訓機制,開展跨專業、跨兵種、跨地域的銜接教學﹔利用學院軍隊政治工作歷史陳列館、聯合作戰政治工作訓練研究中心的15個自建教學場所開展實景化模擬教學﹔利用學院的延安革命傳統教學基地和高塘軍事訓練基地,開展成建制、成系列、成規模的實踐教學和集中培訓﹔與20多個國家機關和科研院所挂牌成立教學研究協作基地,開展高層次、多領域、全方位的交流合作。
案例式教學、研討式教學、體驗式教學、辯論式教學、開放式教學……學院從課內到課外、從校內到校外,圍繞培養能打勝仗的高素質新型政工人才構建“大政工”教學體系。創建了由150多門課程支撐,涵蓋基本問題、現實問題、崗位能力訓練等內容的課程體系﹔建立由600多套(部)基本教材為主體,以專題教材、案例教材、想定教材為重點的多樣化教材體系﹔依托“網絡學苑”等5個專題網站和軍隊政治工作、軍事縱橫網等13個學科網站,開設70余門網絡課程,精心打造網絡教學體系。
37年始終遵循一個原則——
戰斗力標准永遠是辦學育人的“硬杠杠”
“教之本在師”。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西安政治學院一次次抬高執教“門檻”。
軍事心理學系教授嚴興平,是學院上下公認的“名嘴”。他在講台上氣質儒雅、神態自若,講起課來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可就是這個“名嘴”差點被“下課”。
一次,嚴興平受命為師旅政委政治工作研究班講授《美軍聯合作戰中政治性工作研究》。他原以為講這個課不在話下,孰料在集體試講時被院領導“叫停”:“運用資料不夠新”、“創新研究不夠深”、“聯系實際不夠緊”。下來后,嚴興平多種渠道找資料、深入部隊搞調研、不厭其煩改講稿,經歷了8次修改教案、6次接受試講,才重新走上講台。
“沒有新的理論見解不能上講台,沒有鮮活的事例不能上講台,教學設計不合理不能上講台,課件達不到要求不能上講台,試講不過關不能上講台”。一時間,“五個不上講台”成了懸在教員們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逼著教員在修煉“內功”上發力。
讓教員坐不住的還不止這些。去年秋季開學伊始,一場教學崗位練兵比武競賽讓全體專任教員繃緊了“神經”。學院成立40人的聽查課專家組,不定期聽取每名教員的授課情況,圍繞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風教態等五項指標現場打分,當面講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校園網專題網頁和營區各電子顯示屏滾動播放教員授課得分和各系平均成績、排名。期間,他們組織專家聽查了4420節次課堂教學,遴選20名教學尖子集中觀摩評審,推選產生10名教學標兵和3個優秀團體。充滿“火藥味兒”的大比武,使得兩個系沒有一名教員入選“前20”,被“剃了光頭”。
“培養能夠擔當強軍重任的高素質新型政工人才,就要用戰斗力標准這把尺子校正教風、學風、研風、考風,因為戰場打不贏,一切等於零。”院長張本正如是說。
2013年6月25日,即將畢業的310名基層政治工作(指導員)培訓班學員全副武裝,列隊操場,接受一場嚴酷而又特殊的畢業考試。構設逼真的戰時政治工作考場上,來自總部機關和濟南、成都、蘭州軍區作戰部隊的領導以及國防大學、南昌陸軍學院等院校的專家教授組成聯合考核組,隨機設置情況,現場抽點問題。通過綜合知識面試、業務知識筆試、隊列體能考核、想定作業實施等,全面檢驗學員的軍政綜合素質。
這次“大聯考”是學院主動向總部申請的,徹底改變了“自己教自己考自己評”的育人模式。不怕考砸的目的隻有一個:培養的強軍人才是否靠得住、用得上、過得硬,由部隊說了算,讓實戰來檢驗。
在強軍興軍的征途上,西安政治學院諸如此類的大考仍在繼續。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