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隻要心中有人民 人民永遠念著他

2014年05月15日08:58   來源:河南日報

原標題:隻要心中有人民人民永遠念著他

5月14日,幾位老人在焦裕祿烈士陵園內聆聽講解員介紹焦裕祿的事跡。新華社發

“魂飛萬裡,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

2014年5月14日,焦裕祿紀念園再次成為萬眾矚目的地方。

50年前的這一天,焦裕祿永遠離開了他深愛的蘭考大地。半個世紀后,全國各地的群眾自發來到蘭考縣焦裕祿紀念園,來到這位共產黨員的墓前,看望人民的好兒子。

清晨6時,已有大批群眾靜靜地圍在焦裕祿墓前,大家自覺地排著隊,或駐足沉思,或撫碑低喃。

76歲的孫美蓮大娘,家在距蘭考縣城30多公裡的孟寨鄉曹庄村,她凌晨4點就起了床,和一幫老伙伴們搭頭班公交車趕了過來:“今天是個大日子,可不能耽誤了。”

安徽省宣城縣的程萬賢,買了張火車站票,站了11個小時來到了蘭考:“俺就是想一大清早,迎著太陽給老焦道個好!”

“黃河流水歸大海,秦嶺日出少華山,我等三秦兒女,謹以華州面花之儀,至祭於焦裕祿書記之靈……”來自陝西華縣的群眾代表,捧著3米長幅朗誦著祭文,並將隨身帶的3大6小9隻精美的“面老虎”置於墓前。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

上午9時30分,焦裕祿的親屬們趕來了。一家人在焦裕祿3個兒女焦守鳳、焦國慶、焦守軍的帶領下,在墓前鞠躬志哀,敬獻花圈,寄托哀思,現場靜穆庄嚴。

待祭拜完畢,下了台階,剛才還肅靜的人群瞬間涌動,圍著他們握著手噓寒問暖,致以最深摯的問候:

“守鳳,身體不錯吧,那時候你給俺家送過饃啊!”

焦家人也親熱地叫著一個個名字,嘮起了家常。

“群眾把對父親的懷念景仰,寄托到了我們身上,這是怎樣的一種深情,又是怎樣的一種重托!”在父親的陵前,焦國慶心潮澎湃,十分感慨。

在他看來,父親贏得群眾的支持、擁護和愛戴,主要是因為他始終與群眾心相連、情相依,同呼吸、共命運。

今年3月17日,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接見后,焦家子女又齊聚焦家小院,立了“家規”。“作為焦裕祿的孩子,我們有責任讓焦裕祿精神一棒接一棒地傳承下去。”焦守鳳說。

“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每年父親的祭日,我們都會到紀念園,瞻仰他的遺像遺物,回憶他的點點滴滴,讓我們不斷地審視父親,反思自己。”最小的女兒焦守軍說。

和焦家子女一樣,這一天,焦陵成了許多人心中的指南針,眾多焦裕祿精神的傳承者、弘揚者都把這裡當成了他們的目的地。

哀思,在這兒化作了精神的傳承:今年,焦裕祿紀念園已接待了1.9萬個群眾團體,132萬人次來此學習、紀念,在這裡與焦裕祿心與心地交流。

泡桐樹下,余音來了。他是焦裕祿的外孫,又是音樂劇《焦裕祿》繼焦的扮演者。今天,他和劇組103名同事來到外公的墓前,心中感觸頗深:“演出的過程,也是一次心靈洗禮、靈魂升華的過程,讓我砥礪自己踏實做人、努力工作。”

泡桐樹下,穆也平來了。他的父親穆青寫出了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焦裕祿‘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和父親‘勿忘人民’的人民記者本色是一脈相承的。”穆也平說,“把對人民的感情真正放在心上,以實際行動紀念焦書記,才是對焦裕祿精神最好的傳承,最好的弘揚。”

焦陵前,泡桐樹婆娑的身影下,一位老人在低聲吟誦自己的心聲:

“焦書記功勞大,干部群眾齊聲夸。帶病工作往前沖,人民永遠懷念他,懷念他……”(記者 劉 勰 童浩麟 田建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