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15日07: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5月14日,在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內,幾位參觀者在觀看焦裕祿的遺物。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建於1994年,至今已接待全國各地的參觀者超過1000萬人次。 |
5月14日,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離開我們整整50年了。
河南蘭考縣的焦裕祿墓園,匯聚了潮水般前來祭奠的人們。
焦裕祿在蘭考工作了一年零四個月即病逝在崗位上。然而,這一年零四個月卻成為穿越時空的永恆。
“把淚焦桐成雨”
——有一種緬懷感天動地
這是蘭考最高大的一棵泡桐樹。
50多年前,焦裕祿親手種下的這株小麻稈,如今已是華蓋如雲,人們稱之為“焦桐”。
焦桐旁,矗立著新落成的焦裕祿干部學院。從各地來這裡培訓的學員一出門就可以看見這棵參天大樹。
睹樹思人,焦裕祿留下的最寶貴遺產是什麼?
與人民群眾的血肉之情,是焦裕祿精神50年穿越時空,鐫刻在這片土地上最深厚的印記。
當年在蘭考縣委當干事的劉俊生忘不了51年前那個冬天,焦書記頂著狂風大雪,走出縣委大門。他說:“大雪封門,我們黨員干部不能坐在屋裡烤火。我們應該到群眾中去,解決群眾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在許樓村,他走進一個低矮的柴門,這裡住的是一對無兒無女的老人。握住雙目失明的老大娘的手,焦裕祿問寒問飢。一旁的老大爺問:“你是誰?”焦裕祿回答:“我是您的兒子。”老人哆嗦著手不停地撫摸著焦書記,熱淚縱橫。
“我是您的兒子”——半個世紀過去了,這一深情的表達,今天聽起來,仍直抵人心,發人深省。
大別山區種糧大戶柳學友感慨地說:“現在不少干部與焦裕祿相比,差距太大。很多地方一年見不到一次縣委書記。偶爾有領導下鄉,也是前呼后擁,浮在表面,站在地頭,走走過場。還有的干部連有些庄稼都認不清。”
焦裕祿就是一根標杆,他讓群眾懷念,也讓群眾量出了今天干部的長短。
79歲的蘭考葡萄架村原村支書孫世忠從“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焦書記,說到今天一些“心裡隻有自己”的干部,得出一個理兒:“群眾觀念丟掉了,群眾路線走偏了,群眾就會把你拋棄。”
對於焦裕祿之后的第十四任縣委書記、來蘭考工作已經一年半的王新軍來說,焦裕祿當年對群眾說出的那句“我是您的兒子”,已成為心中時時震響的座右銘。他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對照檢查材料上,多次使用“愧疚”“慚愧”“愧對”“對不起”等詞匯。他說:“在焦書記工作過的土地上,才真正懂得了什麼是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今年初春,王新軍利用清明三天假期,走進蘭考的一些偏僻鄉村。村民們看到縣委書記的驚奇,讓他臉紅,更讓他受到鞭策。“差距太大,隻有奮力追趕!”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穿越50年歷史煙雲,“把淚焦桐成雨”,凝結著人民對焦裕祿的深切思念與精神呼喚﹔公仆情懷,這是焦裕祿留給黨員干部的最寶貴精神遺產。
“父老生死系”
——有一種力量堅如磐石
離黃河岸邊幾裡地的張庄村,曾被叫做“下馬台”。過去,這裡通著官道。因風沙大,路過的文官須下轎,武官須下馬,因而得名。
風沙不知吹了多少代,也治了多少代,代代無功而棄。
黨培養的焦裕祿,最相信群眾的力量。他一次次下鄉走訪,開座談會,首先確定了種植泡桐的思路。因為泡桐能吃苦,沙窩子裡也能扎根,並迅速根深葉茂,擋風壓沙。
滿地滿坡的泡桐,成為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治理水沙鹼“三害”的金鑰匙。
50年后,徜徉於焦林中,總有人這樣問:為什麼焦裕祿在蘭考工作僅一年零四個月,就找到了多少輩人沒有找到的“除三害”的辦法?
答案並不復雜。
走進焦裕祿紀念館,一輛50多年前的破自行車、一雙50多年前的破膠鞋記錄下,焦裕祿靠騎車走路,踏遍了全縣149個生產大隊中的120多個,住牛棚下大田,蹲點調研。
在鹽鹼區,他經常抓一點鹼土放在嘴裡品嘗,說出咸的是鹽,涼絲絲的是硝,又臊又苦的是馬尿鹼,這讓和鹽鹼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農目瞪口呆。
劉俊生難忘那一個個鏡頭:無論瓢潑大雨、風沙漫天,別人往屋裡跑,焦書記總是往外沖﹔為了弄清蘭考水道,焦書記冒著大雨站在洪水中,扔下一片樹葉,帶著技術人員追著樹葉測定洪水流向……即使在病重期間,他也拒絕隻看材料聽匯報。焦書記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
“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時隔50多年,響在我們耳邊的這句大白話,傳遞著深刻思想哲理。
在近期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不少基層黨員干部坦言:和焦裕祿時代相比,現在交通便利了,但距離基層卻遠了。經常是“身到基層心在城”,名義上下了基層,實際成了“空中飛人”“走讀干部”,待不住也待不久。即便調研,很多時候也是“路上一小時,調研十分鐘”。
蘭考縣長周辰良自我剖析:在推動工作中有時為了裝點門面、樹好形象,干一些面子活﹔為了在觀摩評比中爭個好名次、留個好印象,搞一些花架子。
湖北紅安縣委書記余學武也有個對比:“焦裕祿在蘭考工作一年多時間跑遍125個村,我在紅安工作4年多,入村入戶調研的村不到100個。”
深入群眾,就是踐行黨的根本宗旨。
求真務實,才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
“看到泡桐樹,想起焦裕祿。”蘭考人民至今保留著這個習慣,房前屋后、庭院地頭,有空地就種上幾棵泡桐。泡桐樹栽在農田裡,既防風治沙,還能提高糧食產量。
目前蘭考縣農桐間作面積46萬畝,泡桐200多萬株。截至2013年,全縣林產工業從業者4萬余人,林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70多億元。
從一個人到一種精神,從一棵樹到一個產業,貫穿其中的是焦裕祿赤誠為民的真摯情懷,是探求就裡的求實作風。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