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學習《習近平關於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論述摘編》

成其聖

2014年05月14日09:5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黨性修養和作風建設的科學指南

教育實踐活動見物也見人、見作風也見思想、見精神也見方法。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從知與行、物與人、破與立、改與守、上與下、內與外、小與大、方與圓等方面,深刻闡述了執政黨作風建設和黨性修養的內在規律,蘊涵著深刻的唯物論和辯証法思想,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執政黨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是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加強作風建設和黨性修養的科學指南與行動遵循。

一、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促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教育實踐活動要一手抓教育,一手抓實踐﹔既增強思想自覺,又增強行動自覺﹔既解決作風問題,又從根本上解決黨性問題,尤其是解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解決“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隻有知行統一、言行一致,才能行穩致遠。一是知真理、悟真諦,知之至信深厚、虔誠執著,才能行之理性自覺、篤定不移﹔二是知民情、曉冷暖,隻有冷暖兩相知、感情兩相融、心靈兩相通,才會行得體貼入微、不離不棄。三是知責任、勇擔當,心中唯有“責任重於泰山”,行才會義無反顧、無私無畏。四是知標准、懂規矩,在對標立規中找差距,“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方能動心忍性、增益不能,增強“打鐵之硬”,“趕考”路上才能頭不暈、心不慌。五是知大義、小自我,知之越深越切,越能“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得之不喜、失之不慍,去留無意、寵辱不驚。

二、物人兩見,辦好實事,升華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教育實踐活動要見物見人,既圍繞解決實際問題制定方案、採取措施,又圍繞提高黨員、干部素質和能力制定方案、採取措施。要防止用興辦實事代替解決黨員、干部作風問題,隻注重解決作風問題而忽視提高群眾工作能力的傾向。總書記的這一論述從物質與精神、主觀與客觀、內因與外因辯証關系的高度,揭示了執政隊伍思想作風建設的內在規律。聚焦“四風”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連“根”一同拔掉。根子不除、風源不堵,必會卷土重來,今天門好進、臉好看、事好辦,明天又有可能不好進、不好看、不好辦了。因而,教育實踐活動必須見物也見人。隻有見了立場、有了群眾觀點,一事當前才知話為誰說、事為誰辦﹔見了思想、有了公仆情懷,才會帶著感情做事,才叫一個溫暖﹔見了精神、提升了境界,才知道權為誰用、利為誰謀﹔見了能力、強了素質,群眾才信得過、靠得上、跟得緊。這是共產黨人需要用一生來修煉的“全套功夫”。不以群眾為英雄,就永遠不能像焦裕祿那樣“在困難面前逞英雄”﹔改變不了自己,就改善不了群眾生活﹔改造不了主觀世界,就改造不好客觀世界,這是黨風建設的要義所在,也是改造世界的客觀規律。

三、改守統一,改中破舊,守中立新

所謂不破不立,破是立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凡是影響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的問題都要及時解決,凡是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病症都要認真醫治,凡是滋生在黨的健康肌體上的毒瘤都要堅決祛除”。因此,必須聚焦“四風”抓整改,堅決向陳規陋習說“不”,以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思維、改革的方法抓作風建設。

同時,革故鼎新中要知堅守、講傳承。離開了傳承和堅守,就等於割斷了黨的血脈、改變了黨的顏色、丟掉了黨賴以發展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講話中反復強調要大力弘揚黨的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以及艱苦奮斗、求真務實等作風。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增強黨內生活的政治性、原則性、戰斗性,堅持黨性原則基礎上的團結統一,這是保証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的重要法寶。要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等革命傳統和偉大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這些都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改”和“守”的最終目的是“立”。教育實踐活動在集中整治“四風”的同時,立起了新標杆、新精神、新風尚,標注了中國共產黨人新的時代精神坐標,這就是總書記大力倡導的“三嚴三實”精神,“接力”和“趕考”精神,責任擔當精神,公而忘私精神,“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的精神,以及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反復強調的以“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為總要求的整風精神,“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釘釘子”精神,等等。實踐証明,教育實踐活動每深入一步、黨的時代精神內涵就豐富一步、黨員干部隊伍的精神面貌就大大向前改進一步。

四、以上率下,上下聯動,內外互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帶頭、層層示范,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重要方法。凡事都是這樣,上行下效,上率下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所惡、下必不為,上面鬆一寸、下面鬆一尺。上頭搞形式主義,下面就會弄虛作假﹔上頭是官僚主義,下面就會照搬照套﹔上頭有享樂主義,下面就會投其所好﹔上頭刮奢靡之風,下面就會鋪張浪費。領導帶頭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全面的而不是有選擇的。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從中央政治局到基層黨組織形成了以上率下、自上而下、一級帶一級、一級做給一級看、上下聯動抓整改的局面,使教育聯動深化、問題聯動查擺、措施聯動制定、壓力聯動傳導,形成教育實踐活動的整體效應。

堅持開門搞活動、內外互動抓整改,是由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決定的。因此,必須把嚴肅黨內政治生活與加強群眾監督“兩個民主”統一起來,把領導干部和廣大群眾“兩個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把來自黨組織內部和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兩種資源”整合起來,把黨組織自我革新、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和來自上級督導、下級監督、橫向比促、制度規約、用人導向、社會輿論、典型引導等傳遞的外驅力這“兩種力量”結合起來。這既是確保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實效的保障,也是我們黨用辯証思維、系統思維不斷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具體體現,是我們黨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高度採取的重大舉措。

五、小大相兼,落小落細,從嚴從實

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講話中多次闡述“抓大放小、以大兼小”,同時又“以小帶大、小中見大”“積小勝為大勝”的治黨治國思想。在如何對待群眾利益上,強調“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在反對“四風”上,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從今天做起、從眼前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具體事情抓起,一錘一錘接著敲,辦好一件事后再辦第二件事,鍥而不舍、持之以恆抓下去。在黨員干部黨性修養方面,強調“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奢靡之始,危亡之漸”“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禁微則易,救末者難”“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因而,最重要的就是要防微杜漸,慎獨、慎初、慎微,經得住誘惑,管得住小節,不要“溫水煮青蛙”。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在“小大”“宏微”“巨細”“難易”之間改作風的思想,體現了辯証唯物主義關於普遍與具體、量變與質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証關系原理,形象而凝練地闡釋了全局與局部、宏觀與微觀、目標與手段、決策與執行、治標與治本、漸進和突破之間的辯証關系,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政黨通過循序漸進的自我淨化、自我革新來確保黨永不變質的發展規律。

六、方圓相濟,圓不失規,方不失矩

習近平總書記用“圓不失規、方不失矩”深刻闡述了方圓相濟、剛柔相濟、德法相濟的治黨治國思想。無論是圓是方,都離不開規和矩,要立規矩、講規矩、懂規矩、守規矩,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抓作風建設,劃出“紅線”、標明“雷區”、架起“高壓線”,堅決反對講人情不講黨性、講面子不講規矩、講關系不講原則、講權利不講義務、講自由不講紀律的現象,嚴格防止“破窗效應”,絕不讓規矩成為“稻草人”。

這就要求黨員干部既要強化品德修養,又要強化規約意識,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做到方圓兼修、剛柔相濟、智圓行方、外圓內方。要內補理想信念之“鈣”,外強“金剛不壞之身”﹔內鑄傲骨,外除傲氣﹔涵養銳氣,去除霸氣﹔敬畏於內,義行於外﹔嚴以律己,寬厚待人﹔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原則講堅定,策略講靈活﹔崇德以廣業,變通以趨時。唯其如此,方能“圓者運而不窮,方者止而有分”。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