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領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過程中,鄧小平非常重視發揮海外華僑華人的作用,積極促進海外華僑華人幫助祖國架起通向世界的橋梁,支持海外華僑華人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為推動祖國統一大業、中華民族的復興貢獻力量。
一、感召海外華僑華人支持和參與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文化大革命”結束時的中國,國民經濟已處於瀕臨崩潰的邊緣。鄧小平認識到:“同發達國家相比較,經濟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1]鄧小平深知振興經濟對於整個民族振興的決定性意義,他說:“我們集中力量搞四個現代化,著眼於振興中華民族。沒有四個現代化,中國在世界上就沒有應有的地位。”[2]“要急起直追,要努力趕上。”[3]從根本上說,振興中華民族就是要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並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振興中華民族成為時代的最強音,改革開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成為時代的主旋律。
鄧小平注意到,海外華僑華人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雄厚的科技實力、豐富的人才資源,更擁有強烈的愛國情懷,他們期盼中國強盛,是中國盡快發展起來的一支重要力量。遺憾的是,“文化大革命”中,有海外關系的人被冠以“特務”、“裡通外國”等罪名,受到歧視、打擊和迫害,這極大地挫傷了海外華僑華人的愛國熱情和建設家鄉的積極性。粉碎“四人幫”以后,鄧小平一復出工作就把海外關系問題的撥亂反正提上議事日程。1977年10月2日,鄧小平在接見港澳同胞國慶代表團時指出:“說什麼‘海外關系’復雜不能信任,這種說法是反動的。我們現在不是海外關系太多,而是太少。海外關系是個好東西,可以打開各方面的關系。‘四人幫’胡說什麼‘地、富、反、壞、僑’,把華僑同地、富、反、壞並列起來。這種錯誤政策一定要糾正過來”,並指出:“要做大量工作,進行政策教育,全國執行。”[4]這是鄧小平對海外華僑華人的作用作出的正確判斷和充分肯定,從而徹底為顛倒了的海外關系正名,溫暖了廣大海外華僑華人的心。
改革開放伊始,在推動對外開放邁出實質性步伐的時候,鄧小平就首先考慮到海外華僑華人的作用,明確主張引進華僑華人資金搞建設。1979年初,他邀請工商界領導人胡厥文、胡子昂、榮毅仁等人共商大計,他說:“現在搞建設,門路要多一點,可以利用外國的資金和技術,華僑、華裔也可以回來辦工廠。”[1](p.156)這在當時無疑是一個十分大膽的突破。
鄧小平最早籌劃經濟特區的時候,也充分考慮了海外華僑華人這個因素。1979年4月,他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期間第一次提出創辦特區的大膽設想,並在會上提出:廣東、福建實行特殊政策,利用華僑資金、技術,包括設廠,這樣搞不會變成資本主義。[4](p.506)確定建立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四個經濟特區,正是考慮到這些地方擁有海外和港澳台同胞投資的優勢。對於這一點,鄧小平在后來回顧和總結建立經濟特區的設想時講得很清楚:“那一年確定四個經濟特區,主要是從地理條件考慮的。深圳毗鄰香港,珠海靠近澳門,汕頭是因為東南亞國家潮州人多,廈門是因為閩南人在外國經商的很多”。[2](p.366)
鄧小平認為,吸引海外華僑華人回來參與建設,“這是最節省的辦法”。1985年12月1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上,鄧小平講到他剛對楊尚昆轉來的一封信作了批示,來信建議要利用華人、華裔為我們工作。鄧小平很贊賞這種方式,他說:“有些人回來工作也可以,回來幾個月也可以,但要解決待遇問題。”[3](p.1099)1986年6月,榮氏家族200多名親屬從海外回祖國團圓觀光,他們中不少在國外工商界、科技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鄧小平親切地接見了他們,對他們說:“我們要爭取整個中華民族的大團結。你們有本領、有知識,是能夠為我們國家做出重要貢獻的。”[2](p.161)榮毅仁正是通過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和榮氏家族廣泛的海外聯系,為中國引進外資、融通資金、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方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當然,鄧小平也非常注意對海外華僑華人的政策問題。1982年11月17日,參加國務院僑辦和外交部召開的國外華僑、華人工作座談會的外交部部分同志來信反映,不贊成會上關於對外籍華人政策的一些提法。鄧小平於19日作出批示:“對外籍華人的政策和講話,要十分慎重。這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特別是東南亞。外交部同志的意見是正確的。”[3](p.870)
引入海外華商資本對於改革開放之初建設資金短缺的中國來說意義重大,不僅可以影響和帶動國內經濟的發展,而且還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者來中國投資。1984年2月,鄧小平在視察廈門后指出:“要把整個廈門島搞成特區。這樣就能吸收大批華僑資金、港台資金,許多外國人也會來投資,而且可以把周圍地區帶動起來,使整個福建省的經濟活躍起來。”[2](p.52)
對海外華僑華人的關心和信任,激發了他們熱愛祖國和為中華民族振興加油助力的熱情。許多華僑華人大量投資中國經濟,直接或間接參與中國各項建設事業。鄧小平對他們的愛國熱情給予充分肯定:“絕大多數華僑都是帶著愛護和發展社會主義祖國這個願望來的,與純粹的外國投資不同。”[1](p.235)這種信任也是吸引海外華僑華人來華投資的一個重要因素。
事實証明,鄧小平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海外華僑華人經受住了歷史風浪的考驗。1989年政治風波后,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制裁,外國企業紛紛停止來華投資,有些已經投資的也撤了回去。但海外華商和港澳台同胞不但沒有撤資,而且繼續投資。在祖國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鼎力相助。對此,1990年4月7日,鄧小平在會見泰國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等人時自豪地說:“西方一些國家對中國的制裁是不管用的。”因為“我們還有幾千萬愛國同胞在海外,他們希望中國興旺發達,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2](p.357,358)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風雲變幻,中國在面臨挑戰的同時也迎來了大好的發展機遇,鄧小平從戰略高度反復強調要把經濟搞上去,同時再次強調了海外華僑華人的獨特作用。1993年初,鄧小平在同上海各界人士共迎新春時,強調重視海外華僑華人的作用時指出:“對中國來說,大發展的機遇並不多。中國與世界各國不同,有著自己獨特的機遇。比如,我們有幾千萬愛國同胞在海外,他們對祖國做出了很多貢獻。”[3](p.1359)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海外華僑華人積極參與祖國現代化建設,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如鄧小平所期望的,海外華僑華人發揮了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促進了中國對外合作交流,帶動了一批批外商來中國投資,不僅彌補了建設資金的不足,同時也學習了外國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和方法,從而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