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領袖人物紀念館

鄧小平怎樣應對關於改革開放的國際輿論

王香平

2014年05月04日10:05    來源:《黨的文獻》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關於中國改革開放的性質和方向

  國外和海外有些人出於自己的政治用意總是認為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就是搞資本主義,終將“全盤西化”。對此,鄧小平的做法是,針對具體政策,從理論上予以解釋、澄清。如改革初期推行“包產到戶”、恢復個體經濟等,鄧小平在一次會見客人時解釋說:包產到戶“沒有違背集體所有的原則,體現了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不是搞資本主義”﹔“個體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建國后一直存在,外國有人認為這是搞資本主義,是不正確的”。至於從整體上否定改革的社會主義性質,或鼓吹改革開放終將導致資本主義的論調,鄧小平理直氣壯地予以反駁:“我們的開放政策不會導致資本主義。如果真的導致了資本主義,那末,我們的這個政策就失敗了。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會有一部分資本主義的東西進入,但是社會主義的力量更大,而且會取得更大的發展。社會主義的比重將始終佔優勢。”1989年政治風波后,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制裁,鄧小平不論在黨內講話還是會見外賓,都斬釘截鐵地表示:“中國的社會主義是變不了的。中國肯定要沿著自己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走到底。”早在1986年鄧小平就說過,如果“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對世界是個災難,是把歷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中國選擇社會主義而不選擇資本主義道路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符合中國社會發展規律,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不二選擇。中國的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如鄧小平所言,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社會主義”這個名字,“堅持社會主義,是中國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俄羅斯歷史學家鮑裡斯·戈爾巴喬夫撰文說:“鄧小平的英明之處就在於他沒有把毛澤東領導下中國共產黨所做的一切一筆勾銷,而是努力利用建國以來所積累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使之有利於新的政策。”哥倫比亞《時代報》1997年2月23日的一篇文章這樣評價:鄧小平“將作為不放棄共產主義的前提而使他的國家進入一個發展時期的人物載入史冊”。

  國際上還有人議論,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應該學習美國,鄧小平1987年6月29日會見美國前總統卡特時坦率指出:“中國如果照搬你們的多黨競選、三權鼎立那一套,肯定是動亂局面……不能從你們的角度來看待中國的問題……中國有中國的實際,這點我相信我們比外國朋友了解得多一些。”平和中表示強硬,坦誠中包含批評,鄧小平綿裡藏針、柔中帶剛的外交風格可謂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還有一些人對中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說三道四,攻擊中國政府為“穩定”而犧牲所謂“自由、民主”等。對此,鄧小平毫不動搖,多次強調: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凡是妨礙穩定的就要對付,不能讓步,不能遷就”﹔“四個堅持不能丟。沒有四個堅持,中國就亂了”。他曾針鋒相對地指出:“不要怕外國人議論,管他們說什麼,無非是罵我們不開明。多少年來我們挨罵挨得多了,罵倒了嗎?”對此,法國記者、作家帕特裡·薩巴蒂埃撰文評論說:“鄧小平在他堅信不能絲毫退讓的那些問題上不放棄原則。西方一直在施加壓力,試圖使中國放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用,鄧小平頂住了這種壓力,毫不動搖。”

  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如何吸取世界現代文明成果而又堅持走中國自己的道路,始終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國際輿論評論中國的一個焦點。鄧小平的做法給我們的啟示,可以用他1988年5月18日會見莫桑比克總統希薩諾時所說的兩句話來概括。一句是:“世界上的問題不可能都用一個模式解決。中國有中國自己的模式。”另一句是:“解放思想,獨立思考,從自己的實際出發來制定政策。”

(責編:張湘憶、謝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