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全面深化改革進行時)

五問自貿區:這枚“爆竹”究竟響不響

2014年04月28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這拿地搞開發,有優惠政策嗎”﹔

“承擔中國改革‘最后一擊’的爆破手”﹔

不過是“一種小尺寸開放”,像“一枚難響的潮濕爆竹”﹔

……

作為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試驗田,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從孕育到初生,“被打量”注定如影相隨。

有兩眼放光的興奮——自貿區概念股反復活躍,“大媽”搶注“殼”公司,“紐倫滬”全球金融格局似乎指日可待﹔有報以冷眼的失落——總體方案並非“優惠政策大全”,人民幣自由兌換沒有“立等可取”,“唯一成果似乎就是一個混沌的局面”……

上海自貿區這枚爆竹,究竟是潮了,還是響了?本報記者懷揣問號,通過近十天實地調研,傾聽自貿區人坦然應答。

1.“到底是在試驗開放,還是在試驗管制?”

——客觀評判鬆與緊

自貿區“苗圃”試種的“第一株”,就是負面清單。

這份清單公布即遭吐槽:就是把正面清單反過來點一遍,禁止類別不減反增,“試驗區是在試驗開放呢,還是試驗管制呢?”

本報上海分社與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撰寫的一篇輿情分析報告,統計了媒體、專家的觀點分布,結果超過八成認為清單還需優化。

邁出的貌似一小步,但“非禁即入”的理念創新,則是銳意改革的一大步。如今,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風靡全國。

“對負面清單,很多人去年3月前都沒聽說過。”自貿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戴海波坦言,自貿區將此作為制度創新關鍵內容,就是為與國際規則體系相銜接探路。

上海自貿區的一個“聰明之處”在於開了一個各部門最容易接受的清單,“今后努力做負面清單的減法,不斷減也就不斷開放”。

自貿區成立后,新增企業外資所佔比重逐漸提高,從開始2%至3%,上升至今年3月的8.5%。“透過自貿區,我們對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信心十足。”花旗銀行上海分行副行長兼自貿區支行行長張曉萌如是說。

2.“各項政策細則,隻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冷靜看待快與慢

微信上流傳的“關於上海自貿區的10句抱怨”,集中在嫌慢、嫌煩:“自貿區各項政策細則,是隻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有意思的是,不少受訪企業卻相當寬容。

全球軸承供應巨頭斯凱孚集團的分撥(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潔,正沉浸在保稅與非保稅商品分類監管從“物理圍網”到“數據圍網”轉變的喜悅中,這大大節約了運營成本。她笑對“慢”的抱怨:“任何變革管理,都需要平台期,不可能直奔結果。”

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財務金融部高級經理楊軍,則初嘗中國首單境外借人民幣的甜頭,通過中行在澳門銀行融資,至少省了100萬元財務費用。他說:“自貿區政策出台相當密集,一天不學習就跟不上形勢。”

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秘書長真虹用“一快二慢”評價有關航運的政策效果,“負面清單方案出台快,航運企業市場反應慢,政策的后續配套也比較慢。”

外界的“失望”,很大程度源自金融領域。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龔柏華認為,改革要依據國情,實事求是、分步施行。“從金融本身改革看也許不快,但從服務實體經濟而言,自貿區金融創新還是比較快的。”

3.“是改革者的試驗田,還是投機者的樂園?”

——辯証把握熱與冷

“先放一個籃子”,是一些投資者的心態。上海自貿區揭牌至今陡增7700多家企業。“這裡是改革者的試驗田,還是投機者的樂園?”擔心不無緣由。

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簡大年表示,“作為國家意志的體現,自貿區不是政策窪地,而是制度創新的試驗田。”

試在上海、意在全國。從審批到備案,從“先入區、后報關”到“先照后証”,自貿區著眼於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開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改革新試驗,激發了企業無限的創業想象空間。

放權、開放,並非放任不管。

3月1日起,企業無需年檢,卻需要按規定期限履行年度報告公示義務。

金融監管者在各種場合強調,自貿區金融創新絕不是金融的“自拉自唱”,絕不能出現系統性、區域性風險。

自貿區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已具雛形。正如上海市委常委、自貿區管委會主任艾寶俊所言,“准入方面不必多管制,維護市場秩序、與國際接軌的監管措施,倒是應該加強。”

下一頁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