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風雪極地追夢人

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的160天

顏維琦

2014年04月25日08:0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風雪極地追夢人

  4月15日凌晨兩點,歸來的“雪龍”號在拖輪的推動下緩緩進港,停靠在位於長江口南岸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這一天,距離去年11月7日“雪龍”號從上海出發前往南極,整整160天。

  舷梯剛一放下,年輕的第二船長趙炎平就迫不及待地沖上岸。夜風送來熟悉的城市的味道,親切得讓人感動。趙炎平深吸一口。兩個多月前,“雪龍”號停靠在阿根廷烏斯懷亞碼頭時,他接到妻子的短信:女兒出生了!

  一個小時后,回家看了一眼妻女的趙炎平又匆匆趕回“雪龍”號。2004年參加工作后,趙炎平就沒跟“雪龍”號分開過。這一次,是32歲的趙炎平第9次去南極。一直默默支持他的妻子偶爾也抱怨:10年裡,他在家裡的時間加起來不到三分之一。

  歉疚歸歉疚,職業的使命感和光榮感,每每讓趙炎平和隊友們又一次踏上甲板。“既然選擇了,就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趙炎平說。這也是記者採訪第30次南極考察隊時,隊員們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平淡的話語,是與風雪同行之后的從容,也正是這個信念,讓這支隊伍書寫了中國極地事業史上的一段精彩傳奇。

  搏冰踏浪,關鍵時刻展英雄本色

  這或許是“雪龍”號最波折的一次航程——原本就承擔著繁重的科考和后勤保障任務,又兩度參加突發救援。最終,歷時160天、總航程3.2萬海裡,成功建設中國南極泰山站,成功救援俄羅斯遇險船,完成首次環南極考察航行,抵達中國船舶迄今所到最南緯度,參與搜尋馬航飛機,圓滿完成所有科考任務……

  這樣的傳奇,是不懼艱險的257名考察隊員共同創造的。南極,這片地球上最純淨的陸地,也是世界的寒極、旱極、風極。常年冰雪覆蓋的白色“沙漠”,危險隨時隨地都會發生。

  在“雪龍”號救援俄羅斯船隻被困人員過程中,有一支由12名隊員組成的、冒著生命危險執行任務的海冰先遣隊。負責指揮現場救援的考察隊副領隊徐挺告訴記者,當時,遇險船舶周圍冰情嚴重,“雪龍”號無法靠近,隻能選擇直升機救援。勘察地形后,考察隊決定在船邊的一塊浮冰上起降。

  “冰上是厚厚的雪,一腳踩下去,雪沒過大腿。”徐挺說,“在這種情況下,飛機的平衡稍把握不好,雪就會被吹起來,很影響視線,要是螺旋槳打到冰面,整個飛機都會被毀掉。”危險是已知的,但沒有一人臨陣退縮。今年1月2日,遇險船舶海區迎來一個難得的好天氣。隊員們迅速搬運木板,幾分鐘內搭好了冰面停機坪。緊接著,9個架次近5個小時的飛行,成功將俄羅斯船52名被困人員援救到澳大利亞船上。整個救援過程堪稱完美。

  救援成功的“雪龍”號卻陷入了冰區。浮冰不斷向船身周圍堆積,聚集了很多厚達5米以上的大塊浮冰。冰山還在不斷靠近。最后一刻,“雪龍”號迫不得已採取了最危險的突圍方案。突圍成功后,已經緊張得連雙腳抽筋都不知道的船長王建忠不禁熱淚盈眶。

  南極的夏季很短暫。由於參與國際救援和被困,耽擱了大約10天的計劃行程。王建忠告訴記者,在南極考察有限的“窗口期”,為了和天氣賽跑,“雪龍”號選擇了最節約航程的、更高緯度的“大圓航線”。高緯航行最大的困難和危險來自航線上密布的大小冰山,特別是下雪和霧天,能見度差,冰山對船舶的威脅是致命的。除此之外,還要穿越“魔鬼西風帶”,與連續不斷的氣旋“周旋”。船員們恪守崗位,為此次科考任務搶回了時間,也為我國在高緯度地區航行積累了寶貴數據和經驗。

  風雪同行,“團結就是力量”

  “所有成績的取得都依靠團隊力量,我最感謝的是各位考察隊員。經過風雪南極跌宕起伏的考驗,充分証明了我們是一支團結奉獻的和諧團隊。”在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總結大會上,領隊劉順林向全體考察隊員深深地鞠躬。

  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見到劉順林時,這位面龐晒得黝黑的蘇北漢子說得最多的還是“團隊”。

  此次考察中,卡-32直升機共飛行245架次,海豚直升機共飛行136架次,沒有發生一起不安全事件﹔在維多利亞地考察時,原計劃8天的工作任務10名隊員風餐露宿、夜以繼日,僅用86個小時就圓滿完成﹔在長城站卸貨時,僅用50多個小時就順利卸運1100多噸物資和油料,打破了紀錄……靠的是什麼?“團結就是力量。”劉順林說。

  在茫茫南極內陸冰蓋,28名隊員僅用了45天時間,就成功建設了中國第四個南極科學考察站——泰山站。這座雄偉的“中國紅燈籠”,建設過程一波三折,經歷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

  1982年出生的魏福海是此次泰山隊的隊長。他告訴記者,出發前的預搭建,45天工程隻完成了三分之二。總結預搭建中的問題,重新細化方案,到了南極,28人的“敢死隊”,拼了!海拔2600多米、零下二十七八度的高強度室外作業,大家都憋足了勁,每天隻睡幾個小時。任務完成時,一半以上的隊員臉、手都凍傷了,自己凍掉了5個手指甲。憑著這股勁,隊員們在南極冰蓋創造出“泰山站建設速度比國內還快”的奇跡。

  此次考察隊還肩負著南極內陸格羅夫山地區考察、羅斯海地區維多利亞地新建考察站地質勘測調查、長城站人員運輸和物資補給等艱巨的任務。維多利亞地新建站的地質勘測,8天的活4天干完,背后同樣是隊員們的拼搏奉獻。“一天連續工作20個小時,常常是建筑師燒飯,隊員等開飯的一會兒工夫就打呼嚕了。”徐挺說,船去接內陸隊員時,一個個臉都浮腫了。長城站卸貨,56個小時,370噸油和儀器設備全部卸了下去,“到最后基本是掐著秒表趕,一旦錯過最佳時間,很可能就出不去了”。

  令劉順林欣慰的是,160個日夜,盡管任務繁重、壓力巨大,但每個關鍵節點,考察隊的臨時黨委都發揮了重要的決策作用。對每一階段的工作任務做到充分討論、集體決策、統一指揮、協同作戰,確保了組織指揮體系的有序高效運轉。有危險,領導先上,黨員先上,務實拼搏的作風在傳遞,鑄就了考察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堅守奉獻,“南極是我們的另一個家”

  4月22日,第30次南極考察隊歸來第7天。晚上10點15分,記者撥通了南極中山站的電話。電話那頭是魏福海,新任中山站站長:“現在這裡是晚上7點15分。進入4月,南極的白天越來越短了。”

  建於1989年的中山站是中國在南極建立的第二個科學考察站。第30次南極考察隊由257人組成,其中有32名越冬隊員留守在南極長城站、中山站,開始了漫長的南極越冬考察。

  魏福海告訴記者,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投身極地考察。“考察隊裡有不少‘85后’,今年我們部門還有位剛大學畢業的‘90后’,也來到南極。我們的隊伍越來越年輕,不斷在壯大。”說到這裡,魏福海有些興奮。他告訴記者,越冬最大的挑戰是時間長,離家一走就是15個月。“這沒什麼,我們就是一個奉獻的集體、特殊的集體。”魏福海說,激勵他一次次來到南極的,是對未知的好奇,還有前輩們傳承下來的“愛國、求實、創新、拼搏”的“南極精神”。

  從1984年中國人第一次踏上南極喬治王島到現在,中國南極科考走過了30年歷程。30年來,一批又一批科學家奔赴南極,南極考察已經成為“常規性”考察項目。此次“雪龍”號的水手長吳林,從1984年和520位勇士乘“向陽紅10”號踏上此前中國考察船未曾到過的南方冰雪大陸,至今已20次參加南極考察,見証了極地科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足跡。

  “年輕的時候去南極,那是一種向困難挑戰的激情。到后來,再去南極就成了你的工作,成了你必須履行的職責。”今年54歲的吳林說,他要在“雪龍”號上,一直干到退休。

  “小時候,南極是一場夢。夢醒了,南極也消失了。長大了,南極是一個夢想。為了踏足這片聖潔的土地,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現在,南極是站在腳下的土地,我們不懈地努力和奮斗,是為了能實現中國人的夢想。”一位參加過第27次南極考察隊的隊員寫下這樣一段話。

  是的,南極就是站在腳下的土地。劉順林說:“南極就是我們的另一個家。為了這份事業,我們堅守。”(本報記者 顏維琦)

  2013.11.07 出征

  2013.12.02 到達中山站

  2013.12.18 考察隊內陸隊出發

  2013.12.25 緊急救援受困俄羅斯船舶

  2014.02.09 泰山站建成開站

  2014.02.26 完成首次環南極航行任務

  2014.03.21 趕往搜尋馬航失聯客機目標海域

  2014.03.31 結束搜救啟程回國

  2014.04.15 回到上海

  (顏維琦整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高雷、權娟)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