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新型城市化,讓生活更美好

之江平

2014年04月18日09:07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新型城市化,讓生活更美好

  2000多年前,亞裡士多德說:“人們為了更美好的生活,來到了城市”。歲月如水,滄海桑田,先哲的睿智,今天品來愈發醇厚雋永。

  誠如所言,城市是人類偉大的發明,承載著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成果。

  千百年來,城市就是文明的地標、發展的編年史。城市化率就是現代化進程的刻度。1850年,英國城市人口率先過半﹔1920年,美國城市化率達到50%﹔2012年,全世界超過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同一年,中國城市化率超過了50%,13億人的現代化征程走到了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

  去年年底,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擘畫長遠發展,影響極其深遠。會議確定中國城鎮化總目標是,到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60%。

  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因為幾億中國人命運將為之改變。令人驚喜的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會議中諸多新提法大放異彩,揭示了中國新型城鎮化的落腳點:一切以人為本。

  據測算,城市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將拉動1.8個百分點消費、3.7個百分點投資。每增加一個城市人口,就將帶來10萬元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這將造就未來中國發展最大的內需。

  城市化將帶來的一個最大改變,就是每年將有數以千萬的農民進入城市,成為市民,享受著現代文明帶來的美好生活。這是中國夢最為幸福的一頁,是民富國強最重要的一個標志, 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生動的一個體現。

  准確把握新型城市化的基本要求,進一步深化對新型城市化的認知共識。

  在發展理念上,堅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市化。新型城市化,核心是以人為本,目的是造福百姓,而不是一味地造新城、攤大餅。把以人為本、宜居宜業、和諧發展作為城市化的核心理念和目的。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放在新型城市化首要位置。

  在發展路徑上,堅持城鄉統籌,形成城鄉互促的發展格局。推進新型城市化,本質是城鄉統籌。縮小城鄉二元差距,根本之舉在於推動新型城市化與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新型城鄉關系,讓“故鄉”載得動夢想,安得下鄉愁。

  在發展模式上,堅持因地制宜,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推進新型城市化,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要因地制宜確定城市發展模式,大城市有“大”的發展模式,小城市有“小”的發展模式。順應當今時代城鄉居民對生產生活生態條件的新需求,順應現代產業發展的新要求,順應現代城市發展的新方向,推進老城市改造提升,促進新城市集約建設和健康發展。

  在發展步驟上,堅持積極穩妥、穩步健康向前推進。推進新型城市化需要很長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有滿腔的進取熱情,更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不要貪一時之功、圖一時之名,急於求成,一哄而上,盲目建設大量新城新區。遵循城市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使城市化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

  在發展動力上,堅持改革創新,推動城市化可持續發展。城市化事關利益格局調整,分蛋糕,動奶酪,必然要觸及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惟有深化改革,方能釋放城市化潛力,增強城市活力,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

  科學發展,埋頭苦干,回報豐厚。2006年以來,浙江城市化率以年均提高1.1個百分點穩步增長,去年達到了64%。這是什麼概念?按2013年數據計算,相當於每年45萬農民離鄉進城,拉動消費270多億元,每年新增8000個就業崗位。與此同時——

  城市形態展現新姿。四大都市區初具規模,三大城市群異軍突起。從中國第一個農民城——龍港城到遍布全省的風情小鎮、中心鎮(村),浙江人敢為人先,在自己的家園奏響了城市文明的樂章。一張張“城市名片”,正吸引著世界目光的追逐。

  城鄉轉型步穩蹄疾。“五水共治”倒逼產業轉型,“四換三名”提升產業結構,城市經濟攀上新高地,城市文明輻射新農村,農民向城市、城鎮集聚,不同程度地享受到了城市現代文明。城市,成為浙江人民創業創新的膏腴之地。

  城鄉面貌煥然一新。“三改一拆”騰出了發展空間,“開發地下”緩解了城市擁堵,“四邊三化”扮靚了城市家園。過去那種“村村像城鎮,鎮鎮像農村”的現象大為改善。進城讀書、進城創業、進城休閑,成為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

  民生水平再上台階。基本醫療、公共衛生、便民服務體系基本實現全覆蓋,城鄉收入之比從2006年的2.49︰1縮小到2013年的 2.35︰1,領先全國。今天,當我們用感性的目光來打量城市,用文化的視角來感悟城市,用感官的享受來體驗城市,就如同走進了一個多彩多姿的新世界。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推進浙江新型城市化也要堅持“問題導向”。在成績面前,我們更清醒地看到,城市規劃不夠科學、人口素質有待提高、產業層次提升不快、建設質量尚有差距、城市特色不夠鮮明、城市管理不盡完善這些“城市病”依然存在。

  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浙江站在城市化進程新的歷史起點上。從何著手?怎樣發力?

  城市為人,人的全面發展是城市化永恆的主題。城市隻有成為發展機會的富礦、孵化夢想的溫床、生命張力的舞台,才有存在的意義。打開農民、市民身份轉換的“旋轉門”,填平城市、農村無法逾越的命運鴻溝,調准都市、鄉村公共資源的失衡天平,是浙江城市化新的出發點和永恆落腳點。城市化,核心是“化人”。這一切,根本要靠繼續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

  城市如人,各有稟賦,浙江好山好水,寸土寸金,搞開發如烹小鮮,必須精打細算。進一步優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態,是浙江城市化閃轉騰挪的“空間游戲”大文章。省域中心城市、三大城市群、四大都市區各有藍圖,都市區、區域中心城市、縣城和中心鎮各有分工,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井井有條,讓新型城市化走得穩、走得遠。

  城市貴新,本來就是人類創造新思想、發明新產品的夢想空間,創新是城市的發動機,產業是城市的生命力。聚焦浙江,“三位一體”工程、“四換三名”工程、“智慧城市”工程,將催生一大批高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奠定強大產業支撐,這是新型城市化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綿綿內力。

  城市之美,在宜居家園,心安吾鄉,享用城市之美是人們營造城市的本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正在成為浙江人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共同理念。治水治氣、“四邊三化”正如火如荼,林相改造、萬裡綠道也徐徐展開。浙江城市化之路,穿行在江南山水、粉牆黛瓦,應賞盡煙橋畫柳、燈火樓台。“看得見風景”的城市化,重在生態建設,意在人居環境。

  城市之韻,發乎歷史傳承、文化熏陶。世界名城的流風余韻,無不源於文化底蘊。浙江自古人杰地靈,人文積澱深厚,城市化理當包含文化記憶,跳動歷史脈搏。同時,我們的精神原鄉星羅棋布在廣袤鄉村,新農村建設能否盡可能保留故鄉風貌,給游子一間安放鄉愁的小小閣樓?另一方面,城市化即現代化。現代城市文化內涵、多元開放城市文化也應伴生伴隨,浙江城市化新亮點值得期待。

  城市之大,在於海納百川,讓鄉土更芬芳,給田野以希望。這就要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解決“人到哪裡去”、“土地怎麼用”、“錢從哪兒來”三大問題。據測算,在浙江,每一個農民轉為市民的人均成本達12萬元,僅此一項就將付出2880億元代價。這顯然需要個人、企業、社會、政府分擔。怎樣分擔才合理?等等難題,等待著類似“三權改革”那樣的改革妙招突出重圍。

  藍圖已然繪就,點亮城市之光卻還需要苦干實干,更考驗著組織領導、政策統籌、規劃引領、社會治理的能力。隻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大膽先行先試,就一定可以創造出可復制可推廣的“浙江經驗”和“浙江模式”,開創浙江新型城市化發展的新局面。

  城市的競爭力就是國家的競爭力,城市的文明高度就是民族的文明高度,城市化寄托著每一個中國人“人生出彩的機會”,個體命運因此有了無限可能,這就是城市和城市化的本質。一句話,為了生活更美好,營造我們共同的幸福家園。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高雷、權娟)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