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沈浩精神的分量

2014年04月16日16:50   來源:安徽日報報業集團

原標題:沈浩精神的分量

  彈指一揮間,沈浩離開我們已有5年。他的名字非但沒有被人淡忘,反而一直被人傳頌。他走了,但他的精神活著,放射著超越時空的耀眼光芒。

  沈浩精神與焦裕祿精神一脈相承,同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等一樣,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要遠學焦裕祿、近學沈浩,以沈浩精神為鏡,深學、細照、篤行,確保教育實踐活動取得人民滿意的實效。

  深學就是要緊密結合教育實踐活動,深入學習沈浩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沈浩精神集中體現為一心為民、服務群眾的宗旨意識,解放思想、不斷創新的改革精神,扎根基層、埋頭苦干的實干作風,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團結農民、帶領百姓的群眾工作本領。要堅持一點一滴認真學、聯系實際思考學,找准改進作風的重點,樹立自我提高的坐標。

  細照就是要堅持以沈浩精神為鏡子,從裡到外、從上到下,經常照、反復照,不斷反思自己、激勵自己。要從大處著眼、從細節入手,深入查擺思想境界、素質能力、作風形象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深刻反思對待群眾、對待組織、對待事業、對待同志、對待親屬、對待自己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要主動對標定位,捫心自問“入黨為什麼,當官做什麼,身后留什麼”,能否像沈浩那樣,一心想著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從而見賢思齊,提升思想境界,激發前行力量。

  篤行就是要從今天做起,從眼前做起,從小事做起,像沈浩同志一樣對黨無限忠誠,對人民無比熱愛,對事業無私奉獻。要強化問題導向,聚焦作風問題,補精神之“鈣”、除“四風”之害、祛行為之垢、立為民之制,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要堅持“三嚴三實”,激發斗志,堅定恆心,砥礪擔當的勇氣,弘揚創新的精神,為全面深化改革、建設美好安徽注入強大動力!

  上世紀70年代末,敢為人先的小崗人為“大包干”按了一次紅手印,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宏大序幕﹔本世紀初,他們為一個人按了三次紅手印,銘刻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不朽豐碑。

  這個人就是鳳陽縣小崗村原黨委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沈浩。

  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在安徽調研時指出,沈浩精神與焦裕祿精神一脈相承,黨的干部都應該像焦裕祿、沈浩那樣,始終保持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為群眾謀利、為百姓造福。

一條通向心坎的村路

  是啊!小崗肯定是難搞,不然我來小崗就沒什麼意義了!

  但是,既然來了,還后悔嗎?要退縮嗎?絕不!

  ——沈浩日記2004年2月22日

  沈浩先進事跡陳列館坐落在小崗村西頭。這些日子,一批批參觀者從四面八方趕來,在展台前久久駐足,深情追憶沈浩6年村官的崢嶸歲月。從2013年底開館至今,短短數月時間,該館累計接待4330批次、75109人次參觀。

  人們的思緒隨著解說員的講解回到了10年前。2004年2月,春寒料峭。沈浩作為省裡選派干部,第一次踏上小崗村的土地。

  一個“偏、窮、亂、散”的小崗村擺在他的面前。2003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隻有2300元,村集體不但沒有一分錢,反而欠債幾萬元。

  “當時,我們都沒有在意這個選派干部,心想他不過是來這裡‘鍍金’,過兩年就走。 ”村計生專干韓巧蘭說,以前有的干部來了大半年,村民們還都不認識。

  沈浩不一樣。他一來就扎到群眾當中,拉家常、問疾苦、話發展。不到一個月,就把全村100多戶跑了個遍,對村情民意了如指掌。

  “當時,友誼大道東邊2裡多的土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我們都盼著改成水泥路。”“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說。

  沈浩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他四處奔波,爭取到50萬元資金。一開始,村裡打算從外面請工程隊,可是一報價,最少的也要58萬元。

  沈浩把鄉親們找在一起商量,決定由村裡租機械、群眾出工自己干。這樣不僅能省錢,還能讓村裡人掙些工錢。

  修路的那些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扛水泥、拌砂漿,什麼活兒都干。

  “有一次,看到剛拌好的水泥漿漏在模子外面,他生怕浪費了,一時找不到鐵鍬,他就把袖子一挽,雙手插進水泥裡,一捧一捧地鋪到了路面上,弄得渾身都是泥漿,手上也燒起了泡……”嚴金昌的眼圈紅了。

  等路修好了,鄉親們一算賬,整整省下20萬元。 “我們通過這件事看出來:這個書記是來干實事的。 ”嚴金昌說。

  這條路修在農民家門口,卻通到群眾心坎上。這時的沈浩,雙手結滿了老繭,臉晒黑了,人累瘦了。在鄉親們眼中,他從“城裡人”變成了“村裡人”。

一扇永遠敞開的大門

  他們住得實在是太難了。到了他們每一家,外面雨,屋內水,一家幾口(孩子大人)擠在一起。這就是小崗村民的住處。不管怎樣,這些人都應優先建房。我決定為他們做主。哪怕困難再大!

  ——沈浩日記2005年10月2日

  一張床,一櫃書,兩張桌,一把椅。 20平方米的沈浩舊居保持著簡陋的原貌。他扎根小崗6年,一直住在這裡,每月掏600元在房東家搭伙。房東馬家獻說,沈書記對生活不講究,無論什麼飯菜,他都吃得香。

  沈浩經常到村民家串門,碰上喝茶吃飯,也毫不拘束,端起水杯就喝,盛上一碗就吃。特困戶關友林家,沒人操持家務,家裡蒼蠅亂飛,一般人不願登門,更不願在他家吃飯。沈浩特地去了他家,快中午時他說:“就在你家吃飯,你們吃什麼我就吃什麼。 ”一盤青菜,一碗米飯,一頓最簡單的午飯,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

  生活上徹底“農民化”,沈浩完全融入了小崗。

  站在沈浩舊居的門口,69歲的杜永蘭大娘睹物思人:“他特別隨和,從幾歲小孩到老頭老太,都喜歡到他這裡來,沒事拉拉呱或者找他幫個忙。他還特別細心,看到老年人坐板凳,他說板凳太硬,還是坐床沿軟一些。 ”

  沈浩床頭貼著小崗村村民通訊錄,上面寫滿了電話號碼,他有事隨時能找到人。沈浩在小崗6年,他的房門從不上鎖,睡覺時也不插門。村民們有事,不論白天黑夜,一推門就能找到他。

  2008年3月,與鄰村合並的新小崗村面積和人口都擴大了10倍,來找沈浩辦事的人更多,他一天睡不了幾個小時的覺。村干部看他太累了,背著他一合計,在他住處的樓梯口焊了一扇鐵門。

  “我們就想讓他睡個安穩覺,沒想到他竟然生氣地說:‘裝這個干嘛,鄉親們來找我肯定有事,安上鐵門不就和村民隔開了嗎? ’”時任小崗村黨委副書記趙家龍回憶說。

  在沈浩的堅持下,這扇鐵門從來沒有鎖過,始終對父老鄉親們敞開著。

  “他時刻惦記著全村老少,誰家有個難事,他心裡都有一本賬。 ”村民嚴美說。小崗人都說,有困難,找沈浩! “其實,往往不等你去找他,他就會來找你。 ”

  小崗人也把他當作了自家人。

一個上下求索的夢想

  現在關鍵是引導小崗人在新的歷史時期繼續解放思想,大膽創新,這也是對“大包干”三十周年的最好紀念,但前提是村民要自願,村民的收入要增加,村民的利益要最大化。

  ——沈浩日記2008年2月某日

  小崗村地處江淮分水嶺,是個典型的傳統農村。 “一朝越過溫飽線,20多年沒進富裕門”,是前些年流傳甚廣的一句話。

  “小崗為什麼落后? ”“小崗該怎麼發展? ”“小崗希望在哪裡? ”在沈浩初到小崗的日記裡,這樣的問號有很多。6年裡,沈浩一直苦苦求索。

  他組織村干部、“大包干”帶頭人到華西、大寨等名村參觀學習,回來發起了“小崗怎樣快發展”的大討論,增強了大家的責任心和緊迫感。他和村“兩委”班子帶領群眾研究制定發展規劃,確立了發展現代農業、旅游產業和招商引資的“三步走”發展思路。

  小崗村以改革聞名天下,新形勢下也要靠改革發家致富。 “二次改革”就是沈浩的夢想。

  從2006年開始,在他的帶領下,小崗村探索土地流轉,實行規模經營。有媒體將其誤讀為 “小崗村要重走集體道路”,仿佛沈浩是在否定“大包干”。

  一時間,山雨欲來風滿樓。

  時任鳳陽縣主要領導去小崗,看到他嘴上起了泡,嗓音也有些沙啞,便問他怎麼看待議論。沈浩堅定地說:“當年的‘大包干’是改革,現在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也是改革,改革總是要承擔風險的。隻要能使小崗村富裕起來,別說這點兒誤解和委屈,就是獻出生命,我也願意! ”

  隨著中央農村政策明確,他們的做法得到了肯定。沈浩又引導村民成立了資金互助合作社、養雞協會、養豬協會等,使農民共享資金、技術,共同承擔風險,“抱團”闖市場。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后,沈浩團結帶領小崗人踏上了新的發展征程,努力建設“現代農業的示范村、制度創新的實驗村、城鄉統籌的先行村、文明和諧的新農村”。

一路永不停歇的腳步

  我為小崗村用我最黃金的歲月作出了我應有的貢獻,今天發生的一切,讓我感到交困難耐,但我仍願擔當,只是可憐我的女兒在中考,年逾九旬的母親會傷痛。沒有辦法!也許我的舉動,能換來小崗村真正的發展和繁榮,我無怨無悔!

  ——沈浩日記2007年6月某日

  陳列館裡,有一座沈浩雕像,他注視前方,挽著袖子,甩開膀子,邁著大步。在小崗人眼中,沈浩就是這個形象,他走在農家庭院,走在田間地頭,走在招商路上,從來不曾停歇。

  為解決小崗村“出行難”的問題,沈浩打算修一條直通省道307線的快速通道。當時許多人都認為不可能——跨京滬線建高架橋,必須讓火車停下來。一個村修路提這個要求,豈不是天方夜譚?

  然而沈浩沒有放棄,他不辭辛苦,不怕碰壁,一次次奔波於鐵路、交通等部門,終於贏得有關部門支持。在高架橋合龍的時候,這一段鐵路破例停運了40分鐘。這一段故事被小崗人視作傳奇。

  2009年春天,GLG農產品深加工項目將破土動工,涉及204座墳墓需要遷移。在農村,這可是一個家族的大事,更是基層工作的難事。

  沈浩帶著黨員干部挨家挨戶走訪,“跑斷了腿、磨破了嘴”,最終以一片誠心打動了村民。 3天時間,204座墳墓全部遷完。小崗村GLG負責人方兆至今驚嘆:“這簡直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隻要是他認准的事,哪怕前面有座大山,他也不會退縮。 ”趙家龍對沈浩十分欽佩。

  6年裡,沈浩沒有星期天,沒有節假日,回家的時間總共不到100天。從他留下的日記中,我們能看到,他“吃苦受累有委屈”,但一直無怨無悔。

  趙家龍記得,2009年5月13日,沈浩在給江蘇大學學生作報告時,曾以古人詩詞坦言6年心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在沈浩的引導下,小崗村駛入發展快車道,各項事業欣欣向榮,村容村貌煥然一新。2008年,小崗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 “大包干”帶頭人嚴俊昌說:“他有闖勁、有本事,這樣的領頭人,我們打心眼裡擁護! ”

一場“六親不認”的爭執
 

  (村民統一建房)一開始就把握如下原則:

  1.對村民負責,嚴把質量關,加快建設進度。

  2.不要與包工頭有任何經濟往來,哪怕是一包煙、一瓶酒、一頓飯都要盡量回避。

  3.公平、廉潔、效率。

  ——沈浩日記2005年11月8日

  沈浩的四哥沈明儒至今難忘一次家庭爭執。

  2008年春節,沈浩難得回蕭縣老家過年。除夕夜吃團圓飯的時候,有個侄兒問沈浩:“小叔,聽說明年你們小崗要上不少大項目,能不能介紹點工程給我做做,總比我在外面給別人打工強。 ”

  沈浩聽了,把筷子一放,嚴肅地說:“這可不行。組織上派我到小崗任職,是讓我把小崗經濟發展上去,帶領小崗人民盡快富裕起來,而不是給自己家人牟取私利的。這個忙我不能幫! ”

  當時叔侄倆爭得面紅耳赤,飯桌上氣氛很尷尬。吃完年夜飯,一家人便不歡而散。

  “在守年夜時,五弟對我說:‘四哥啊,不是我不想幫家裡,是我不能幫啊!這個口子一開,小崗的干部、群眾會怎麼看我,以后的工作還怎麼做? ’”沈明儒回憶,沈浩說到傷心處,一度黯然落淚,但在原則問題上六親不認。

  沈浩扎根小崗,隻有兩袖清風。他把自家轎車帶到小崗村,“私車公用”了6年。省財政廳發給他的工資,他不是救濟有困難的群眾,就是墊付村裡的差旅費。妻子王曉勤說:“6年裡,他沒有拿回家一分錢工資。 ”

  他的生活十分簡朴。有一次,村干部陪他到鎮上去,他順便在農貿市場地攤上,花五塊錢買了一雙棉鞋,穿了幾個冬天也不舍得丟掉。這雙鞋如今保存在陳列館裡。

  沈浩對自己很小氣,對群眾卻很大方。有時看到特殊困難群眾,他掏光了兜裡的錢,竟然把身上的衣服、腳上的鞋子脫下來,送給他們。村民關小偉至今穿在身上的一件西服,就是沈浩剛買兩天就送給他的。直到去世,沈浩蓋的被子都是從房東家借的,而他帶來的被子早就送人了。

一位群眾忘不了的好書記

  “小崗人最講事實,好干部就是好干部,不好也不會有人說好……像沈浩書記這樣的干部,就受到了小崗村廣大群眾的歡迎。現在群眾聽說他將要調離小崗,小崗人舍不得他走,小崗村需要他,也離不開他……”——小崗村黨員、干部、群眾聯名申請書

  “說實話,我們這些‘大包干’帶頭人當年連殺頭、坐牢都不怕,卻在2006年的秋天,真的‘怕’了一回。 ”71歲的嚴金昌說,“怕啥呢?怕沈浩走哇!當時小崗的發展正在關鍵時期,他怎麼能走呢?我們急得睡不好覺、吃不下飯,湊在一起合計,說什麼也要把他留下來! ”

  全村98戶當家人在聯名申請書上按下紅手印,向組織上請求把沈浩留在小崗村。

  一顆顆鮮紅的手印,是小崗人內心最真實、最朴素、最堅決的表達。

  2008年9月30日,胡錦濤同志親臨小崗村視察。當得知沈浩是由村民自發按手印留下來連任的選派干部時,他熱情地鼓勵沈浩說:“群眾擁護你,這是對你最大的褒獎! ”

  這一干又是3年,眼看第二個3年又要到期。在一次會上,嚴金昌試探著問他:“沈浩,你給我們說個實話,到年底,你還願意留下來嗎? ”沈浩大大咧咧地笑著說:“隻要你們歡迎我,我願意一輩子留在小崗! ”

  於是,小崗村186戶當家人再次按下紅手印,挽留這位好干部。

  天有不測風雲。2009年11月6日清晨,沈浩因積勞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線,年僅45歲。

  這個噩耗傳開,小崗人淚飛頓作傾盆雨。2009年11月8日,他們含著悲痛,第三次按下紅手印,請求把沈浩永遠留在小崗村。

  沿著友誼大道一直向東,來到柏樹蒼蒼的小崗村公墓。一塊朴素的黑色墓碑,上書幾行白色大字:“沈浩同志之墓”。陽光下,墓前的一叢叢紅葉石楠如同一顆顆紅色手印。

  “大包干”帶頭人、小崗村村委會主任關友江深情地說:“清明節前后,許多村民自發前來祭奠,他們對沈書記的感情發自內心,小崗人永遠不會忘記他。 ”

一面照亮心靈的鏡子

  “沈浩是我們共產黨員的一面鏡子。每一次對照他,我們都能看到差距,都能找到動力。 ”

  ——一名參觀沈浩先進事跡陳列館的共產黨員

  沈浩雖然走了5年,但小崗村的發展一直按照他當初的規劃在推進,小崗村的干部也一直沿著沈浩的足跡在前行。

  現任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張行宇上任第二天,就踩著自行車走門串戶,跟群眾拉家常,了解每個家庭情況和對村裡發展的意見建議。張行宇說,沈浩的最大特點就是把群眾當親人,學習弘揚沈浩精神就要像他那樣,始終把人民擺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與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

  5年來,安徽省各級黨組織積極響應中央號召,堅持不懈地開展向沈浩同志學習活動,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學習沈浩的宗旨意識、改革精神、實干作風、高尚品德和群眾工作本領。5年來,沈浩事跡傳遍了江淮大地,沈浩精神感染了全省人民。

  在沈浩精神的感召下,省地稅局選派干部楊傳杰3次要求下派、先后7年在兩個貧困村任職。2012年3月,像當年小崗村群眾挽留沈浩一樣,渦陽縣義門鎮小辛村全體村民代表按下467個紅手印,請求省委組織部留他再干一屆。

  “一個沈浩倒下了,千百個沈浩站起來”。據不完全統計,在沈浩之后,又有300多位與他一樣的選派干部,在任期屆滿時,被群眾按手印挽留。學沈浩、創先進、爭優秀已成為全省黨員干部的自覺行動。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我省把深入開展向沈浩同志學習作為活動重要載體,在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中圍繞學習弘揚沈浩精神、堅決反對 “四風”組織開展活動,取得了群眾滿意的顯著成效。在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中,按照中央部署和中央領導同志重要講話精神,我省把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和沈浩精神作為一條紅線貫穿始終,以焦裕祿、沈浩精神為鏡子,高標准高質量扎實推進活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沈浩雖然是省廳下派的干部,卻一點沒有官架子,把群眾當親人,把自己當公仆。 ”舒城縣城關鎮幸福村黨委書記楊龍和說,“我們呢,本身就是群眾,當村干部時間長了就把自己當成了官。要從心理上糾正這種本末倒置,始終把自己當成群眾中的一員,真心誠意為老百姓多辦實事、辦好事,這樣群眾就會擁護你、支持你。 ”

  “我們和常人一樣,面對委屈時也有怨氣﹔面對壓力時也會泄氣﹔面對風險時也沒底氣﹔面對責難時也有脾氣。但我們都能在艱苦環境中堅持下來,就是因為沈浩這面鏡子給了我們無窮的正能量。 ”南陵縣何灣鎮龍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胡太平說。

  沈浩雖然走了,但沈浩精神永存,必將在江淮大地上不斷發揚光大!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喬業瓊、秦華)
相關專題
· 沈浩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