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回望沈浩 “零距離”的永恆感召

2014年04月16日16:1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回望沈浩

  這是一個變化迅疾的年代。

  10年前的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現在隻能從“歷史”照片中尋找樣貌。但今天小崗人談起村黨支部原第一書記沈浩,他的音容笑貌,一點一滴,勾畫如此真切,猶如活在當下,盡管他已走了5年。

  日前,記者來到江淮大地,尋訪這位優秀基層干部的足跡。

  “沈書記心裡時時裝著我們,我們永遠記住他。”小崗村民說。

  “他和群眾零距離。”當地干部感念。

  心連心,零距離——幾近極致的為民情懷,鑄就沈浩精神品格,感人至深,引人深思。

  家門從不上鎖

  村民們這樣向記者描述他們的沈書記:

  “不管你說話輕,說話重,他都笑著聽。”

  “他去村民家裡,端起茶杯就喝。遞給他很便宜的煙,拿起就抽。”

  “再窮的人家留他吃飯都不嫌,舀碗菜稀飯就吃。”

  “眼睛不向上,哪家越窮,就越愛去哪家。”

  ……

  沈浩那個永不上鎖的、村民出入自由的“家”,更讓大家懷念。

  沈浩的“家”位於小崗村一個舊樓二樓最北側,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老屋子,沒有自來水,沒有浴室、衛生間。樓下是間農資小店,從早到晚人進人出。沈浩在小崗干了6年,在這裡住了6年。吃飯靠“搭伙”,每月交鄰居村民600元伙食費。為安全起見,有好心人悄悄在樓下焊了一道鐵門。但是,沈浩說:“難道群眾找我,還得敲門?”不管是鐵門還是房門,沈浩從未上鎖,全天候敞開﹔哪怕沈浩不在家,村民可以在他的屋裡等著他回來。這個“家”的議事說理、懇談拉呱功能,延續到沈浩生命最后一息。

  隨著集體經濟的改善,2008年夏天,村裡有了新的辦公場所,沈浩有了間像樣的辦公室。沈書記坐在“老板桌椅”前啥模樣呢?村民沒見過。

  “他的新辦公室有對長沙發接待村民、客人,村民來訪,沈書記就坐在沙發中間的小凳上,因為這個位置離村民最近。他說,要是坐在老板椅上,隔個老板桌,拉開了和村民的距離,這樣不好。”大學生村官、小崗村村委會委員趙玲記憶猶新。

  “沈書記與百姓的接近沒有了最后的一厘米。他把自己當村民。”小崗村黨支部副書記余謙深有感觸。

  惟有零距離,方可知涼熱!他冒著暴雨將住在危房中的村民一家連夜安全轉移,掏錢救治患心臟病的五保戶,為困難戶的孩子買奶粉,從省城給行走不便的老太太買拐杖……沈浩想到就做,看到就幫,發自內心,毫不猶豫。

  “有困難,找沈浩。”他贏得群眾信任。年三十,孤寡老人備飯請他過年,把他當親人。

  零距離,還原公仆本色,聚攏黨心民心。

  鞋子沾著泥土

  沈浩的做事風格讓小崗人難忘。

  “村民叫他辦事隨叫隨到,他什麼都能替你想到,吃一次飯要接好多電話,總是沒日沒夜跑呀跑的。”村民杜永蘭向記者描述沈浩。

  小崗村“沈浩先進事跡陳列館”,展陳著沈浩生前穿過的鞋,其中一雙棉鞋是沈浩在路攤上花5塊錢買的。所有鞋子呼應著杜永蘭對沈浩“奔忙”的描述:嚴重變形,沾滿泥土。

  作為“大包干”發源地、中國“十大名村”的小崗,沈浩上任時,全村人均才2300元,集體收入非但沒有,還欠人家3萬元。沈浩萌生改變小崗面貌的強烈責任感。選派干部任期隻有3年,他不想做“打個旋兒就走”的過客!

  上任1個多月,沈浩把全村108戶跑了兩遍,在做到與村民感情零距離的同時,實現了與小崗村情的“全對接”,找到了小崗村“一夜越過溫飽線,20年沒跨過富裕坎”的症結,制定出“開發現代農業,發展旅游業,招商引資發展村級工業”的“三步走”發展戰略。

  “沈書記特別可貴的一點是相信群眾,把群眾當智者,以群眾的意志為出發點,他為群眾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好事、實事,不搞形式。實踐証明,他為小崗謀劃的‘三步走’戰略符合實際,為小崗未來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與沈浩同事多年的余謙說。

  在貧困鄉村當村官艱苦而酸澀,從修道路、建新居,批項目、引資金,到招商引資、土地流轉、拆屋遷墳,沈浩無不親力親為。一次在合肥與客商談完已是深夜,想到星級賓館幾百元的住宿費,他以家在合肥為由婉拒客商勸留,開著自己那輛普桑星夜兼程往回趕,人到小崗,雞叫頭遍……6年下來,沒日沒夜,風裡雨裡!

  “為了搞好小崗,他把90歲老母從合肥送回到老家讓兄弟照顧,把女兒從省城中學轉學到了老家。6年回合肥時間不到100天。”

  “別人公車私用,他這6年都是私車公用。”

  “他讓我們都住上樓房,自己隻有塊巴掌大的地。”“頭發白得很快,回合肥前染發,怕家人看了難過……”人們動情回憶。

  3年期滿,98名村民用當年摁手印搞“大包干”的方式,請求將沈浩留下。“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我了解他們的難處,再干3年吧。”就這樣,沈浩留下了。

  零距離,就是全心全意、沒有自己!

  “播種”造福一方

  這是現在記者眼中的小崗——

  村民樓房規劃有序,“農家樂”隨處可見﹔種植繁殖基地遍布各處,大型國內外現代企業聳立原野,小崗村民“華麗轉身”﹔國家4A景區建成,游客絡繹不絕……

  這些圖景,小崗人過去連想都不敢想。

  到小崗后,沈浩調研感到,要改變小崗貧窮落后面貌,先要改變小崗人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的小農意識,改變落后的生產形式和經營方式,必須大膽改革。

  但是,當他在這塊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上探索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時,卻遭到“重走集體道路,否定大包干”的巨大責難和壓力,壓力甚至來自當年冒死摁手印搞大包干的領頭人。

  “隻要小崗人真正得實惠,我什麼困難都不怕!”“過去搞大包干是改革,現在搞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提高土地產出水平,也是改革,都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對於認准的路子,沈浩選擇堅持和擔當。

  怎樣能讓小崗人改變觀念?沈浩帶著村“兩委”班子成員和幾位大包干帶頭人前往華西村、大寨村等先進名村學習,讓他們開闊眼界,獲得啟示。

  得益於改革求變,2006年,小崗村人均收入超過5000元,20年沒有跨過的“富裕坎”被一舉突破﹔2008年,小崗村民人均收入達6600元,高出安徽省人均水平39%,是沈浩初到小崗時的3倍!

  “沈書記任職6年,是小崗天翻地覆、村民最得實惠的6年。”村民關正錦說。   “我父親就是當年18個摁手印的人之一,他們改變了過去,單干后就滿足了,沒能與時俱進。沈書記在這裡播下了改革、進取的種子,改變了小崗人的思維。”關正錦表示。

  “金小崗農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由沈浩在世時洽談引進並獲得成功,今年5月,中國首次承辦的國際樹莓大會將在小崗召開。

  “小崗地形、土壤、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發展現代農業,我們現有種植面積2000多畝,爭取明年達到1萬畝。按照沈書記和我們的想法,這裡不僅要接納流轉土地的村民務工,增加他們的收入,還要建成新型農民培訓中心。”公司董事長訾慶順介紹。

  談及在小崗的經營感受,他欣慰表示:“這裡投資環境好,沒有吃拿卡要,辦事效率高,沈浩精神在這裡得到發揚光大。”

  沈浩還活著!

  生死永遠與共

  歷史上,作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故鄉,安徽鳳陽極為有名。明皇陵、朱元璋題寫“萬世根本”的鼓樓等地標無人不知。

  鳳陽又是窮出了名的地方,鳳陽花鼓傾訴著“十年倒有九年荒”“身背花鼓走四方”的苦難和辛酸。

  大包干紀念館、沈浩先進事跡紀念館、沈浩墓,是人們探訪的鳳陽新地標。

  這些新舊地標集於鳳陽,撞擊出震古爍今的歷史拷問:何謂“萬世根本”、“民心所向”?……

  走近位於小崗村公墓中央的沈浩墓,真切感到他與這塊土地的深厚緣分。第一次摁手印,他留下了。又一個3年過去,村民摁下手印將他再度挽留。當小崗村民第三次摁下手印時,他永久地留在了這方土地上!

  小崗人用如此傳統而特別的方式,第一次把一位“外鄉”人請入“宗祠”般神聖的祖墓中。沈浩,以他與小崗村民生死不離的“零距離”,書寫了新時代黨和人民血肉相連的感人篇章!

  墓園安眠的,都是小崗逝去的先人和鄉親,包括當年“托孤”摁印、敢為天下先的小崗村民,他們的墓碑上,醒目刻著“大包干領頭人”。沈浩和他們在一起,守望著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守望著千百年來的期冀與夢想,守望著共同奮斗迎來的收獲和幸福!

  “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這是沈浩最愛說的一句話,是他不變的生命定位和良心叩問。

  “如果能用我的生命換取小崗村的發展,我將無怨無悔。”堅定的奉獻精神,宣示著對人民的無比熱愛、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

  與人民生死與共的人生追求,決定了人民與他生死不離的生命榮光!

  “選擇小崗,選擇留下

  我的回答很響亮 也很徹底

  倘若時光可以倒流

  能否再給我三天的時間

  身為人子 身為人夫 身為人父

  尤其是身為人民的兒子

  我對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愛得深沉……”

  默念著人們與沈浩的心靈對話,回望沈浩墓的庄嚴墓碑,一個偉大的聲音震響心中——

  “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廖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喬業瓊、秦華)
相關專題
· 沈浩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