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聯
“下基層說你裝模作樣,不下基層說你官僚主義,如何才是好?”最近,一些地方黨員領導干部深入基層體察民情,掃大街、坐公交車、訪貧困戶等,網上常有“作秀”的質疑聲批評聲,讓一些黨員干部也陷入了困惑。
勇於直面質疑批評,科學分析質疑批評,妥善回應質疑批評——這應是當下黨員干部改作風需掌握的基本功,也是對我們作風建設的一次現實考驗。
有人說,隨著時代變化、社會開放以及傳媒手段和資訊渠道的多元,我們已進入一個眾聲喧嘩的質疑時代。這個定義是否准確姑且不論,看待問題會有多重視角、會產生不同觀點意見,卻是不爭的事實。盡管走基層、聽民聲、訪民情、解民憂是中央對各級機關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的一貫要求,也是黨員干部的職責所在、使命所系,也難免有不同聲音,黨員干部應容得下刺耳的話,保持定力不動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對中國共產黨而言,要容得下尖銳批評,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與此同時,面對質疑和批評,還需要不斷反思,聽懂質疑批評聲背后的期許。網友質疑批評一些黨員干部深入基層的一些舉動是“作秀”,或許是冤枉了這些干部,但說這些干部過去深入基層不夠,或許也不冤枉。因此,此時的批評,與其說是對這些看似突兀舉動的批評,不如說是對部分黨員干部過去很少深入基層的批評。黨員干部應從刺耳的批評聲中,看到作風建設的緊迫,看到作風建設與群眾期待之間的距離。
個別黨員干部走基層,在“走”的形式上動腦筋搞“創新”,甚至追求“新招式”,以期讓人“眼前一亮”,無疑陷入了另一誤區。盡管時代變遷,黨員干部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也在變化,但好的作風傳統仍不能丟,“嚼別人嚼過的饃沒味”的務實精神不能丟。焦裕祿經常鑽進農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這一做法簡簡單單卻實實在在,時至今日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弘揚。
黨員干部深入基層,關鍵在一個“入”字,不僅要進村入戶,更要融入群眾生活,進入群眾內心世界。這就需要我們在“實”字上下功夫,帶著真情去,帶著“趕考”的任務去,帶著問題回,帶著民意歸﹔既要善於辦實事,又不能僅僅滿足於辦些實事。同時,還要在“常”字上下力氣。黨員領導干部隻有常下基層、常露面,群眾才會見“官”不怪,才會消弭一些誤會或偏見,才能將矛盾化解在基層,才能讓更多的黨員干部接上“地氣”消除“官氣”。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