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斌 隋翔宇
不讓開發商介入拆遷、劃片實施不斷水電……萊州做法收獲群眾高滿意度
雖然設計圖紙上早有規劃,但萊州市城港路街道東郎子埠村新建小區西大門的修建,推遲了將近兩年的時間。4月4日,來到大門施工現場,一處平房院落很快就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平房正好位於大門通往外面道路的正中,十分顯眼。
這裡是東郎子埠村民姜冠軍曾經的“家”。2010年10月,村裡啟動舊村改造一、二期工程,245棟平房被推倒之后,建起了一片新的住宅樓。姜冠軍的平房也在規劃的范圍之內,但他不同意在改造協議書上簽字。“當時我的老母親80多歲,一輩子習慣住平房,不願意搬﹔另外聽說有的村拆了之后改造慢,家裡人擔心會長時間出去躲遷。”他說。
根據萊州市舊村改造的規定,村庄要實施改造,村民同意率至少要達到95%。在東郎子埠村270多戶村民中,包括姜冠軍在內共有11戶拒絕搬遷,成為不願服從多數的一方。這樣帶來的結果是,“拒遷者”的房子仍原樣保存,不斷水,不斷電,村委默默地等他們“回心轉意”。但他們失去了享受村裡福利的資格。
停發不搬遷村民的福利是否合理?東郎子埠村黨支書兼村主任孫維澤認為村裡的這個決定並沒有錯。“我2007年10月選任村委會主任,當時村裡賬面上的錢扣掉外債,給兩委成員發工資都困難。所謂福利從這幾年才有,其實是舊村改造收益對村民的返還。沒參與舊村改造的,自然沒有資格享受。”他說。
在工程開始之后,拒遷村民和村委會之間的“談判”仍然沒有中斷。孫維澤多次和村裡其他干部到姜冠軍的家中做工作。雖然雙方有過不少次爭吵和不愉快,但並沒有徹底撕破臉皮,“到底是一個村的,見面還是要打招呼。”孫維澤說。
萊州市開發區與城港路街道合並辦公,其規劃建設局局長薛子貞認為,對於兩者之間這種“既矛盾又不激烈沖突”的微妙關系,開發商未介入拆遷環節是一個重要原因。
“‘先拆后建’‘不拆不建’‘不讓開發商介入拆遷’是萊州舊村改造遵循的幾大原則,在拆遷環節,完全是由村委會負責溝通村民,鎮街從中協調﹔拆遷完畢之后,才允許開發商進行建設。這樣避免了開發商與村民的直接接觸,就不容易產生嚴重的對立情緒。”薛子貞說。
“萊州的政策相對靈活,我們把一個村劃片對待,每個片五六十戶,隻要全同意了,就可開工建設。在少數村民不同意改造的情況下,既尊重他們的意見,也考慮多數群眾的利益,不影響改造速度,這也是一大創新。”他介紹。
這種做法一定程度上確實收到了效果。萊州市住建局的統計資料顯示,該市自2009年之后進入城鎮化提速階段,此后3年當中啟動舊村改造項目40多個,完成農村舊房改造15536戶。同樣在這段時間內,萊州在全省“藍黃”兩區51個縣市滿意度調查中位列第二,在煙台市連續三年居首。“這能說明我們的做法得到了絕大部分群眾的理解和認可。”萊州市委書記李明認為。
姜冠軍和村委會的談判在持續了兩年多之后,終於有了結果。2013年初,在老母親已經去世和其他村民搬入安置房的情況下,姜冠軍同意以“1平米平房換1平米樓房”的條件搬離自己的平房。“樓房條件比以前好,還能領村裡發的東西,不再感覺‘低人一等’。”他感嘆。
共有6戶村民陸續通過協商方式同意拆遷搬離平房,“少數”進一步縮減到了5戶。“對於他們,我們接著做工作唄,四年都這麼過來了,隻要他們不同意拆,我們就等。”孫維澤說。
“在舊村改造拆遷中,多數人的意見是決策的前提,但少數人的權益也該得到照顧。”山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忠武評價。他建議,相關部門應當以調查訪談等形式了解少數人的訴求,如果是合理訴求,應當予以滿足﹔如果是誤解政策,應當加以詳細說明﹔確是胡攪蠻纏,則可訴諸法律的途徑予以解決。“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不能通過粗暴的方式來解決。”他認為。(記者 吳洪斌 隋翔宇 通訊員 潘書民)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