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姚雪青
2014年04月10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普通院校更需有人來傳播普及馬克思主義”
“賈老師,我還想寫本書。如果我能活下去,我希望我們能合作﹔如果活不成,我希望你替我研究下去。”這是王強臨終前發出的最后一條短信。
短信的另一頭,鹽城師范學院教師賈后明看到后泣不成聲。
在王強去世以后,賈后明和其他幾位老師接過了他生前心心念念的國家課題和研究資料,花了一年多時間,終於將171頁的初稿完成。
“因為王強研究做得好,我是沖著他來這所學校的。”賈后明介紹,王強的研究方向是中共黨史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其中對“勞資兩利”政策的研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但這也是一個相對冷門、不太容易產生重大成果的領域,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甘坐冷板凳的精神。
在王強家中的書櫃裡,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幾百本中共黨史、馬克思主義理論書籍,許多書中還夾著一些小紙片、貼著幾張小紙條。寫論文時為了尋找一句話的出處,他到處查資料。“他總說查証不到寧願不用。”孫衛芳介紹,“家裡4萬多元的書籍,好多是辛苦淘來的。”
經過多年的研究積累,2006年,王強申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共產黨“勞資兩利”政策的歷史分析與現實啟示》並成功獲批。2008年6月,申報並成功獲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共產黨保障雇工權益的政策、實踐與經驗研究(1921—1956)》。
“2011年,王強從第一次病危的昏迷中醒來,第一句話就對我講,‘學科建設怎麼樣?我現在還有時間思考學科建設’。”鹽城師范學院黨委書記成長春每次回憶起這一幕都唏噓不已,“我院地處蘇北,曾是教育與學術的窪地。也有北京和南京的高校向王強拋來橄欖枝。他婉拒說,小院校更需要有人來傳播、普及馬克思主義。”有一次,學院的青年教師王志國請他幫忙修改博士論文,當王志國第二天打開電腦時,他驚呆了:郵箱裡居然有三封修改建議稿,發信時間分別是早晨5點50分、6點39分、7點06分。
“我深愛著我們的黨和我的理論方向”
“思想政治理論課往往顯得枯燥。但王強上課,教室裡不時有掌聲、笑聲傳來。我和其他老師很是驚訝:王強有什麼秘訣?”王強生前同事、鹽城師范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室教師宋敏抱著好奇心去聽他的課。
那天,王強在體育學院上《毛澤東思想概論》。他特意穿了一身運動服,拉近了與同學們的距離。王強首先問:“毛澤東最喜歡的體育運動是什麼?”很快有人說“游泳”。他又問:“毛澤東發表的第一篇論文是什麼?”課堂頓時安靜下來,他轉身在黑板上寫下五個大字:體育之研究。“啊?毛澤東還研究過體育?”學生們來了興趣……
“我上大學時數學很好,本想轉系,但聽了王強老師的課就改變了主意。”98屆學生陳萬寶回憶,在校期間,王強時常組織學生走出校門、深入社區、企業和農村,感受現實中的馬克思主義,從中尋找鮮活的教學案例。生病住院期間,他還向醫護人員和病友講解共產黨黨史。他說,“我深愛著我們的黨和我的理論方向,隻要活著一天,就要傳承和發展它們。”
陳萬寶畢業后來到洪澤湖一個漁民子弟學校當了政治課老師。由於條件艱苦,他感到迷茫和失落。王強鼓勵他說,“創立馬克思主義是艱辛的,傳播和實踐馬克思主義同樣充滿艱辛”。陳萬寶把王強傳授的講課經驗用在了教學實踐上,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歡迎。現在,陳萬寶已在昆山創辦了一家律師事務所,成立了黨支部,並競聘了“勞動爭議人民調解工作室”的公益性崗位,去年為500多名勞動者挽回了近6000萬元的損失。
“王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信仰如鐵。”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焦建俊說。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10日 06 版)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人物事跡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