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傳承節日文化 弘揚核心價值

“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十年回眸

2014年04月04日08: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滿腔熱忱·共同攜手·生動實踐——

各地各部門舉措頻頻,讓“我們的節日”與時代同頻共振、與百姓緊密相連

“永遠為人民服務”“心底無私天地寬”等詞語的謎底是什麼?今年元宵節當天,北京朝陽區雙井街道光環社區張燈結彩,“元宵節廉政燈謎會暨正月十五猜謎樂”活動在此拉開帷幕。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與文明祥和的氛圍吸引來很多小區的居民參加。

這是各地各部門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中出現的一幕。10年來,各地各有關部門不斷探索新思路,運用新形式,深入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積極創新傳統節日的形式,不斷推動主題活動深入開展。

——堅持價值引領,為主題活動注入精氣神。各地注重把深化中國夢宣傳教育作為重大主題,融入節日活動中,引導人們暢談夢想、展望未來,進一步堅定走好中國道路、實現中國夢的信念信心。利用傳統節日走訪慰問道德模范、身邊好人,邀請他們作為重要嘉賓參加群眾聯歡,表達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對他們的尊重和褒獎。春節的辭舊迎新、祝福美好,清明節的慎終追遠、緬懷先人,端午節的家國情懷、愛國精神,七夕節的忠於愛情、家庭和睦,中秋節的闔家團圓、喜慶豐收,重陽節的尊老敬老、厚德仁愛,等等,每一項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雖然不同,但都緊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弘揚這個大主題,傳遞著社會正能量。

——堅持文化涵育,突出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寧波通過舉辦“阿拉”非遺匯系列文化活動,形成了鎮海正月十五花燈會、東錢湖傳統端午龍舟競渡等大型民俗聚會,同時建立完善寧波民俗博物館、象山謝才華剪紙館等民俗陳列館,讓主題活動成為民俗文化的紐帶。南京市通過建立“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示范基地,恢復了“柴龍舞”“浦口侯沖手獅舞”“高淳東壩大馬燈”“秦淮彩燈”等一批具有濃郁地域特色和傳統文化特征的民俗文化。福州市開展傳統節日非遺文化進校園、進課堂活動,組織文藝院團以及非遺傳承人走進全市中小學校課堂,為孩子們上演閩劇、伬唱、福州評話、福州方言歌曲演唱等,開設花燈制作技藝、軟木畫制作、香店拳拳法等傳統技藝教學第二課堂,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家鄉的特色文化。正是“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讓各地一大批民間民族文化和習俗得以傳承並重放異彩,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堅持融入群眾,精心組織傳統節慶活動。北京市依托國家大劇院,利用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連續多年推出“高雅藝術殿堂文明行”活動,每年有1000多名市民走上國家大劇院的舞台,數十萬名群眾參與活動。武漢市百步亭社區連續三年春節期間舉辦“全國社區網絡春晚”,全部節目由社區居民自編自導自演。2014“中國夢·社區美”第三屆全國社區網絡春晚,吸引全國6700多個“粉絲社區”參與,近10萬居民熱情參演,各地報送節目8340個,晚會總點擊突破2.5億人次,300多家網站、10余家電視台播出。一些地方還利用傳統節日,組織中小學生自辦節日小報,通過這種趣味性濃、參與面廣、簡便易行、寓教於樂的獨特形式,引導青少年了解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

與此同時,各地各有關部門發揮大眾傳媒的作用,營造傳統節日濃厚氛圍。中央和地方媒體舉辦的“中華長歌行”“文化視點”和各類特別節目、專欄專題,通過文化名人、民俗專家和觀眾現場訪談、體驗互動等形式,深入挖掘傳統節日的思想內涵,闡釋傳統節日在當今的現實意義。

社會各界普遍反映,10年來,“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在深化節日主題、突出文化內涵、群眾廣泛參與、利用好新聞媒體等各方面狠下功夫,進一步推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弘揚了中華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提高了活動的群眾參與度,營造了更加濃厚的節日氛圍。

蓬勃發展·廣泛參與·深刻影響——

“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熱在基層、熱在群眾、熱在媒體,迸發出勃勃生機與無窮魅力

“開廟了!”2014年春節前夕,伴隨著威武的三國鼓陣和夢幻的火舞,4組市民代表和四川成都武侯祠博物館職工代表於1月28日晚共同按下開廟機關,成都武侯祠大廟會正式開始。與此同時,3000余場群眾文化活動的“文化大禮包”也逐漸“派發”到成都市民手中。

春節、元宵節期間,市民歡歡喜喜逛廟會、燈會﹔清明節期間,群眾開展鮮花祭祀、網上祭奠、清明詩會等文明祭祀活動﹔端午節期間,舉辦賽龍舟、劃旱船等活動﹔中秋節期間,舉辦民俗社區團圓賞月等活動……10年來,隨著主題活動的常態化、群眾化、社會化,傳統節日進一步在挖掘中拓展、在參與中弘揚、在傳承中賡續。

我們看到經典誦讀的無窮魅力。如2013年12月,山東淄博市舉辦“傳承文明、共筑夢想”我們的節日經典誦讀活動。台上,朗誦者酣暢淋漓﹔台下,聆聽者聚精會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由此得到傳承和弘揚。

我們看到民俗文化的深刻影響。每年端午節,古鎮歸州都彌漫著艾葉和粽子的香氣,老人們包粽子,姑娘們則戴著艾葉花環扎香包、繡鞋墊﹔孩子們在木盆中用艾葉水沐浴,並歡快地拍打著水花。

我們看到傳統節日倡導的文明新風。廣泛開展“鄰裡守望”志願服務,組織扶老助殘、文體活動、醫療保健、治安防范等活動,大力弘揚助人為樂的中華傳統美德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中山市從1987年起,每年春節元宵節都舉辦慈善萬人行活動,從最初1.8萬人巡游、10萬人捐款,發展到現在每年逾5萬人巡游、過百萬人捐款,2013年捐款總額達到8669.5萬元,成為全體市民行善立德、歡慶節日的嘉年華。

我們還看到人們對自然和快樂的無限向往。如每年苗族花山節,廣大苗族兒女都身著節日盛裝聚在一起進行斗牛、對歌等活動﹔2013年重陽節當天,四川南充1萬多人走出家門,來到西山和凌雲山登高望遠。

10年來,“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和教育效果,推動傳統節日不斷與現代生活相融合,成為人們心中的愛國節、文化節、孝老節、仁愛節、節儉節、綠色節、情感節,展示出與時代發展同向而行的強大正效應。

展望未來,“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必將讓我們的節日與時俱進、更好傳承,在播撒精神文明建設時代強音的歷史進程中,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新華社北京4月3日電 記者隋笑飛)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04日 04 版)

上一頁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