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苑
去年以來,廣西15家金融機構和23家柳州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大力推動柳州市小微企業創新發展。圖為柳州市一家小企業職工在生產洗衣機電子元件板。 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攝
在南京大光路上的一幢辦公樓裡,張樹民和牟秀濤的小企業“比鄰而居”。他們是老鄉,也都是某大型連鎖超市的供應商。多年來,他們一直為超市供貨,但由於資金短缺,無法完全放開手腳,尤其是在超市備貨旺季往往隻能“干著急”。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缺少抵押物、找不到合適擔保的情況下,北京銀行新推出的“商超”批量融資模式讓他們順利貸到了款。
在我國,小微企業數量龐大、千差萬別。在為小微企業提供有效金融服務過程中,如何讓這些小微企業“避短揚長”,用集群優勢代替單打獨斗?近段時間以來,多家銀行創新推出“批量”融資模式,有效緩解了小企業融資難,同時銀行也實現了風險控制與規模效益的雙贏。
供應鏈融資破解“融資難”
“小企業經營難,難就難在周轉資金上。一方面是超市貨品要及時上架,另一方面是沒抵押物,很難申請到貸款。”張樹民和牟秀濤的境遇不是個案。在南京,像他們一樣為同一超市服務的小型供應商達600多家。這些供應商一般規模較小、單戶融資能力較弱﹔對銀行而言,風險控制措施無法落實,同時也面臨著“一對一”操作帶來的業務效率低和規模不經濟等問題。
北京銀行南京分行從該超市供應鏈系統入手,對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展開充分調研,專項制定供應商批量授信方案,提出直接以供應商在超市的應收賬款質押為擔保方式,解決了一批小供應商的難題。張樹民告訴記者,在提交了申請材料后僅一周時間,就順利獲批200萬元的授信額度。
同樣是以供應鏈為切入口,華夏銀行打造出“平台金融”業務模式,對接核心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掌握核心客戶與上下游小企業交易中的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據此為相關企業提供融資。由於掌握了真實貿易背景,有效破解了“信息不對稱、擔保不充分”的難題。此外,中國銀行、中信銀行、郵儲銀行等也紛紛創新供應鏈金融模式,為企業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務。
集群批量融資突破“點對點”
近年來山東省縣域經濟發展迅速,生產總值超過100億元的縣市區達到136個,以博興為代表的較發達地區產業特色明顯。作為博興縣的重要支柱產業,板材、廚具產業擁有數量較多、分布密集的加工企業,但企業規模普遍較小,有的僅有2條生產線。由於受到企業規模限制,且沒有優質抵押物,融資難一直制約著企業發展。
通過對博興縣當地企業的摸底調查,北京銀行濟南分行依托當地政府、擔保公司和行業協會,按照企業行業、規模建立多層次業務沙盤,進行縣域大中小企業的批量、高效開發。同時,引入北京銀行商圈類專門貸款“商戶貸”。截至目前,通過批量開發的方式已為50余家中小企業發放貸款4億多元,有力支持了企業發展。
據了解,目前建設銀行、華夏銀行等也都逐步以商圈、園區等為重點,“批量”為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產業集群、商圈市場、供應鏈上下游的小微企業,就像是大樹上的枝葉,批量開發對於銀行來說有助於整體把握信貸風險﹔而小微企業在集群和供應鏈中具有群聚效應,操作模式易於復制,突破了“點對點”的操作局限,有效地破解了小微企業質押貸款難題。
互聯網技術支撐模式創新
金融服務實現批量化開發,需要技術和思路上的不斷創新。目前銀行業內出現的“信貸工廠”模式不得不提。所謂“信貸工廠”,就是銀行像工廠標准化制造產品一樣,對貸款的設計、申報、審批、發放、風控等業務,按照“流水線”作業方式進行批量操作。
作為國內率先推出“信貸工廠”模式的大型商業銀行,建設銀行目前已有286家“信貸工廠”小企業經營中心。據建設銀行鄭州金水支行行長助理王麗萍介紹,按照“信貸工廠”流程,銀行從受理申請到發放貸款,全部在“信貸工廠”內完成,小微企業貸款辦理時間平均僅10個工作日。
與此同時,不少銀行也依托網銀,推出網上批量服務模式。比如建設銀行的“善融貸”採用“預授信”方式,依托銀行自有網絡商務平台,無需抵押物,以客戶持續有效的結算量、日均金融資產為依據,改變了以往依賴企業財務報表的分析方法,注重於對小微企業及企業主的履約能力、資信狀況及資產情況的分析。
“批量”融資模式是銀行業創新服務小微企業的生動實踐。小微企業的健康發展,需要金融“活水”澆灌。不斷創新信貸服務模式,也有利於銀行轉變“一對一”的經營理念,轉而鎖定企業集群,實現“搭渠道、選客戶、控風險、上規模”的有機結合,在開拓新市場的同時降低經營風險,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