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孝剛
抗氧訓練,在挑戰極限中錘煉血性。 李 翔攝
礪兵高原,既是駕駛員,更是戰斗員。 李一鳴攝
編者按
習主席強調指出,和平時期,決不能把兵帶嬌氣了,威武之師還得威武,軍人還得有血性。貫徹落實習主席重要指示,大力培育官兵的“虎狼之氣”,既是能打仗、打勝仗的責任擔當,更是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必然要求。
蘭州軍區某汽車團是一支誕生於抗美援朝戰場的英雄部隊,在戰火硝煙中構筑起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留下了“當兵不怕苦、訓練不怕累、打仗不怕死”的精神財富。在強軍興軍征途上,該團傳承發揚“三不怕”精神,激勵官兵甘於吃苦奉獻,敢於流血犧牲,成為這支高原鐵騎不畏艱險、一往無前的精神支柱。
“當兵來到汽車團,高原一架交給咱﹔軟腿的別來這昆侖山,膽小的莫跑天邊邊……”初春的青藏高原乍暖還寒,蘭州軍區某汽車團運輸車隊再次出征,官兵豪邁的歌聲伴隨著馬達轟鳴,匯成一曲令人熱血沸騰的強軍樂章。
這支擁有輝煌歷史的高原鐵騎,常年奮戰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運輸線上,環境惡劣,險象環生,是什麼激勵官兵闖過一道道“鬼門關”,越是艱險越向前?正在這裡指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的蘭州軍區聯勤部政治部主任徐鵬介紹說,該團傳承弘揚在戰火硝煙中形成的“當兵不怕苦、訓練不怕累、打仗不怕死”精神,為官兵注入了延綿不絕的強軍能量。
工作生活條件好了,吃苦精神不是不需要了,而是更重要了——
選擇高原,就是選擇吃苦奉獻
去年新兵剛到部隊后,聽說當的是汽車兵,心裡挺樂呵,天天開著車在藍天白雲下馳騁,多風光!
團裡組織新兵問卷調查,在“到高原當兵,你是否做好吃苦准備”這一欄裡,近一半的人選擇“沒有”,還有的寫道:“現在日子越來越好,干嗎還提倡吃苦?”
沒過多久,新戰士們就知道了,青藏線雪峰林立、氣候反常、高寒缺氧、風沙肆虐,自然環境遠不是想像中那樣詩意浪漫。平時執勤的運輸線路況復雜,經常還會遇到暴風雪、山體滑坡、道路塌陷等意想不到的艱難困苦,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
“青藏線艱險無比,來這裡當兵,就要准備吃苦。我們給新兵上的第一堂課,就是‘當兵不怕苦’。”團政委白敏介紹說,他們圍繞“學優良傳統、育過硬作風”“學英模事跡、育軍人血性”,組織新戰士學習團隊參加抗美援朝、邊境作戰、玉樹舟曲搶險救災的光輝歷程,引導大家牢記“家譜”,當好“高原鐵騎”接班人。
雪域昆侖,千裡無人區,有一潭碧水叫做“振泉湖”。這是一個用戰士名字命名的湖泊。40年前,該團九連戰士李振泉在無人區單車執行測繪運輸任務時,車輛陷入一個無名湖邊的泥潭,為搶救車輛,他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在淤泥中奮戰7個多小時,導致感冒轉為肺水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了紀念他,測繪隊員把這個無名湖命名為“振泉湖”。
去年底,新兵第一次上線執勤,車隊經過這裡,向李振泉烈士鳴笛致敬。指導員現場開展隨機教育,讓新戰士們深受觸動:“高原汽車兵的使命如此光榮,任務如此艱巨,沒有吃苦奉獻精神,怎麼可能完成任務?”
海拔高,矢志強軍的追求要更高﹔氧氣缺,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能缺。面對艱難困苦的考驗,該團大力弘揚“三不怕”精神,官兵們扎根高原、無私奉獻的信念始終沒有改變。
“現在工作生活條件大大改善,官兵吃的苦比以前少多了。但是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高原官兵精神需求、感情生活方面的苦處更加凸顯。吃苦奉獻精神不是不需要了,而是更重要了。”團長潘平講述了一段往事——
2010年8月初,戰士王騰騰的未婚妻特意請假來團裡准備結婚。正在拍結婚照時,婚紗店的收音機裡播發了舟曲發生特大泥石流的新聞,王騰騰來不及等妻子卸妝便匆忙趕回團隊,當天晚上就奔赴舟曲搶險。有一次回團裡裝載物資,他看見未婚妻就在遠處眺望車隊,卻沒空過去跟她說句話,再硬朗的漢子也掉下了眼淚。最終,眼看假期快到,王騰騰的未婚妻遺憾地踏上了回鄉的列車,一步一回頭的場景讓人心酸不已。
“選擇高原,就意味著把吃苦當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潘平深有感觸地告訴筆者:“這裡確實苦,可它再苦也是祖國的一部分,總得有人來建設它、保衛它。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汽車兵既要成為優秀駕駛員,更要成為合格戰斗員——
訓練場上不怕累,當兵的感覺才到位
3月7日,筆者跟隨該團參加野外訓練。車輛上路沒一會兒,突然飄來滾滾黃煙。“不好,前方施放毒氣!”官兵迅速穿戴防毒面具,操控車輛快速通過染毒地帶。緊接著,前方遭遇小股“敵人”襲擾,駕駛員立即停車,拿起武器擊退“敵軍”,搶修受損的車輛裝備……
走下訓練場,下士王振剛感嘆地對筆者說:“第一次參加實戰化訓練,讓我認清了自己充其量算個合格的‘車把式’,離合格的‘汽車兵’還有差距。”
和王振剛一樣,不少官兵剛來到團裡時,都存在一定的思想誤區,有的認為作為汽車兵,把好方向盤就行了﹔有的認為就算打起仗來,我們也是在后方保障運輸,上陣殺敵是前線的事情﹔還有的感到在高原跑運輸已經很辛苦了,不願再受苦受累搞訓練……
官兵們還記得前幾年接受上級抽考時的尷尬場景:有個連隊軍事共同課目考核成績不理想,有的干部骨干手槍射擊5發脫靶3發,一些官兵5公裡測試比規定時間慢了2分多鐘。
“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這是前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經驗,絕不能在我們手上丟掉了!”團黨委議訓會上,人稱“牦牛團長”的潘平大發雷霆,“大家到團史館看看,老前輩是怎麼訓練的,他們靠什麼在抗美援朝前線筑起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
黨委“一班人”達成共識,汽車團既是運輸隊更是戰斗隊,既要培養優秀駕駛員,更要培養合格戰斗員,運輸任務再重、工作再累,也要保証軍事訓練時間和效果。
車輪一動,就是出征。該團堅持把軍事訓練貫穿於每一趟運輸任務中,積極開展野戰條件下復雜道路駕駛、夜間閉燈駕駛、彈坑路駕駛、途中急救等技能訓練,加強單兵戰術、野戰生存、車輛隱蔽偽裝等防衛課目訓練,提高駕駛員戰場駕駛應用能力和戰場生存能力。
訓練場上不怕累,當兵的感覺才到位。去年8月,該團機動到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地區野外駐訓,白天氣溫高達36攝氏度,夜間又降到零下20多攝氏度,官兵們在“一日見四季”的惡劣環境中練意志、練體力、練耐力。許多官兵面孔被紫外線灼傷,多次脫皮、起水泡,還有的因為高原反應頭痛難忍,夜裡難以入睡,就用背包帶系在頭上減輕痛苦。官兵們說,訓練越逼近實戰越來勁,越挑戰極限越興奮。
打仗的這根弦鬆了,“和平兵”的思想就會潛滋暗長——
不畏戰、不怕死,血性基因一脈相傳
有一個道理不用講,軍人就該上戰場。“打仗的這根弦鬆了,‘和平兵’的思想就會潛滋暗長。”團政委白敏告訴筆者,看著青藏線上每天來來往往的地方車隊,他常常想,高原汽車兵和他們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是隨時准備打仗,隨時准備為國犧牲奉獻!
去年7月,岷縣發生地震,該團奉命緊急馳援。進至救災點還有5公裡時,由於連續下雨路滑,一輛車躲避行人時滑到了懸崖邊,左前輪完全懸空,車子搖搖晃晃,隨時都有可能掉進深不見底的山谷。
關鍵時刻,帶隊的團副參謀長焦正站了出來。他找來繩子,一頭系在路邊一棵大樹上,另一頭系在自己腰上,輕輕地爬上車,將駕駛員接下來,自己慢慢地挪進駕駛室。點火啟動,車子開始向右后方緩緩移動,經過20多分鐘的謹慎操作,焦正和車輛終於成功脫險。
不畏戰、不怕死,是該團一脈相傳的血性基因。在“學戰史、講戰例、頌戰將”故事會上,官兵最愛聽的是抗美援朝期間的英雄故事。那一年,該團奉命給一線官兵運送彈藥和物資,夜間返回途中被狡猾的敵機盯上了,車隊受到瘋狂掃射。危急時刻,六連班長王亞南作為頭車司機,為了整個車隊的安全,毅然打開大燈,從一個岔路口拐出去把敵機引開。他足足開出60多公裡,吸引敵機一路緊追狂轟濫炸,直到身上中彈,壯烈犧牲。
如今,歷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新一代官兵手上。該團廣泛開展“沙場洒熱血,誓死寫忠誠”主題演講、革命軍人生死觀網上大討論、戰爭電影展映、戰斗格言征集等教育活動,引導官兵將“打仗不怕死”的精神滲進骨髓、融入血脈、化作行動,在生死考驗面前,像團隊前輩一樣敢於獻身。
有血性的部隊培養有血性的兵。那一年,青海瑪多遭遇百年不遇的大雪災,團隊奉命搶險救災。車隊剛翻過海拔4000多米的河卡山,前方山體垮塌,道路狹窄,下面就是幾十米深的懸崖,稍有不慎就會車毀人亡。“災區等著我們的物資,我有把握,讓我來開。”戰士崔恩剛主動請纓,憑著過硬的技術和心理素質,獨自把20多台運輸車一輛一輛開過去。完成任務后,他才發覺,嘴唇都被自己咬破了。
眼睛往遠看,才能看到硝煙﹔肩膀往上頂,才能扛起責任。在“三不怕”精神的滋養下,該團先后涌現出一大批如李振泉、崔恩剛、趙連臣一樣的先進典型,圓滿完成了青藏鐵路勘測保障、青海瑪多特大雪災救災物資搶運、隴南抗震救災、玉樹抗震救災和舟曲抗洪搶險等重大任務。在強軍興軍征途上,“三不怕”精神歷久彌新,構筑起高原汽車兵的精神高地。
相關鏈接
1950年,鴨綠江邊烽煙四起,蘭州軍區某汽車團在大興安嶺組建不到一個月,就投身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朝鮮戰場。官兵們靠“當兵不怕苦、訓練不怕累、打仗不怕死”的戰斗精神,冒著槍林彈雨向前線源源不斷運送物資,用血肉之軀筑起了一條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首任政委王景周被朝鮮領導人授予“國際主義戰士”榮譽稱號。
60多年過去了,團隊歷經3次換防,先后完成了邊境作戰,剛果(金)維和,青藏鐵路勘察,隴南、玉樹、岷縣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運輸保障,舟曲抗洪搶險等重大任務,任務保障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譽為“高原鐵騎”。先后有200多名官兵被表彰為全國、全軍或軍區各類先進個人。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