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養老產業被視為朝陽產業,但目前大陸超過一半的民營養老院處於虧損或不賺錢的狀態。2003年,台資安心養老院試水福州,成為我省首家“吃螃蟹”的台資養老院,至今已成立3家直營、6家連鎖養老院——

一家台資養老院的本土化實踐

陳夢婕

2014年03月13日08:57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一家台資養老院的本土化實踐

管理:“身心靈”全照護

每天上午九點是安心護理院最熱鬧的時候,老人們集中在一起,跟著護理院裡的護工做個健康操。天氣晴好的時候,老人們還會到戶外踢踢球,或者丟沙包,高興起來像個孩子(右圖)。

葉青在安心護理院工作快一年,是華南女子學院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的第一屆畢業生。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在這裡可以得到全面實踐。而她最高興的是,護理院定期還會請台灣專家過來培訓,帶來先進的老年護理理念。

台灣地區早於大陸進入老齡化社會,早在上世紀80年代,台灣養老服務產業就已啟動。安心護理院創辦人林萬知的母親1988年在台北創辦了她的第一家養老院,其家族在台北開辦的兩家養老院,均被台北市政府評為甲等績優機構。

林萬知告訴記者,台灣養老服務業推行的是“身心靈”全人性化照顧,不僅注重身體照顧,也強調關愛老年人的心靈。因此,首先在環境色調的布置上,安心護理院都採用粉紅色及橘紅色。老人在剛來護理院時,心理都是很脆弱的,這種情況下,暖色調能對他們的情緒起到安定作用。

此外,護理院還把老人進行分類,針對不同的情況進行心理安撫治療。例如有的老人喜歡聽音樂,在他心情不好時就給他放些他喜歡的音樂。護理院二樓的痴呆老人專區設置了懷舊走廊,走廊牆上挂著蓑衣、鋤頭、鐮刀等。有時遇到老人情緒焦躁無法安撫時,護工就把他們帶到這裡和他們聊聊往事,這些舊物會勾起他們的一些美好回憶,老人的情緒也就慢慢平復。

每個周末,護理院都會開設手工課程,請老師來教老人們做一些簡單的手工作品。老人們親手制作的紙燈籠、千紙鶴等作品會寫上老人的名字放在一個展示櫥窗裡。這樣,老人們會覺得自己是老有所用的。

定位:從自理到護理

2002年,祖籍長樂的林萬知第一次到福州考察養老產業。他發現,當時,福州的養老院硬件和台灣相比還比較落后,使用的是普通的鐵架床,沒有護欄,很不安全。而護工與老人的互動多僅

限於生理上的照料,交流非常少。

林萬知嗅到了商機。2003年,林萬知在福州開了他在大陸的第一家養老院——洪山養老院。不過,第一年的情況並不盡如人意,僅收到40多位老人。林萬知發現,在大陸,老人自理型的養老院收費普遍低,利潤自然也低。而要做高端高收費的又沒人來。並且,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更多還是願意在家養老,有時住兩天又回家了,流動性較大。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林萬知決定將養老院從自理型調整為護理型,把服務對象定位在中風偏癱、老年痴呆、褥瘡、骨折、植物人等半護理或全護理型老人。效果立竿見影,第二年入住率就翻了一番。

張伯伯是兩年前到安心護理院的。剛來時,身上長了8個褥瘡,在護理院住了半年就痊愈了。他告訴記者,在護理院,護工都是有豐富護理知識和經驗的專業人員,例如對有褥瘡的老人按規定兩小時翻一次身,十分規范。對於生活無法自理的老人來說,在家請保姆花的錢和在養老院其實差不多。

此外,傳統養老院通常一個護工什麼都做,平均一個人隻能照顧三至四個老人。安心護理院則把任務條塊切割,洗衣、衛生、醫療照顧等全部由專人負責,各司其職,人均能照顧7到8個老人。效率提高了,人員成本下降了1/3。

多元化:連鎖經營與養老社區

從2003年創辦第一家養老院至今,林萬知也記不清接到多少咨詢電話。他告訴記者,盡管養老產業被視作“夕陽事業,朝陽行業”,許多人希望能從中分一杯羹,但卻不得其門而入。因此,為了將台灣老年專業護理經驗在大陸快速復制推廣,去年,林萬知成立了中孝集團,展開加盟連鎖化經營。從規劃籌建、護工培訓到經營管理輔導等,全部由集團派出團隊負責。目前,已在浙江、山東、河南等地開了6家加盟連鎖養老院。

除了專業護理型養老院外,林萬知認為,未來,高端養老院和位於市郊的大型養老社區也將是養老市場的重要發展模式。但前者受制於社會理念、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客戶群體還十分有限。而后者在未來3到5年則可以適時介入。這種大型養老社區可內設經濟型老年公寓、度假型小屋、醫院、親

子賓館,甚至老年大學等,集娛樂、醫療、養老於一體。林萬知計劃,未來3年內在閩侯南嶼開辦一個綜合養老社區,老年人可以從行動自如一直住到終老,享受所需的各種養老服務,無須隨著身體的老化奔波更換養老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