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面紋羊首青銅罍(léi) 記者 郭俊鋒攝
青花釉裡紅雲龍紋梅瓶 記者 郭俊鋒攝
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yǎn) 記者 郭俊鋒攝
觀眾在首都博物館觀看江西古代文物精品展 記者 郭俊鋒攝
我國學術界主流觀點曾認為“商文化不過長江”。20世紀80年代后期相繼發現的四川廣漢三星堆祭祀坑和江西新干大洋洲銅器群,顛覆了這一論斷。面對江西商代遺址,中國考古學會原理事長蘇秉琦曾感嘆道:“殷墟文化過長江,江南又一春。”
一批青銅器珍品近日從“長江中游青銅王國”來到北京首都博物館。據悉,此次展覽匯集了江西省內各家博物館160余件(套)珍品,除青銅器外,還有陶瓷器、玉石器、金銀器、絲織品和書畫作品。
青銅重器成亮點
擺在展廳最醒目位置的是有“甗(yǎn)王”之稱的青銅重器——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甗是古代蒸煮容器,這件甗通高105厘米,重78.5公斤,器物龐大,氣魄雄偉,是我國迄今發現的商代最大的連體青銅器,也是商代唯一的四足青銅甗。此甗雙耳上分立雌雄二鹿,回首瞭望,乖巧可愛。“器身立獸是商代江西青銅文化的地域特點。整器一次渾鑄成型,說明當地在商代就已掌握高超的青銅范鑄工藝。”首都博物館青銅器專家馮好介紹。
另一件吸引人眼球的是雙面神人青銅頭像,頭像面部五官似人,卻有獠牙、圓目、闊鼻、尖耳和雙角,半人半神,充滿神秘感。“這種大型青銅頭像僅見於江西,造型奇特。”馮好說,“頭像兩面對稱,可能象征溝通人神的巫師。”
展廳內青銅展品種類繁多。禮器中的食器有鼎、鬲、甗、簋、豆等,酒器有罍、瓿、卣、壺等,樂器有镈、大鐃,兵器有冑、鉞、戈、戟鏃等,用器有杖首、炭箕、廚刀等,工具有斧、鑽、鑿、刻刀等,農具有耜、臿、犁、鐮等。此外還有若干飾件和用途有待研究的雜器。
青銅器是農業文明的產物,展出中的青銅工具和青銅農具雖然沒有禮器精美,但是可以從側面反映出,江西古代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已經相當高了。
據介紹,新干大洋洲的青銅禮器帶有中原文化明顯的痕跡,有些禮器與商代前期器物非常相似,更多器物則體現出殷墟時期風格。有的禮器雖然具有地方特色,但大多數是在中原青銅器的基礎上改造而成。
新干大洋洲青銅禮器也有與中原文化不同之處。其一,器類組合與中原模式有顯著差異。新干大洋洲禮器中“鼎”佔半數以上,並以中原不常見的“扁足鼎”為主。在與酒相關的禮器中,隻有盛酒器和注酒器,而沒有爵、觚等飲酒器,這與“重酒”的商文化大異其趣。其二,新干大洋洲青銅禮器中沒有一件器物鐫刻銘文,而銘文在中原器物上是常見的印記。其三,新干大洋洲青銅禮器上的動物造型表現出濃郁的區域特色,燕尾紋、牛首紋等紋飾都是中原青銅器所少見的風格。
瓷都珍品難得一見
江西有深厚的陶瓷文化積澱,而景德鎮是聞名天下的瓷都。這次展出的瓷器有不少是難得一見的珍品,如江西萬年仙人洞出土的陶片,經測定距今兩萬年,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陶器。元代釉裡紅彩斑貼塑蟠螭龍紋高足轉杯也是珍品之一,此杯被譽為元代釉裡紅瓷器之絕品,高足杯的杯身與把柄分兩段制成,杯身與杯把可自由轉動,當杯身旋轉時,杯內紅色彩斑仿佛天邊晚霞,映襯著杯身上的堆塑龍,似蛟龍在落霞中翻滾。
元代青花釉裡紅堆塑樓閣式人物谷倉則是另一件讓人嘆為觀止的瓷器。據首都博物館瓷器專家裴亞靜介紹說:“這件器物為墓主人儲存糧食之用,由上下兩層和中間的活動式倉門組成,可拆卸,造型復雜,燒制難度高。”四周門廊上有堆塑人物18個,包括舞蹈、奏樂、仕女、侍衛俑等,姿態各異,活靈活現。據介紹,這是目前罕見的有確切紀年的青花釉裡紅瓷器,具有極高研究價值,名列於國家文物局2002年公布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據悉,此次展覽作為江西文化月的一部分,從2月25日持續到5月25日。(記者 郭 超 郭俊鋒)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