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
曾被認為已在春節后悄然退燒的打車應用“燒錢大戰”再起波瀾,背靠騰訊的嘀嘀打車和背靠阿裡巴巴的快的打車於17日和18日先后公布了其新一輪“砸錢”計劃,給“打車軟件扛不住了”的說法迎頭一擊,對入口的爭奪更趨硝煙彌漫。
短兵相接不斷“加碼”
2月17日,嘀嘀打車宣布再次拿出10億元,對消費者的補貼恢復至每單10元,每天3次,司機端每單10元,每天10筆。快的打車應聲而動,在5小時后宣布對消費者補貼增加1元至每單11元,每天2次,司機端高峰期每單10元,每天5單,非高峰期每單5元,每天也是5單。短兵相接“逼”出了高效率,嘀嘀打車18日再度宣布,從18日零點起開啟“游戲補貼”模式,使用嘀嘀打車並且微信支付每次能隨機獲得12元到20元不等高額補貼,每天3次,同時,還對每周使用嘀嘀打車微信支付車費10次以上的用戶,贈送“全民飛機大戰”大禮包。嘀嘀打車運營副總裁張晶表示:“和騰訊游戲合作贈送游戲道具,是嘀嘀打車微信支付營銷活動第三波的重磅炸彈,未來還會有更多更令人興奮的跨界合作呈現。”不過,就在當天晚間,快的打車又將對消費者補貼升至13元。
升級的“燒錢大戰”來自消費者對此的巨大熱情。嘀嘀打車稱,在1月10日到2月9日嘀嘀打車接入微信支付的一個月時間裡,平均每天微信支付訂單數為70萬單,總計約2100萬單,全國補貼4億余元,用戶突破4000萬,較活動前增長了一倍,日均訂單為183萬單。而快的打車隨后宣布,其日訂單數已從補貼活動前的60萬單左右增加至128萬單。快的打車首席運營官趙冬告訴本報記者:“我們從零開始到累計訂單數突破100萬隻用了8個月,最近一周以來,使用快的打車的日均訂單量較春節期間增長超過110%。”兩家高層的發言頗有“隔岸嗆聲”之意。
從訂單數量的激增不難看出,“燒錢搶市場”已贏得一大批用戶和市場,打車應用行業也因此從“群雄並起”跨入“兩強爭霸”。來自山西公安交警網的統計數據顯示,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在山西市場分別佔據39.2%和41.8%的份額。趙冬對此表示:“去年市場上最多有一二十款打車應用,年底隻剩下幾家,目前市場上新出現的軟件已經很難生存。”
未來前景仍模糊
盡管按照兩家打車應用的說法,它們所看重的正是借由“燒錢”而培養起的消費者新的使用習慣和出租車司機新的工作習慣,從而真正做大打車應用這塊“蛋糕”。但在補貼力度下調后,單純被真金白銀吸引來的用戶,真的能留住嗎?
記者隨機採訪了石家庄、北京和廣州三城的7位司機,盡管他們在自己的出租車上都架著手機,開著打車應用,但對這一新應用的未來卻均表示:“一旦不補貼了,肯定不會像現在用得這麼多。”北京司機王師傅表示:“司機現在不缺活,如果不補貼,除了特別好的大活兒和順路的活兒,不必非得用軟件不可。”在廣州,出租車司機黃師傅則告訴本報記者,一邊開車一邊分心聽手機上的消息,還要搶訂單,一天下來比原來辛苦了不少,“不過哪怕現在就補貼5元,總比沒有好,我還會用一段時間。”
從出租車司機的反饋可以看出,盡管市場規模的增長速度頗為可喜,但仍有虛假繁榮的“泡沫”之嫌。用戶對打車應用和移動支付的忠誠度尚未形成,難談黏性。這也是廠商在短暫調低補貼額度之后,又再次迅速“加碼”的原因所在。不過,由於商業模式並不明晰,僅靠外部“輸血”的打車軟件補貼究竟能持續多久尚未可知,盡管“背靠大樹好乘涼”,嘀嘀打車背后的騰訊和快的打車背后的阿裡巴巴都在寄希望通過這一入口來拓展自己的位置應用和O2O應用場景。
此外,打車應用的“燒錢大戰”再度升級,顯然也會使出租車“揚招”難度進一步提高,出租車為爭奪手機訂單寧可空駛拒載的現象還將不斷出現。北京銀建出租車公司葉師傅說,高峰期許多出租車司機寧可將車停在路邊等待打車軟件訂單“上門”,“顧不上其他的電話招車和馬路揚招”。有關專家表示,出租車司機追求“劃算”無可厚非,但如何確保乘客的用戶體驗,則需要管理部門加以重視。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