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通道兩側的陶窯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蓮花紋方磚坯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記者楊永林、張哲浩從陝西省文物局獲悉,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公布了2013年對桑園唐代磚瓦窯遺址進行的考古發掘成果。
該窯址位於陝西省富平縣宮裡鎮,在唐中宗李顯定陵陵山西南側。此次發掘出土的遺物主要是磚、瓦燒成品與生坯,另外有少量陶制工具、陶片、瓷片與銅鏃等。窯群由十三組窯組成,是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唐代磚瓦窯群,是一處專為唐陵服務的、官營的重要建材基地,對研究唐代磚瓦制作工藝有重大意義。目前已集中進行發掘的是十三組窯中的一組。
據悉,該窯址首次進入學術界視野是《富平縣宮裡發現唐代磚瓦窯遺址》一文的介紹,該文刊登在《考古與文物》1994年04期上。1995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又對該窯址進行了調查和局部發掘,其中的一組兩座窯爐出土了鴟吻、獸面脊頭瓦等唐代高等級建材。考古人員認識到這片窯群應與唐定陵及其陪葬墓的營建相關,屬於官窯。2006年桑園唐代磚瓦窯址被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在唐陵大遺址保護考古項目的定陵陵園大規模勘探中,對該窯群也進行了詳細的考古勘探。探明在定陵西南側0.9平方公裡的范圍內,分布著十三組共495座唐代磚瓦窯,每組窯群多者40~50座,少者數座,除個別為平面曲尺狀分布外,大多呈兩兩相對、南北方向延續的布局,相對的兩排窯間為長條形的操作通道。
十三組窯的主操作通道為一條南北向長條形的壕溝,寬近4米,完整長度根據勘探判斷在70米到300米。通道東西兩側為相對分布的窯爐,即文獻記載的“穿掘為窯”。窯門外有堆放的草木灰或原本堆放草木灰的淺坑。
窯爐皆為馬蹄形半倒煙式饅頭窯,已發掘的窯爐可分成兩類:一類形制較大,大部分保存有窯壁及其以下部分,頂部均不存,窯床長、寬皆3米多,床后壁下部有五個吸煙孔﹔另一類形制較小,保存基本完整,窯頂尚存,窯床長、寬2.5米左右,后壁底部有三個吸煙孔。前者窯室內堆積出土了大量帶泥坯的磚,據此分析,其建筑系從地面開挖大坑,然后向四周擴挖成窯室、火膛等,並向后部掏挖出煙囪。燒前應從頂部裝窯,以泥磚坯砌出窯頂。這些帶有燒結泥坯的長方磚,系頂部砌磚。形制較小的窯爐,完全是從操作通道兩壁掏挖而成,裝窯和出窯都從窯門進出。兩類窯的窯壁上都留有擴挖或掏挖的工具印痕跡。
此外,部分窯爐的窯床上還留有裝窯形成的印痕,印痕顯示長方形磚在窯床上南北向成排擺放,排距約5厘米。在個別窯爐窯壁上有刻畫的文字,可識別的有“王”“亳”“九”“論”等﹔還有小兔等紋樣,或是工匠建窯時的即興涂鴉,他們的隨性之作,卻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出土遺物以磚為主,有正方形、長方形和梯形三種。正方形的磚邊長36厘米,厚6厘米,有連花紋和素面兩種,數量較少,各單位均有發現。長方形的磚寬16厘米、長36厘米、厚8厘米,表面有繩紋或手印紋,各單位均有發現。梯形的磚寬16~17厘米、長36厘米、厚8厘米,該類型的磚小端均燒結成釉質,平面附著有燒結的粘接泥皮,系窯頂砌磚。
瓦有少量出土,外素面,內布紋,均殘破。各單位均有出土,尤其在窯床上者為多。(記者楊永林、張哲浩)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