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29日08:5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自身經濟失衡是根本
針對此輪資本市場動蕩,市場普遍將其歸咎於美聯儲QE退出政策的不確定性。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表示,美國QE的退出不僅宣告了持續5年的廉價資本盛宴的結束,而且長期推動新興市場經濟增長的動力即大宗商品的繁榮也將告終,再加上新興市場經濟及金融市場不穩定局勢擴大,國際投資者已失去信心。這就是近日全球新興市場股價和匯價突然快速下跌,令國際市場哀鴻遍野的原因所在。
不過,在一些專家看來,新興市場的自身經濟結構失衡才是根本原因。從基本面來看,目前遭遇貨幣貶值的國家有著共同特征,即國內通脹高企、財政平衡能力差、政府債務佔比過高等。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主管溫彬表示,以此次遭受較大“沖擊波”的阿根廷為例,其經濟結構呈現出明顯的“雙赤字”特點,即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赤字和財政赤字並存。這些新興市場在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短期資本持續流入,能夠推高股市、助推信貸擴張,表面看上去紅紅火火,但是一旦資本撤離,就會出現股市暴跌、貨幣貶值。
“當前國際資本加速從新興市場流出,紛紛尋求避險貨幣,轉向美元、日元和瑞郎等。”申銀萬國証券首席經濟學家李慧勇預計,伴隨著美聯儲退市不同階段的力度加大,資金流出新興市場的趨勢難以改變,貨幣的暴跌也會不定時爆發。
對中國會產生間接沖擊
盡管目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仍繼續保持強勢,看上去似乎“獨善其身”,但是A股市場卻已經做出反應,上周以來的反彈節奏遭到破壞,滬深兩市雙雙下跌逾1%。“我們對此不可太過於樂觀。”易憲容表示,一旦人民幣也出現貶值,不僅大量熱錢會立即出逃,更為嚴重的是,持有大量高負債的國內房地產企業將面臨嚴重的破產風險。
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鬆祚表示,盡管新興市場國家匯率危機對中國影響有限,然而客觀上會迫使中國放慢資本賬戶開放的步伐,至少許多人會更加擔心資本賬戶開放的風險。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也認為,中國還需防范間接風險,尤其是QE過快退出給周邊國家和中國貿易伙伴帶來負面影響,從而對中國產生間接負面沖擊。
為避免受到此次危機波及,中國應及早做好各種准備。東方証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認為,中國必須保持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穩定,特別是要管理好預期以及至關重要的流動性。在地方債務接續、土地要素資本化、國有資本混合化這些大量的資金需求環境下,以及人民幣國際化全力輸出人民幣的總體布局的訴求下,貨幣當局應該保持流動性的適度供應,並准備好一旦出現外匯佔款受到明顯影響時,通過更加主動和靈活的降准等政策來進行流動性供給和替代性輸出。(記者 周小苑)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