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姚煊道
MOOC:一種在線教育新模式
MOOC,漢語音譯為“慕課”。
第一個字母“M”代表Massive(大規模)﹔第二個字母“O”代表Open(開放)﹔第三個字母“O”代表Online(在線)﹔第四個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課程的意思。
2011年秋,MOOC興起於美國,隨后迅速風靡全球,被譽為“印刷術發明以來教育最大的革新”。
MOOC不同於傳統的遠程教育,也不完全等同於教學視頻網絡共享,更不同於基於網絡的學習軟件或在線應用。在MOOC模式下,大學的課程、課堂教學、學生學習進程、學生的學習體驗、師生互動過程等被完整地、系統地在線實現。媒體評論稱,MOOC正在讓大學的“圍牆”徹底打開。
一頭身負重物、在山谷中如履平地的機器“騾子”,被士兵踹了一腳后,竟踉踉蹌蹌地站穩了——南京軍區某團基層網絡室電腦前,一段隻有8分鐘的精彩視頻牢牢抓住了戰士陳東的眼球。
“這不是普通的網絡視頻,是部隊正流行的國防科技大學開發的新型大規模開放式網絡教學課——MOOC。”陳東說:“有了MOOC,人人都可以成為國防科大的學員!”
最新的一項統計數據印証了陳東的說法:自從國防科大8月份在全軍率先建立MOOC平台,4個月內在線“學員”激增至3萬余人!
MOOC究竟有多精彩?
陳東告訴記者,每堂課隻有8分鐘,隻講一個知識點——對於大多數基層官兵而言,這種短小精干的課程,可以見縫插針,隨時學習。最讓他興奮的是,一旦攢夠知識點的學分,就可以拿到國防科大頒發的証書。
陳東的體驗,只是MOOC優勢的冰山一角。
“以往的網絡課只是單向傳播,MOOC則強調互動。”國防科大副研究員劉波說,互動不止是在師生之間展開,學生和學生之間均可以加入討論。
廣州軍區某團工程師孟浩深有體會地告訴記者,以往由於缺乏老師、同學和深造機會,他駐守偏遠地區10余年,積累了上百個問題始終無法解決。
今年8月,MOOC在該團開通后,孟浩試著提出一個問題:“偽基站對手機通訊安全會造成什麼危害?”沒想到,不到20分鐘就得到了教授和同學們50多條答復。
受到巨大鼓勵的孟浩一股腦兒將百余問題和盤托出,不到5天就全部獲得解答。“這就是MOOC的‘協同評價’和‘關聯學習’功能,知識爆炸在這裡產生!”孟浩說。
“MOOC是近年來國際頂尖名校探索實踐的一種新型在線教育模式。”國防科技大學校長楊學軍說:“我們下決心開發MOOC平台,主要是出於當前部隊官兵職業教育的迫切需要。”
去年底,該校領導率機關工作組赴部隊調研時,一些問題令他們憂慮不已:武器裝備和新型作戰力量快速發展與人才匱乏問題之間矛盾越發突出﹔軍校是一座培訓能力有限的“象牙塔”,優質教學資源難以滿足廣大官兵需要﹔演訓任務重、業余時間碎片化,官兵脫產上學深造的機會非常少……
“要想實現強軍目標,培養部隊急需人才,就必須採取超常舉措,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改變現狀!”那次座談會以后,楊學軍下了一個決心:建設MOOC平台,向全軍官兵開放。
短短半年多時間裡,他們打響了一場攻堅戰:
——4月,該校信息辦和教務部門組織人員注冊最先進的MOOC網站,親身體驗、吸取優長,提交詳盡調研報告。
——6月,該校信息中心充分運用雲計算、微視頻、社交網絡等先進技術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開放在線課程平台。
——7月,該校匡新華等教員全力打造出“電子對抗”等6門在線課程,當起了“版主”。
同時,該校王建偉政委、曾淳教育長帶隊分赴廣州、北京等單位進行溝通協調,開展聯合試點,MOOC遠程教育平台被強勢推動。
在該校信息中心,一幅幅柱狀、餅狀和曲線圖展示在記者眼前。為更好服務學員,他們配置了數據庫系統,通過數據挖掘、趨勢分析等手段,採集分析學員興趣點、操作習慣、關注點等信息,以便於對課程設置、平台功能等進行改進。
“MOOC不僅有課堂、師生、學習資源,還有負責考試、監管、頒發証書等事務的教務等保障部門,堪稱一所無形名校。”王建偉政委介紹。
“打造MOOC,受益的不只是部隊官兵。” 王建偉說:“以往,很多教員任職經歷單一,對部隊不熟悉,MOOC能讓他們隨時接地氣,了解官兵需求。”
“今后,教員和他的課程要在MOOC上接受全軍學員的選擇了。”一位教授說:“到時候,課程設置、教員職稱評定等環節將會呈現全新的競爭局面。”
如今,在國防科大校園,MOOC正在刮起一場激烈的頭腦風暴:
——能否與部隊和兄弟院校展開優勢互補,建立加盟機制,由各方制作自己的精品課程挂上MOOC,建起更大的無形名校?
——面對部隊的培訓需求,MOOC另一端的實體院校如何構建高效的教學、科研體系?
——目前,國防科大MOOC平台上數據信息已飆升至近3000萬條,如何深度發掘這座快速增長的“數據金礦”,為我軍官兵繼續教育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撐?
“未來的MOOC,將是全軍官兵學習成才的造夢工廠和圓夢舞台。”楊學軍校長樂觀地展望。(蔡渭濱 張喆)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