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方寸糧票見証糧食增產

2013年12月24日09:00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方寸糧票見証糧食增產

一枚1982年的全國糧票,如今在收藏品市場上可以賣到400多元。20年前,隨著曾被稱為“中國第二貨幣”的糧票退出流通,定額定量供應的計劃配給制也成為歷史。

糧票消失的背后,是我國農業生產力的大發展和糧食保障水平的快速提升。回顧這20年,從告別糧票,到取消農業稅和實施農業補貼,中央的一項項重大舉措,切實保障著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百姓福祉。

我國曾經長期處於糧食短缺狀態,因此一直實行糧食產品統購統銷。1955年,全國通用糧票開始在各地發行使用,拉開了我國長達38年的“票証經濟”帷幕。改革開放后,糧食供求形勢進入綜合平衡階段,農產品市場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1992年10月,全國各地先后放開糧食及其他產品價格,實行購銷同價,促進糧食產銷與市場接軌。1993年,北京市也正式宣布取消糧票。

取消糧票的底氣來自糧食自給率的保証。“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糧食平均自給率達到100.5%。”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姜長雲告訴記者,2009年以前,除1996年和2004年低於100%以外,其余年份的糧食自給率都超過100%。近幾年,由於需求大幅增加,盡管糧食自給率有所下降,但仍在95%的基本自給線以上。

不久前,國家統計局發布公告,今年全國糧食總產量比上年增長2.1%。從2004年到2013年,糧食總產由8613億斤增加到了12038.7億斤,實現連續10年增產。更難得的是,在糧食實現“十連增”同時,棉油糖、果菜茶等經濟作物全面發展,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油瓶子”更加充盈。

糧食產量穩步提升的背后,是國家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而逐年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2004年起,國家對種糧農民開始糧食直補,同年還啟動實施農機具購置補貼。2006年在取消農業稅的同時,陸續增設了農資綜合補貼和良種補貼。糧食直補、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良種補貼,構成了中央財政支農四項補貼。今年農業“四補貼”達1700億元,10年之間提高了11倍。按“四補貼”資金測算,如今農民平均每生產1斤糧食,國家補貼達0.14元。

如今,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正在改變。據介紹,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4.5%,主要糧食品種良種覆蓋率達到96%以上,農機化水平達到57.5%,單產提高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80.5%。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廣泛普及,種養加工等產業相互聯系更加協調。新型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越來越多。專業化、標准化水平大幅提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

隨著惠農促糧長效機制的構建和基層農技服務體系改革的推廣,我國農業應對自然風險能力的增強,農業發展已從主要依靠增加投入步入主要依靠科技的軌道,糧食穩定增產基礎不斷夯實。我國已初步形成了價格支持、直接補貼和一般服務支持等功能互補,綜合補貼和專項補貼相結合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機制框架。今年以來,高標准農田建設、測土配方施肥等一系列項目的擴大實施使得我國糧食生產的基礎更牢、底氣更足。

在黑龍江雙城市,全國種糧大戶劉彩華種了5萬畝玉米。她說,如今農民務農的社會化服務更豐富,一個電話農機就能上門。據農業部統計,目前,全國各類農業公益性服務機構達到15.2萬個﹔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超過100萬個,在農機作業、農作物病虫害統防統治、動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國經營耕地面積在30畝以上的農戶有891萬戶,正成為新一輪糧食穩產增產的生力軍。

如今,雖然我們告別了糧票,但仍然要記得“糧安天下”的根本,雖然消費結構越來越多元化,但仍然不能忘記“國事農先”的古訓。因此,持續重視“三農”,守住耕地紅線,提高農民種糧務農的積極性,使糧食生產穩定發展,才能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喬金亮)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斌、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