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厚爾
迷信不是止於智者,而是止於知者。如果知道了星座僅僅是一種命名,和出生年月沒關系,那麼你就不會認可星座決定命運和性格的說法﹔如果知道了病理,知道了用科學方法才能治病,那麼你就不會相信氣功、巫術包治百病﹔如果知道了電閃雷鳴的原理,就不會認為這是因某個人干了壞事而得的報應——
近年來,關於李一、王林、張必清等打著醫學科學的名義,利用偽科學牟利的新聞報道層出不窮,偽科學養生、星座命理、玄幻學說等,竟在現代社會變成“流行”元素。面對這種現象,科學界需要有針對性地在全社會進行一次全面科普。
不久前,中國科學報社發起百名院士聯合簽名,呼吁用科學精神抵制低俗迷信,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很多媒體積極響應。
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在推動這些偽科學的流行?公眾該如何辨識科學與偽科學?近日,中國科協舉辦“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邀請反偽科學領域的知名人士,逐一解答了這些問題。
星座只是一個方向而已,絕不可能影響每個人
神醫偏方包治百病﹔吃碘鹽可以防輻射﹔孕婦穿防輻射服可以保護胎兒﹔星座不合就分手吧……近年來,類似這些不科學的說法頗為流行,並讓一些人深信不疑。尤其是一些有知識有文化的人,甚至包括不少年輕的白領,也都多多少少地認可星座決定命運。
從天文學的角度,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首先駁斥了星座與人的命運、性格有關的說法。
朱進說,因為天上的星星太多,所以需要有一個共同的命名。這就等於給星座做個記號,為了說起來方便,是一種純粹人為的劃分。1930年,國際氣象學聯合會公布了統一的標准,把全天分成了88塊,星座指的只是天上不同的方向,亮星可以連成像獅子一樣形狀的星座叫做獅子座,可以連成像蠍子一樣形狀的就叫做天蠍座。
星座只是一個方向而已,影響我們是絕不可能的——朱進再三強調,很多人相信星座決定命運和性格,覺得說得挺對,這其實和心理學有關。比如說金牛座的人都有心地善良的特點,可能80%的金牛座人都覺得這種說法是對的,但事實上,這一說法放在任何星座都是對的,因為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心地善良。
佔星裡面把全天分成12份,完全等效於每個人的出生日期。朱進指出,照此說法所有在每年4月下旬到5月下旬這段時間出生的人都是金牛座,也就是說1/12的人都在這段時間出生,那麼,全世界金牛座的應該有5億人,這5億人的性格、特點都一樣,或者他們未來要經歷的事情都一樣,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朱進的結論是:天上所有的恆星和行星,它們的位置和運動、變化,都絕對不可能影響到地球上的人或者事情,真正對我們有影響的天體是太陽的活動,會對地球氣象、氣候的長期變化有影響﹔太陽和月球的引力作用會影響到海水的潮汐。
不是中醫界出騙子,而是騙子盜用中醫概念行騙
作為我國中藥藥理學開創者之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藥藥理學專家李連達,向大家糾正了一個概念:最近常聽說中醫界出騙子,所有的騙子都是中醫,這個提法錯了,因為所有的騙子都不是醫生,既不是中醫也不是西醫,但是他們喜歡冒充中醫,盜用中醫的一些概念來欺騙群眾。所以不是中醫界出騙子,而是騙子喜歡打著中醫的旗號。
為什麼近年來騙子泛濫成災,大師滿街走,而一般人又不容易識破騙子的手法?在李連達看來,一是國家富強了,老百姓兜裡的錢多了,健康意識也相應增強,希望長壽,希望生命質量得到提升﹔二是因為騙子的欺騙性比較大,比如大師可以治病,而且是正規醫院治不好的頑疾,那些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有難治疾患的人,或者癌症患者,就會病急亂投醫,相信那些所謂的大師。
另外有人反映,大師發功治病后,自己確實感覺好了一些。比如原來有失眠或者頭昏腦漲症狀的,大師治過后就好了。李連達解釋說,這叫暗示療法,是心理治療,就是精神作用。暗示可以起好作用,也可以起壞作用,而且是信則靈、不信則不靈。有的人很虔誠,信佛、信教、信神、信鬼,也信騙子的話,那麼暗示療法就容易起作用。
對此應採取什麼樣的對策?李連達建議:一要加強科普宣傳。對養生保健的正確宣傳做得不夠,歪理邪說就會在社會上流行開來﹔二要堅決揭露江湖騙子。無論是利用宗教、封建迷信,還是利用中醫理論或者魔術,以及所謂的特異功能等手段坑害老百姓,耽誤病人治療時機的,都要予以堅決打擊﹔三要重點治本。隻有搞好醫改,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使大量的病人,特別是年老體弱又患有慢性病的人得到了很好的醫療照顧,他們才不至於上江湖騙子的當。
科學和偽科學的區別之一,在於看其是否有功利性
科學和偽科學的區別在哪裡?《科幻世界》雜志副總編輯姚海軍認為,最重要的一個指標是看是否有功利性。偽科學往往具有功利性,它的最終目的往往是錢財。
姚海軍還提到另一個科學概念——潛科學。據他稱,潛科學在科學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早的科學概念的提出,都經歷了從潛科學到顯科學,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轉化過程。但是,有些潛科學經過反復論証變成了顯科學,也有些潛科學經過論証則沒有變成顯科學。而當潛科學剛提出來時,和偽科學是有一點類似的,它有很多特性,最重要的是創造性、反常性和待定性。
說到自己的老本行科幻文學,姚海軍總結說它是科技時代的文學,就是我們今天的生活和科學產生了非常緊密的關聯,科學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無處不在,而我們現在的傳統文學很少在這方面有所反映,特別是中國當下的文學。從這個角度來講,科幻文學是一種非常現實的文學,它的重要作用是激發人們的想象力。
姚海軍還告訴大家,科幻小說中有很多科學的設想,這些科學設想僅僅是文學家自己在科學基礎上的一個想象,並不是真正的科學。如果我們把科幻小說中所描述的所有東西都認為是科學的話,就會帶來很嚴重的后果,這也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的科幻小說遭遇挫折的原因。
如何對待偽科學?姚海軍引用“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一支蠟燭”這句國外民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他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要用正面宣傳科學來擠壓偽科學的空間,讓偽科學漸漸失去舞台和領地。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