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超級戰士”成長記——記廣西軍區某邊防團通信連士官李樹德

陳秀隆 莫 迪

2013年12月12日09:16   來源:廣西日報

原標題:“超級戰士”成長記

習近平同志對軍隊提出了“能打仗、打勝仗”的要求。能打仗打勝仗是我軍的優良傳統,是軍人使命所系、光榮所指。

廣西軍區某邊防團通信連士官李樹德,就是勝任“能打仗、打勝仗”要求的先進人物。12年前,李樹德來到祖國南疆成為一名邊防戰士,普普通通,並不起眼﹔12年后,他成長為一名全能型優秀業務骨干,獲得全軍“愛軍精武標兵”、“優秀士官”、廣州軍區“軍事訓練尖子”榮譽,被解放軍報社評為“全軍和武警部門百名好班長”新聞人物,而參加中央電視台“超級戰士”選拔賽,更讓他收獲了一個響亮的稱號——“超級戰士”。

是什麼讓李樹德發生了“化學改變”?

“第一意識”成就通信尖兵

“別人不懂的我要懂,別人懂的我要熟,才能真正成為戰場上的千裡眼、順風耳”

鏡頭

深秋,叢林深處,廣西軍區某邊防團一場山地防御戰斗演練悄然打響。

激戰中,一條通信光纜被敵人炮火炸斷,幾名技術人員用儀器反復檢測,仍然找不出故障,指揮演練的團長果斷下令:“快調李樹德過來!”

危機時刻,一個瘦削的身影出現在“炮擊區域”。隻見他連翻帶滾躲避炮彈,靈巧滾入彈坑裡。剝皮、切割、潔面、熔接、盤纖……15分鐘后,指揮所與前沿分隊通信恢復正常。

大家揪著的心放下來了,“關鍵時刻還得靠李樹德。”

幕后

2001年,18歲的李樹德從臨桂的大山深處來到邊防某團,成為一名邊防戰士。和所有新兵一樣,李樹德抓住一切機會表現自己。次年3月,因訓練成績好,李樹德被分配到通信連有線班,安排到團總機室值班。

正當李樹德有些飄飄然時,一件事刺痛了他:廣西軍區組織專業考核,當班的李樹德被抽考提問“程控交換機開關關閉后機器能否運轉”,他吞吞吐吐回答“不能”,豈料考核員當場演示,看著仍然繼續運轉的交換機,李樹德滿臉通紅,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在往后的一年時間裡,他系統自學了20多門課程,搞清了連隊7個專業近20種通信器材的性能、參數和原理,成為全能型通信技術能手。

入伍第二年,他做了一個讓人想不到的決定:報考教導隊!戰友勸他:“在通信連,軍事基礎科目過得去就行了,沒必要到‘魔鬼訓練營’受那份罪。再說,萬一訓練跟不上被退回來,轉士官就懸了。”但李樹德深知,通信兵需要野外作業,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根本無法勝任。

他是教導隊中惟一一名非步兵專業學員,第一次5公裡摸底考核就排名墊底。李樹德把起床鬧鈴提前一個小時,每天堅持完成五個“一百”:一百個俯臥撐、一百個仰臥起坐、一百次蛙跳、一百次杠鈴推舉、一百個單杠引體向上﹔訓練中他給自己“加碼”,五公裡越野,不僅在雙腿綁上3公斤沙袋,背上還負重3公斤磚頭。由於短時間內增加訓練強度,他體重銳減3.5公斤。

一份汗水,一分收獲。結業時李樹德成績全優,他創造的400米障礙1分35秒的紀錄教導隊至今無人打破。團領導夸道:“樹德身上有股不認輸、爭第一的勁頭,是塊當兵的料。”

“責任意識”催生金牌教練

“訓練場就是戰場,訓練不拼命,戰場就丟命”

鏡頭

2006年10月,中央電視台舉行通信行業“超級戰士”選拔賽。

比賽科目是通信全科,其中光纖熔接李樹德見都沒見過。第一次模擬測試,該科目他得了零分,總成績倒數第一。

團長得知情況后,專門打來電話:“起跑不在同一起跑線上,放棄算了。”

但李樹德的字典裡沒有“放棄”兩個字。他一頭扎進悶熱的操作間,反復剝線、切割、熔接。每天比別人多訓練6個小時,一個星期就用掉200米光纜……終於,短時間他掌握了這一比“大姑娘繡花”還要細的技術活。憑著全面、過硬的專業技能,比賽中李樹德連闖四關,一舉奪魁。

幕后

拿了“超級戰士”,李樹德的名聲就在軍區傳開了。他多次被上級抽調擔任集訓隊的教練員,傳授技藝,培養新兵。

說起“教練”李樹德,戰士趙鵬的印象是“極為嚴格”。趙鵬回憶說,他被選拔進入廣西軍區尖子集訓隊參加特訓,一次訓練中他將一組數據傳錯了,當時他不以為然,覺得改過來就可以了。沒想到李樹德板起面孔,命令他一連傳10遍。李樹德嚴厲地說:“通信兵就是傳令兵,邊防的情況那麼復雜,傳錯一個字,就有可能導致腳下的國土丟失。”趙鵬被李樹德的話罵醒了。

而入伍4年的陳輝華最記得的,是李樹德傳授技藝的“無私”。2011年,廣西軍區組織單兵單裝終端標准化比武,李樹德既是參賽隊員又是教練員,他把自己這些年摸索的絕招毫無保留地教給一同參賽的戰友。李樹德經常利用休息時間給他“開小灶”。正式比賽中,陳輝華超越李樹德奪得第一名。陳輝華深知,自己的這個第一名有李樹德的一半。

別人為李樹德的第二名感到惋惜,李樹德卻高興地說:“我的徒弟超過我,這才是對我的最高褒獎。”

李樹德編印成《一線分隊電纜維護搶修要點》,這本小冊子成了通信連士兵上崗前培訓的必學教材。

這些年,“金牌教練”李樹德先后帶出了200多名通信骨干,100多名訓練尖子,其中25人榮立三等功。李樹德說:“一塊界碑連不成祖國的邊境線。我有幸成為訓練尖子,隻有把自己的成果變成戰友的,邊防才能更加鞏固。”

“危機意識”煉就優秀士官

“其實我很怕被部隊淘汰”

鏡頭

今年入秋后的一天,廣西軍區某部一次50公裡負重拉練進行到最后10公裡,背負30公斤背囊的戰士們汗如雨下,體能接近極限。戰士唐銘體力已經嚴重透支,被隊伍落下500米。一輛收容車緩緩駛到身旁,唐銘打算放棄了。

關鍵時刻,班長李樹德及時趕到。“撐下去,不要放棄。”李樹德一邊鼓勵著,一邊讓唐銘拽住自己的背囊,帶著他走。

深夜11時,軍營門口出現了唐銘和李樹德的身影,戰士們報以雷鳴般的掌聲。

幕后

雖是連隊年齡最大、軍齡最長、榮譽最多的老兵,但李樹德從不降低對自己的要求。有一次連隊組織5公裡越野訓練,連長李國華考慮到李樹德30歲了,而且身患感冒,不打算讓他參加。李樹德不樂意了:“連長,我還沒老到跑不動。”他把裝備佩戴整齊,還比別人多背了一枝步槍,跑出了全連第二的好成績。

今年剛轉上士的詹縉科說:“老班長都在拼,我有什麼理由混呢?”在其他連隊常見的“士官369現象”——即新轉改士官容易產生精神懈怠,在這裡根本看不到蹤影。

因為學歷不夠,李樹德錯過了轉干的機會。他繼續前行靠的是什麼?為國防的現代化建設盡自己微薄之力——這個信念一直支撐著他走下去。

今年8月,團裡配發新型通信系統,為盡快掌握其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在設備安裝過程中,他一直盯在現場,有不懂的就及時向工程師請教。機器調試25天,他在機房待了25天。設備交接時,工程師握著團領導的手開玩笑說:“樹德勤奮好學,再多待幾天,我們就沒東西教他了。”

“通信技術會在未來戰爭中發揮更重要作用。同時,通信技術更新太快了,如果自己不多學點,很容易就被淘汰。”李樹德身上有強烈的“危機意識”,他把知識更新看得理所當然,像海綿吸水一樣不放過汲取知識的機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