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洪濱。王輝 攝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未來中國發展進行了全面的戰略部署。《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16個方面60條重大部署。
《決定》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強調發揮經濟體制改革對其他領域改革的牽引作用。
作為我國應用經濟學領域的知名學者,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日前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就全面深化改革亮點、廣東未來深化改革重點等涉及的熱點問題作出解讀。
明確政府和市場關系
南方日報:這次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了總體部署,從您的觀察看,最大的亮點是什麼?
蔡洪濱:《決定》的內容非常豐富,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16個方面60條重大部署。《決定》還對很多社會討論過相當長時間的問題做出了非常明確和具體的規劃。
經濟體制改革是此次改革中的重點,主要有以下幾個重要的突破。
第一,更加清晰地明確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從“基礎性作用”到“決定性作用”,這一變化反映了我們對市場化改革的決心更加堅定。“決定性作用”這一提法排除了任何理論上的含糊和不清晰,這應該是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探索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最明確的說法。
第二,明確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的目標。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市場體系還是一個不統一、不夠開放的市場,也存在很多無序競爭。這一目標的提出對未來如何通過改革打造一個良好的市場,從微觀基礎上作了非常清晰的闡述。
第三,將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放在平等的市場主體地位。《決定》非常明確地指出,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這賦予了兩種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其實這也是市場經濟能夠真正發揮效率的一個必要條件。
國企股權安排應更靈活
南方日報:《決定》中提到要積極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對此您怎麼看?
蔡洪濱:在目前的中國,國有企業是有特殊地位的,此前國企是不允許與民營資本、國外資本進行交叉持股合作的。這次提出這樣一個比較具體的設想,希望把市場主體的公平地位真正得以明確與落實。
對於中國來說,未來國有企業不應該擁有特殊地位,從股權安排到企業經營模式,都應該把它當做市場競爭的主體,並能與民營企業交叉持股,在股權安排上更加靈活。
在國有企業改革中,大家關注比較多的是大型央企。這些年來,我覺得另一個需要得到重視的是地方國企。
很多地方國企跟地方融資平台密切結合,地方政府需要錢了,就成立投資公司,這個投資公司跟政府完全綁在一起。這種地方國企的問題可能是當下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未來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地方國企自身的改革外,地方政府的職能轉變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
其實目前大部分的地方國企並不屬於影響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反而是一種競爭性的企業,應該把它們完全推向市場,通過混合制等其他股權安排成為一個真正的市場主體,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把國有資本的效益和收益放大,而又不會影響民營經濟的發展。
不能以“調結構”取代改革
南方日報:您曾講過,傳統調結構的危害是往往取代了深層次的經濟體制改革,使得很多亟需推動的改革踏步不前。未來在“怎麼調、如何調”的問題上政府該從哪幾方面入手?
蔡洪濱:機械地“調結構”是一種計劃經濟思維條件下的一種慣性。在一個真正的市場經濟國家,在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情況下,不存在政府動不動就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的情況。現在我們也延續了計劃經濟時調結構的一些手段和做法,其實這阻礙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的發揮,甚至使得機械地“調結構”取代了經濟體制改革。
這也常常體現在政府不斷制定的產業政策支持計劃上,一輪一輪地調結構之后就形成一輪一輪的產能過剩,陷入了一種越調越亂,越亂越調的怪圈。
我們應該徹底放棄機械地“調結構”這種做法。
政府在其中能起的作用,一個是宏觀調控,另一個是通過各項改革去完善市場微觀機制,包括法制環境、商業環境、統一開放和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市場主體的公平性等等,把市場微觀機制做好,才能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真正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使得經濟能夠相對穩定地運行。
大膽改革提升市場效率
南方日報:您認為未來廣東的改革重點應該從哪些方面實現突破?
蔡洪濱:廣東應該爭取再次成為中國下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的先鋒。作為中國最重要的經濟大省,廣東未來發展最大的紅利還是要從改革中獲得。廣東需要在可以先行先試的領域盡可能大膽地探索。
廣東省21個地級及以上市,盡管各自的發展情況很不一樣,但同樣面臨著政府職能轉變的問題。中央發布《決定》明確了方向,接下來就是地方政府如何具體落實了。廣東也應該積極地推動地方政府的改革,切實轉變地方政府職能,比如,弱化GDP這一考核指標,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考核體系。
廣東已經到了要靠效率和創新來驅動的階段,那麼人才之於廣東就非常重要了。怎樣爭取優秀的人才?高薪是一個途徑,但在未來是否宜居這一因素將越來越重要。以前大家比GDP,未來中國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應該轉變到一種良性的競爭模式。良性的競爭是各個地方政府根據自己的一些條件盡可能地提供良好的商業環境和居住環境以吸引企業與人才。如果地方政府間形成這樣一個良性競爭模式,那中國很多問題就可以解決了,整個國家的發展模式也就可以真正轉變過來。
通過大膽的改革來提升市場的效率、商業環境的吸引力,形成一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吸引優秀人才,這可能是未來需要著力的地方。(記者 謝夢)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