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蘇鳴 吳雅茗
核心提示:
麗水的電視欄目《問政進行時》正收獲百姓口碑。在這個每月29日直播、時長兩小時的節目裡,各部門一把手被輪番請進演播室,就中心工作、社會熱點、民生問題等接受問詢與質疑,不僅暢通了民意表達渠道,解決了一批重大民生問題,更調動了干部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問政的背后,政府與媒體,官員與百姓之間,又有著怎樣的博弈與互動?
“終於來拆了。”這幾天,59歲的雜貨鋪小老板高鬆偉逢人就說這句話。從2003年搬進麗水萬豐小區起,他和鄰居們,就一直盼著這一天。
一直以來,困擾高鬆偉的是,小區南牆外馬路上的一堵圍牆。“這堵圍牆攔住了我們出行的道路,最窄部分隻有70多公分,給我們生活帶來很大不便,能不能拆?”在主題為“讓我們的城市更通暢”的問政直播中,主動報名參加節目的高鬆偉,在現場提問環節“搶”到麥克風。
“第二天,相關部門就來到現場勘測,現在的圍牆已經拆了一半了。電視問政節目真的有效!”高鬆偉喜滋滋地告訴記者,現在每個月的29日晚,他哪裡都不去,就守在電視機前,“看看又解決了什麼新問題。”
硬碰硬:直面難題的監督
高鬆偉不知道的是,這堵圍牆的搭建早於小區建設,並不屬違規。
“我們不能讓百姓為政府規劃的失誤買單。”麗水電視問政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顏小雲說,反復協調溝通后,擁有這堵圍牆的企業同意讓步,小區居民出行的道路寬敞了。
電視問政,是麗水市今年7月起傾力打造、百姓踴躍參與的問政新平台,每月直播。至今已播出城市創衛、道路治堵、行政審批提速和水環境治理等4期節目,先后向各部門一把手問政。
“直播中展示的暗訪短片,事實要絕對過硬,不能有絲毫差錯。”電視台記者小田在今年5月加入欄目組,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和同事就鮮有休息時間,經常四處尋找“問政”需要的素材﹔直播前,還要再回拍攝現場轉一圈,“萬一這個問題已得到整改,這條片子就算廢了”。
不僅是具體執行部門,麗水市主要領導也對這個節目寄予厚望。他們的目的,是通過電視問政,暢通民眾訴求渠道,推進決策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請群眾監督權力運行,有效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群眾關注的民生問題,引導和督促黨員干部干在實處。
“第1期節目直播前,不少官員還有僥幸心理,覺得自己所在部門不會被抽中,甚至覺得節目只是走個過場。第一次‘硬碰硬’之后,所有人都知道我們是動真格了。”從確定選題內容、嘉賓人選,到整個節目的流程,顏小雲全程參與。他坦言,現在節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都越來越大,如果說剛開始還有人滿不在乎的話,現在的麗水官員都開始把“問政”作為一件大事對待,“遞條子、托關系的人少了,下基層、勤調研的人多了。”
面對面:一場特殊的考試
還是7月29日。
晚7時剛過,麗水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陳景飛提前進了演播廳。在問政嘉賓席,他被安排在第一排,正對著200余名通過自願報名來到現場的觀眾。
演播廳的空調開得很足,可在聚光燈直射下,第一次參加直播的陳景飛還是感到臉上冒汗。一個星期前,他接到市紀委的通知,“要求一把手必須參加”,而節目內容,“隻知道和創衛有關,具體會問什麼、怎麼問,一概不知”。
差不多時間,市創衛辦、建設局、水利局、城管執法局等單位主要負責人先后入場,平常挺熟絡的一把手們,並沒有過多寒暄,因為“多少都有點緊張”。
20時整。首場電視問政節目開場。面對一把手們,主持人一點都不留情。“陳主任,我們想知道,城市牛皮癬到底歸誰負責?”第一個問題拋向陳景飛。
之前播出的暗訪短片顯示,在開發區水閣街道水閣村,小廣告隨處可見,連警務室的牆壁也未能幸免。記者暗訪得知,市容大隊在招投標之后將“除癬”工作交給專業的清理公司,清理公司則表示隻負責道路兩邊,村委會負責人則表示“從來沒人管過這個”。
“在創衛過程中,開發區確實存在不少問題。但我們已開始重視這個問題,努力在9月初見成效。”陳景飛當場表態。
節目結束的第2天,陳景飛給開發區每位干部發了一把小鏟子,帶頭在區域內清除牛皮癬,“在台上要有擔當,在台下更要有作為。”這幾個月,陳景飛和一把手們交流心得認為,老百姓看重干部在台上的承諾,更在意場外的實際行動。
電視問政確實問出了壓力和動力,領導干部們走出辦公室,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破解難題。市工商局長羅江軍曾兩次成為問政嘉賓,第1期節目結束后,他就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上班前到單位附近的農貿市場、裡街小弄轉轉,“身段放低了,遇到百姓來電來訪,不往后推了。”
“群眾對政府工作缺少信任,問題出在雙方缺少溝通和交流。電視問政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渠道,干部了解群眾在想什麼,抓工作更有針對性﹔群眾知道干部在干什麼,就多了一份理解。”他說。
心貼心:惠及民生的創舉
44歲的虞某沒想到,自己會成為縉雲縣首個因排污被捕的企業主。
10月29日,問政節目聚焦“治水”。位於縉雲東渡鎮的同泰金屬表面處理廠,因直排廢水被抓拍。
“張縣長,這個污染情況您知道嗎?”面對坐在台上的縉雲縣副縣長張穎潔,主持人毫不含糊。“我們明天就去查。”在向全縣群眾表示歉意之后,張穎潔現場表態。“那麼今晚的污水怎麼辦?”主持人和現場觀眾繼續追問。
當晚直播結束后,張穎潔從演播廳直接驅車到排污現場,取樣、筆錄、關停企業,直到第二天凌晨3點才結束工作。第2天,企業主虞某因漏排濃度超過國家標准29.8倍的六價鉻,被依法拘留。
來自場外的熱線電話、微博提問和舉報也此起彼伏。“麗東二村馬路菜市場什麼時候能搬遷?”“大洋河小區消防通道被私家車佔道有沒有人管?”……百姓的問題簡短而直接,“這些問題,到底什麼時候能解決?”
在麗水市委副書記朱晨看來,效率,正是電視問政給官員們帶來的最直接的改變,“各部門不再隻考慮對上級負責,願意沉下身子真正替百姓解決事關民生的實事,雙方有了更直接的溝通和理解,各項工作推進容易多了。”
對於現場官員們給出的承諾,當地媒體持續跟蹤。從7月30日開始,電視問政中提出問題的落實情況,成了當地媒體重頭戲,“每個問題都要回訪,直到解決為止。”一位媒體負責人說。
現在,橫亙在市區城北路中段的幾幢舊樓已陸續拆除,這條2009年開工卻遲遲未能打通的斷頭路,有望通車了﹔繼光街夜市每晚制造垃圾的燒烤排擋,已被全部取締﹔天網工程路口影響駕駛員視線的強燈光,被調到最低亮度﹔桃山大橋附近往甌江直排污水的農家樂,也被責令停業……67個在4期節目中梳理出來的問題,絕大部分得到解決,其余的也列出詳細的整改時間表。
為了切實改進機關作風,麗水市將電視問政情況列入年度績效考核,“為的就是告訴大家,為民干實事的這根弦時時不能鬆。”顏小雲說。
■ 專家觀點
湖北省委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陳家超:電視問政是“治庸問責”的延伸和拓展,使政府一諾千金、績效考核透明公正,有利於提升政府公信力、干部能力和素質。要增加“問政”的頻率,同時向網絡、微博等多種形式延伸,將輿論監督與制度監管結合起來,建立“問政”之后的追問機制、落實責任長效督查機制。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