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符合國情

——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

2013年12月12日09:21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符合國情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近日就相關問題接受了本報記者採訪。

記者: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的概念,如何理解?漸進式有什麼好處?

胡曉義:綜合分析我國勞動力供求和老齡化程度等經濟社會發展因素,參考國際經驗,充分考慮不同群體的退休年齡現狀和訴求,在明確目標的前提下,採取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的方式,既能確保政策調整前后平穩過渡,也不會對當期的就業狀況造成太大影響。

根據我們對三中全會決定精神的初步學習和理解,漸進式包含多層含義:一是要提前若干年預告,不能今年宣布明年就實施,而要讓公眾特別是相關群體有必要的准備期。二是要分步走,比如先從退休年齡最低的群體開始,從人力資源替代彈性系數低的群體開始,逐步擴展到各類群體。三是要邁小步,比如每年隻延遲幾個月,小步徐趨,用較長的一段時間完成平滑過渡。四是要多措並舉,在延遲退休的同時,嚴格控制提前退休,調整產業結構、開發更多適合中老年人又不與青年人爭奪工作機會的崗位,加強中老年人技能培訓,並研究支持中老年人就業的扶持政策等,最大限度降低對相關群體的不利影響。

記者:我國為什麼現在提出研究制定延遲退休年齡政策?

胡曉義:退休年齡是一項重大社會經濟政策。其確定和調整,與人民健康水平、人口結構及變化趨勢、就業局勢、勞動條件、人力資源合理利用諸多因素直接相關,與產業結構及人力資源的分布狀態也密切相關。自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來,對退休年齡問題的研究一直沒有間斷過。從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和蘊含的矛盾看,確有必要將研究延遲退休年齡政策提上日程。主要有4個背景情況:

(一)人均壽命大大延長。隨著人民健康水平提高,目前我國城鎮人均預期壽命達75歲以上﹔加上勞動條件改善,平均勞動強度比以前大大降低。這意味著勞動者平均有勞動能力的年齡段實際在延長。如果繼續維持較低的退休年齡,與人口預期壽命大幅提高的情況不相適應,甚至出現領取養老金的時間超過繳費年限的現象,將導致創造財富少而消耗財富多,其結果是,一方面使社會財富分配不平衡,不利於調動中青年人勞動的積極性,不利於激發社會的創造活力﹔另一方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待遇也得不到持續、合理提高。

(二)就業局勢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我國總的就業形勢依然是勞動力供大於求,但2012年首次出現勞動力資源總量絕對下降的現象,比上年減少345萬人,勞動年齡人口佔總人口比重下降0.6個百分點。這是一個重要的信號,預示著未來我國勞動力將逐步進入供給總量減少時期。眾所周知,經濟發展是需要一定數量的人力資源供給作支撐的,因此我們必須改變過去濫用青壯年勞動力的粗放方式,更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效能。加強技能培訓、適當延遲退休年齡等都是增加勞動力供給量、保証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舉措。

(三)人口老齡化高峰加速到來。2012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94億人,佔總人口的14.3%,是世界上唯一的老年人口過億的國家,今年將超過2億人。從全國勞動力資源與老年人口的比值看,2007年為6.85:1,5年后急劇降到4.83:1。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目前的撫養比(繳費者與領取待遇者之間的比例)為3.03:1,負擔相當沉重。而這還只是老齡化初期。據預測,2030年前后,我國將進入老齡化高峰期,2053年將達到峰值,屆時老年人口4.87億,佔總人口的比重達35%﹔而養老保險撫養比也將提高到2:1以下,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矛盾十分突出。

(四)從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源強國的需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勞動者受教育年限不斷延長並形成起始工作年齡普遍推后的格局。如果退休年齡仍維持較低水平,將限制中老年人力資源特別是女性人力資源充分利用,並影響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從目前實際情況看,許多專業技術崗位(醫生、教師、科研人員等),五六十歲正是經驗豐富、技藝純熟的階段,而且這種高端人力資源的替代彈性較低。如果早早退休,是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蘇 琳)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斌、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