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志 韓現軍 陳鳳來
全面深化改革為衡水的后發優勢賦予了新內涵
記者:我們注意到,您在衡水市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市委常委會上講到,貫徹落實好三中全會精神,要緊密結合衡水實際,將其具體化,要轉變成衡水加快發展的精神動力。那麼,怎樣結合衡水實際,將三中全會精神具體化呢?
李謙:改革是衡水面臨的最大機遇,衡水的出路就在於改革。緊密結合衡水實際,把三中全會精神具體化,我認為就是要全面統籌改革和發展的關系,靠改革、開放和創新,闖出一條欠發達、資源短缺地區加快發展的新路。
十八屆三中全會出台的《決定》,堅持了“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充滿了用改革創新的精神解決中國發展問題的辯証思維。對於衡水這樣一個欠發達地區的發展而言,更是要用好“以改革的辦法來解決發展問題”的辯証法。多年來,我們在一片鹽鹼地上“種”出了一個農業大市,在沒有資源、沒有國家和省重大項目支撐的情況下發展出十大特色產業,在一個縣城的基礎上打造了一個新興的冀中南中心城市,過往這一切成就的取得,靠的就是深化改革。同樣,開創衡水更加美好的明天,根本出路也在深化改革。唯有深化改革,才能讓欠發達地區插上騰飛的翅膀。
我剛到衡水時,有一些老同事老朋友和我開玩笑:李謙你在衡水工作好啊,沒壓力啊!本來基礎就弱,資源又少,經濟總量排全省最后,沒有那麼重的爭先進位壓力。來衡水工作一年了,我深切地感到,欠發達地區的壓力一點也不比發達地區小:加快發展需要隻爭朝夕、奮力追趕﹔深化改革需要自我加壓、負重疾行。“壓力山大”啊!但是,有一點又是我們最有信心的地方,就是我們欠發達地區干部和群眾的精氣神兒一點也不比發達地區少,改革創新的決心和辦法一點也不比發達地區少,這就是我們最大最優質的“資源”。今年以來,在國家大氣污染治理力度進一步加大、經濟發展速度下行影響加劇的情況下,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全部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貸款余額四項經濟指標增速居全省第一,形成了逆勢上揚、跨越發展的好勢頭。這充分說明了事在人為、信心是金。因此,我們在全市提出“強勢開局、跨越趕超”,提出“提前建成小康社會,不拖全省的后腿”是有底氣的。
通過改革打造發展“新勢力”
記者:省委、省政府決定設立衡水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無疑是衡水改革發展的重大機遇,這方面的工作進展如何?
李謙:設立衡水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省委、省政府支持欠發達地區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本身就體現著鮮明的改革思維和改革精神。這個舉措突破了過去對欠發達地區給錢、給物、給項目等傳統的扶持辦法,在先行先試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力求讓衡水在城鄉統籌、金融改革、園區建設、要素資源的分配等方面取得突破,努力成為全省改革的試驗區、開發的先行區、創新的引領區、發展的突破區。
目前,衡水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各項籌備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推進,這將是衡水面臨的重大發展機遇,我們必須要用改革的精神,不等不靠、先行先試、大膽創新,全面推進試驗區的工作,把它打造成為衡水跨越趕超的強力引擎。
記者:有人說,衡水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缺資源但是並不缺發展亮點,十大傳統特色產業名揚四海,農業產業化風生水起,等等。其中,民營經濟在衡水生機勃勃,人稱是北方的“小溫州現象”。衡水應該如何進一步激發非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讓民營經濟成為發展“新勢力”?
李謙:的確,民營經濟活躍是衡水經濟發展的一大特色,也是可以激發出更多活力、創造更多奇跡的一支生力軍。這幾年,衡水通過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在沒有資源、沒有國家和省重大項目支撐的情況下,形成了絲網、玻璃鋼、橡塑制品、採暖鑄造、工藝美術等十大傳統特色產業和28個產業集群,其中省級重點集群12個。但這些產業也存在企業規模小、分布分散、產品結構層次低、科技含量低、產業鏈條短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出路在深化改革。
一是我們要為民營經濟的發展鬆綁,放開各種限制,完善政策措施。對照全會精神,進一步完善全民創業、全社會招商和促進中小企業晉檔升級的政策措施,再掀全民創業新高潮,努力推動個體工商戶轉企業、小規模納稅人轉一般納稅人和規模以下企業升級規模以上企業。力爭到2015年,全市萬人市場主體由現在的271個發展到500個以上,新增規上企業500家以上。二是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加快開放步伐。堅持國資、民資一起抓,內資、外資一起抓,資本、管理、技術、人才一起抓。三是強化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使高端生產要素、資源優先配置到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好的產業和企業,提升傳統產業的檔次和競爭力,引導企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四是加強技改創新,培養龍頭企業,制定扶持辦法,整合有限資金,對55家有規模、成長性好的特色骨干企業實施重大技改工程,加快產業升級。五是強化園區建設,整合路北工業聚集區、冀衡循環工業園區、桃城北方工業基地,組建工業新區,打造全市最大的產業聚集平台﹔整合景縣、故城縣兩個工業園區為衡德工業園區,使之成為融合發展的新平台,為民營經濟發展提升功能完善的平台。
記者:武強“北大窪”成為全國農業改革示范區,為發展現代農業開辟了新路,衡水能否再多幾個蒙牛入駐這樣的大手筆?
李謙:農業是衡水的最大優勢,也是衡水最大資源,全市糧食總產佔全省的11%,人均佔有量居全省第一,隻有做好“農”字改革文章,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才能真正讓農業強起來,讓農民富起來,讓農村活起來。我們比較早地抓了土地流轉,目前全市土地流轉面積佔家庭承包總面積的21.5%。接下來我們要求每個縣都要抓3至5個土地流轉的典型,土地流轉每年提高1·5個百分點。到2017年,全市20畝以上規模經營面積要達到140萬畝以上,家庭農場總數要突破3000家。與此同時,著眼於解決分散的小生產與統一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採取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種養業、把合作社建在村上等有效措施,大力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建設。到2017年,全市農民合作社要超過8000個。
樹立問題意識,以問題為導向推動改革
記者:前段時間,一些媒體曝光了武邑縣公安局警員刁難辦証群眾的問題,市裡對此進行了嚴肅處理,在衡水干部中引起了很大反響,您是怎樣看待這個事情?
李謙:這件事的發生,說明我們的改革沒到位,政府職能轉變沒到位,發展環境還不優。我們就以它為反面教材,把壞事變成好事,要求各執法、執紀,涉審、涉批部門深入自我解剖,舉一反三,認真查擺,重點解決群眾、企業辦事難和辦事成本高等問題。我們提出“以問題為導向推動改革”,發現一類問題解決一類問題,積累一個經驗定型一個制度,把改革落實到制度機制的不斷完善上。
前幾天我和楊慧市長專門到市裡的審批大廳,與各部門同志一起逐項梳理審批事項。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不需要市級審批的,能直接面向基層、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經濟活動事項,一律下發到縣甚至鄉鎮,目前已有102項審批事項下放到了基層,在全省最多。同時在各涉審、涉批部門專門成立服務中心或科室,由一名局級領導主抓,規范審批程序,再造審批流程,實行全程代辦制、領辦制和首辦負責制,以及並聯審批、一站式審批等,縮短審批時限。對涉及發展環境的舉報,實行“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而且是頂格處理,決不遷就,目前已公開處理了61名干部。
記者:您在多個會議和場合都給大家講“舍得”的道理,您為什麼要反復講這個理念?
李謙:這個問題在衡水比較現實。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要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必然會對某些地方、某些部門產生影響。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舍得意識、進退意識,對戰略投資者要舍得給予,學會用眼前利益的“舍”換取長遠利益的“得”,用暫時的“退”,換取將來的“進”,即使“忍痛割愛”也在所不惜。
衡水的發展需要一支創新意識強、改革辦法多、敢打硬仗大仗的干部隊伍。我們相當一部分干部還存在著自卑、保守、唯資源論等陳舊觀念,一說起欠發達的原因,往往會列出一長串的客觀理由。所以我說,衡水經濟的落后,首先是由於干部的觀念落后。抓改革,首先要“改革”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我認為這是衡水改革的一大突破口。我們提出了讓各級干部“敢與落后說不”,“敢與倒數第一說再見”,激發大家干事創新的理想與激情。同時也改革了考核辦法,對各縣市區和市直單位主要指標進行增量排名,並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據,從體制上解決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問題。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