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輝 記者 王衛東 通訊員 岳立新
凌晨時分,戰斗在某濱海灘頭打響。空中突擊群先聲奪人,對“敵”重要目標實施火力打擊。
時密時疏的爆炸聲持續了30多分鐘,聽得隱蔽待機的陸上攻擊群官兵心急火燎。盡管上級早就明確,陸上突擊群投入戰斗的時機要視空中打擊效果臨機確定,但群長陳光還是按捺不住一次次抬腕看表。
將作戰進程的控制由基於時間節點變為基於目標毀傷效果,在近幾年濟南戰區組織的晝間三軍聯合演練中早已付諸實踐。此次夜間聯合實兵演習是否採取這種方式?參演前,基層指揮員們眾說紛紜。
支持者認為,既然是聯合作戰,不管白天還是夜晚,都應該遵循軍兵種協同、戰場控制的一般原則﹔反對者則堅持晝夜有別,此次演習既然是戰區范圍內首次夜間聯合實兵演習,就理應參照我軍經典夜戰戰例,按時間節點組織兵力協同﹔也有人主張,應該借鑒近幾場現代戰爭中的夜戰模式……
這些看似不太統一的看法和議論,卻令軍區首長感到欣喜。為啥?用一位軍區領導的話說:“這些都是指揮員們謀求掌控夜戰主動權的深入思考。”接著,他話鋒一轉:“制勝之道,絕不可能僅僅通過空對空的理論研討就能找到,必須在真刀真槍的練兵場去探尋!”
近戰殲敵,還是遠戰封控?演習中,中路合成戰斗群根據戰場態勢,臨機採取遠近結合的打法,在毀傷效果相同的情況下,兵力傷亡、裝備損毀比例降低近兩成,而戰場態勢得到有效控制。參演指揮員感嘆:“戰法運用,要根據戰場實時態勢臨機把握!”
其實,早在幾個月前,軍區部隊就在魯豫兩省同步展開夜戰夜訓方法研究,通過近似實戰的檢驗和兵棋推演,一個個夜戰戰法走下理論的“高台”,回到實戰的“地面”。
激戰正酣,各型火炮發揮射程優勢,多陣位多波次突擊。聽著炮響,算著時間,一位合成營營長請求對7號高地北側“殘敵”發起攻擊。可上級的命令依舊是原地待命,原因是:偵察引導小組傳回的畫面顯示,“敵”地堡群異常堅固,在打擊中幾無損毀。
戰斗結束,這位營長指著手中一大摞夜戰戰法集說:“戰場態勢瞬息萬變,指揮打仗必須臨機制宜,不能生搬硬套。隻有在真刀真槍的搏殺中,才能練就一劍封喉的高超劍法!”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